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
    (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室暨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2005-01-01) 卓俊伶; 馮木蘭
  • Item
    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之調查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09-01) 詹正豐; 卓俊辰
    目的:瞭解體適能成績納入高中職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的實施現況,並調查比較不同身份受試者的支持與了解程度。方法:以基北區(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國民中學國九學生、學生家長、教職員爲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共取得有效問卷874份及9位訪談者資料,經整理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及卡方考驗進行統計分析,卡方考驗顯著時,以事後比較分析不同受試者間的差異。整理訪談內容與調查結果交叉檢視。結果:一、97學年度基北區約有三分之一的高中職將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加分類型計有六類,加分範圍介於1至20分,各校標準不一。二、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瞭解體適能成績證明文件的取得方法。三、學生及教職員明顯的較學生家長支持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的特別條件。結論:體適能成績納入申請入學特別條件加分,已獲得基北區約三分之一高中職學校的支持,並獲得國中學生及教職員較高程度的認知與支持。未來建議應針對基北區其他三分之二高中職未納入體適能加分學校及對學生家長進行有效宣導。
  • Item
    臺北市國中「自學班」與「普通班」學生體格與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3-12-01) 卓俊辰; 謝應裕; 王慶祝; 林煌欽; 方進隆評
  • Item
    入伍教育體育課程對軍校女生體能之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6-06-01) 陳文良; 卓俊辰評
  • Item
    不同的教學設計對大專女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5-12-01) 陳嫣芬; 林冠群; 卓俊辰評
  • Item
    工作場所健康體能促進計畫
    (中華民國衛生教育學會, 1994-12-01) 童淑琴; 卓俊辰; 李蘭; 晏涵文
    為探討工作場所實施健康促進計畫以提升員工健康體能及建立運動習慣的成效, 先根據疾病史調查結果,由臺灣電力總公司全體員工中篩出沒有慢性病而且願意參加實驗計 畫者共二百五十人為研究對象, 再以辦公樓層為單位,隨機分派至實驗組或對照組。 民國 79 年 10 月至 80 年 1 月期間完成前後測資料的收集與介入活動。健康體能計畫執行後, 實驗組的自我概念得分、休息時心跳數、柔軟度指標等顯著地優於對照組。實驗組由不運動 改變為有運動,以及運動強度提高的人數顯著增加;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等三項健 康體能等級指標也顯著進步。根據本研究結果,於工作場所實施健康促進計畫不但可行,而 且運動行為的養成確實有助於員工健康體能的改善。
  • Item
    多元運動訓練計畫對社區老人DHEA-S和體適能之影響
    (臺灣運動生理暨體能學會, 2008-12-01) 李若屏; 黃奕仁; 蘇福新; 方進隆
    老化會導致肌力喪失而影響體適能,而運動配合口服硫鹽化脫氫異雄固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DHEA-S)可增進肌力,然運動訓練對於內生