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新冠肺炎期間YouTube使用者參與運動之研究(2021) 吳宇泰; Wu, Yu-TaiYouTube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廣為流行的影片搜尋與分享媒體之一,其中亦包含大量健身運動相關的影片資訊,提供使用者觀看並學習健身運動的技巧。時逢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許多美國居民因疫情影響,必須進行居家隔離,出門運動的習慣備受限制,因此,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來研究美國YouTube使用者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的健身運動經驗,透過線上問卷的方式,來調查他們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的接受程度。本研究問卷是以google線上表單呈現,並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藉由Amazon Mechanical Turk平台邀請美國居民填答,共回收600份問卷,再刪除67份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533份。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YouTube的態度、行為意圖和實際使用狀況。各變項的信效度是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檢測,本研究使用AMOS 20統計分析軟體測量各項目的因子負荷,同時用SPSS 23.0分析各項目的t值,判斷各項目是否正確區分,並以結構方程模型測試來了解每項建構,而其他指標則是以卡方檢定(Chi-square)進行檢驗,Chi-平方檢驗值設為p<.05,避免 power值問題。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等三變項之間互相具有中介效果,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皆對使用YouTube的態度具有中介效果,而使用YouTube的態度則對行為意圖有中介效果; 除此之外,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在使用YouTube的態度和行為意圖上具有調節的效果。另外,感知易用性被發現對感知有用性有所影響性,認為觀看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很便利的使用者,通常也認為使用YouTube來進行健身運動是可行的作法,而擁有較高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使用者,對利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也持有較為正向的使用態度,因此可藉由對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的態度來評估使用者的行為表現。除了YouTube的態度外,新型冠狀病毒的焦慮感對行為意圖也具有調節效果,而使用YouTube的態度又會對行為意圖產生影響,三者具有緊密的關聯性。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建議業者和YouTuber應該掌握YouTube使用者的使用行為和動機相關資訊,藉此鼓勵YouTube使用者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在家使用YouTube進行健身運動,才能夠抓住市場商機。本研究不僅以實證再次檢驗研究模型的適配情況,更提供健身運動產業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之實務建議。Item 環境知覺和自我效能因素與青少年身體活動之關係—社會生態學觀點之應用(2010) 馮木蘭; Mu-lan Feng本研究以社會生態學觀點為理論基礎,旨在探討環境因素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的預測,以及個人因素在環境與個體身體活動行為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以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有效問卷共1114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t考驗、階層迴歸分析、及徑路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環境因素變項和自我效能變項均與身體活動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二)在社會環境變項、物理環境變項及個人因素變項,均發現有性別差異存在;(三)環境因素經性別和自我效能變項調整後,社會支持、規範、和學校環境資源重要性對身體活動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四)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對身體活動行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變項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直接和間接影響有性別差異存在;(五)自我效能在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行為之間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本研究發現,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對青少年身體活動行為有重要的影響。Item 澎湖地區居民知覺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2011) 劉明道; Ming-Tao Liu本研究旨在瞭解澎湖地區居民參與身體活動的現況,並探討環境因素和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之相關情形。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工具,有效問卷共計395份。所得資料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以及階層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澎湖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項目以「走路」、「家事」以及「跑步」最為普遍;計入家事活動量,女性身體活動量高於男性,但排除家事活動量,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城市地區居民身體活動量高於鄉村與特殊偏遠地區。二、環境因素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以及天氣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亦呈正相關。三、控制人口變項與社經地位後,環境因素對身體活動具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以設施的可近性與天氣是主要預測因素;自我效能對身體活動亦具有預測力。本研究發現設施的可近性、活動的機會、天氣與自我效能是身體活動重要的影響因素。Item 蛻變與武裝-106級臺師大籃球員自信心影響因素探討(2018) 趙培愷; Chao, Pei-Kai籃球運動在臺灣是最受注目的運動項目之一,其中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在105學年度曾得到大專籃球聯賽第二名的名次,更曾經在97-99學年度創下三連霸佳績,並孕育出許多籃球國手,可稱為臺灣學生籃球的名校之一。在102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發生了震驚籃壇的禁賽事件,而臺灣師範大學便是主角之一,也引發許多討論。在優秀的運動選手中,自信心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期望透過個案研究法,訪談臺灣師範大學籃球隊106級隊員,並將內容整理與歸納,以瞭解106級師大籃球員在大學期間,所經歷過並且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以及從事籃球運動中自信心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106級師大籃球員大學期間中影響自信心的重大事件分別為「禁賽事件」、「國際邀請賽」以及「UBA一級賽事」。而影響籃球運動員自信心分別為「重要他人因素」、「個體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在重要他人因素中,會受到教練、隊友以及家人影響其自信心;個體因素中會受到練習情況以及賽前準備影響其自信心;外在因素中則會受到設備器材以及媒體因素影響其自信心。本研究建議除了透過平日心理技能訓練加強運動員自信心以外,對於個案所經歷的事件需要更深入的瞭解,以協助個體提升自信心的作用。Item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2018) 李筱苹; Li, Siao-Pi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本研究參與者為106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男女子組之選手,共計325人。研究工具為「教練-選手關係量表」、「運動自信心量表」、「競技倦怠量表」,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統計分析了解變項間相關和預測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和競技倦怠皆呈負相關。在教練-選手關係預測競技倦怠方面,教練-選手關係中之「承諾感」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跟教練的承諾感越高,則可壓抑倦怠的感受;而在運動自信心預測競技倦怠方面,運動自信心中之「認知效率信心」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認知的自信心越高,越不易產生倦怠。也就是說,運動自信心是選手必要的心理條件因素,若選手能獲得更多自信心可降低倦怠發生,若可在大專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心或降低競技倦怠,可避免大專時成為運動選手生涯的盡頭,然而選手對專項訓練也可能因與教練的承諾感越高,而有越高的維持意圖,較不易產生倦怠,也很有可能延長運動生涯,甚至繼續往職業生涯發展。Item Mosston互惠式射箭教學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的影響(2017) 鄭乃華; Cheng, Nai-Hua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互惠式射箭教學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效能與射箭成績表現的影響,並深入探討學生在互惠式射箭教學過程的經驗,以及教師在實施互惠式射箭教學的歷程與省思。方法: 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四、五年級12名學生,進行8節,每節40分鐘互惠式射箭教學。研究資料以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射箭成績表現工具、學習後問卷、學生訪談與教師教學日誌,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與內容分析。結果: 一、互惠式射箭教學後,發現人際關係前後測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學生在接受射箭互惠式教學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所提升。二、互惠式射箭教學後,在自我效能前後測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三、學生在射箭表現前後測差異達顯著水準,顯示在接受射箭互惠式教學後在射箭成績表現都有明顯的進步。四、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認為活動設計有趣,以及習得有能力欣賞他人優缺點、自我動作改善、隊友互動良好。五、教師認為此教學法,有效讓學生彼此認識及互動,並對其射箭技能與自信有所助益,且引起學生參與動機;隨時在教學中調整教學設計,能即時因應教學中的突發狀況。結論: 互惠式射箭教學不但有效改善學生人際關係,同時也提升其射箭成績表現。 關鍵詞: 互惠式教學、標準卡、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射箭表現Item 高中生自行車環台對幸福感及自我效能之影響(2015) 趙晉瑩; Chao, Chin-Ying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Seligman(2002)提出正向心理學的主題,引領心理科學朝向追求幸福的正向研究領域,其中自我效能亦為研究的要項之一。運動能增進個體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自行車環台活動在政府及民間團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目前國內最為風行的活動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自行車環台對高中生幸福感及自我效能造成的影響,並以新北市某私立高中學生215人為對象,以「高中生幸福感問卷」及「中學生自我效能問卷」為工具,在活動實施前後,採問卷填答方式進行測量,運用平均數、標準差、變異數分析比較幸福感及自我效能的差異,透過典型相關分析瞭解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情形。研究結果如下:1.高中男生幸福感顯著高於高中女生。2.高中學生學業成績高分組與低分組間幸福感雖有差異,但並不顯著。3.體適能高分組幸福感程度顯著高於體適能低分組。4.高中男生自我效能顯著高於高中女生。5.學業成績高分組在學業表現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學業成績低分組。6.體適能高者自我效能表現顯著高於體適能低者。7.高中生完成環台自行車活動後,幸福感增進程度達顯著水準。8.高中生完成環台自行車活動後,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增進程度達顯著水準。9.高中生自我效能與幸福感間存在顯著中度相關。結論:高中生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彼此交互影響,且在不同性別、學業表現及體能表現的差異下,呈現不同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結果,而參與自行車環台活動能增進高中生的幸福感與自我效能。Item 以健身運動行為模式之觀點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之因素(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0-12-01) 馮木蘭; 卓俊伶本研究旨在根據「健身運動行為模式」探討影響健身運動行為的因素。該模式預測:若人們具有內在運動控制的主觀知覺,對身體活動抱持正面的態度,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以及對健康、身體外表具有正面的價值觀,則人們已處於準備運動的狀態中,一旦知覺行動利益大於行動障礙,產生健身運動行為。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位成年女性從不運動變成規律健身運動的歷程及其內在傾向的轉變。研究發現個案的健身運動行為改變歷程並不完全符合「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個案開始接觸健身運動的原因是有高的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而此兩因素並非健身運動行為的準備因素。在從事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之後,個案才逐漸體會到健身運動的好處,並且對身體活動、自我概念以及健康、外表抱持正面的態度。此一循環式的歷程顯然有別於「健身運動行為模式」的預測。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對體育教學實務工作者提出進一步的應用建議,並且對未來健身運動心理與行為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與人際影響、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1-07-01) 吳姿瑩; 卓俊伶; 馮木蘭本研究以健康促進模式為研究架構,目的在檢驗人際影響(社會支持、規範仿效)、特定行為認知(自我效能、知覺利益、知覺障礙)、和當時行為競爭的需求行為等各種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進行橫斷式研究,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之Cronbach's α係數介於.83至91之間;以身體活動結果變項進行因素分析及關聯性考驗,結果顯示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因此,此研究所使用之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方便取樣選取臺北市某兩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 969 份。 將所得的資料,以自變項中的中數為基準,高於中數列為高組,低於或等於中數列低組,以 t 考驗檢驗高組和低組之身體活動與自變項的關係,研究結果經分析討論後,發現:(一)有較多正面人際影響的青少年,其身體活動量高於獲得較少正面人際影響者;(二)對身體活動有高自我效能、高知覺利益和低知覺障礙的青少年比具有相反的認知者,更可能參與身體活動;和(三)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變項與青少年身體活動沒有顯著相關。本研究建議:(一)特定行為認知與同儕影響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未來規劃健身運動促進或體育課程時,可作為介入的重要變項;(二)父母除對這些青少年設定期望外,也應該做為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和積極生活的模範並提供適當的鼓勵及幫助。Item 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07-01) 李彩華; 方進隆本研究以台北市八所國民中學學生為母群,採分層抽樣,共得有效樣本 676名,參加體能檢測與問卷調查,體能測試項目有:(一)身體質量指數,(二)一 分鐘仰臥起坐,(三)坐姿體前彎,(四)心肺耐力(男生1600公尺、女生800公尺 跑走)。本研究將所獲得的資料與活動量值以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與逐步 迴歸分析處理,結果發現(一)身體活動量因性別、年級等個人因素而有顯著的 差異,男生顯著高於女生:一年級與二年級皆高於三年級。(二)台北市國中學生 在假日所從事的中重度身體活動頻率較平時多,且以(壘)球、排球、桌球、 保齡球、騎腳踏車等的休閒活動居多。(三)身體活動量與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 我效能、健康體適能因素呈顯著正相關,顯示增君運動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對 身體活動量的提昇有很大的助益。(四)身體活動量可由性別、年級、社會支持、 自我效能、有無規律運動來預測,並可解釋23.8%的變異量,其中以性別最 具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果,適度增加學生之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有助於學生身 體活動量的提昇,且不論是休閒或星期假日時的各類身體活動參與亦能有效增 加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因此,建議教育單位可由建立健康體觀念、加強學 生社會學習與規律性的身體活動以及多鼓勵女學生於學校內及休閒時各種身體 活動的參與,以達到降低慢性疾病與增加健康體能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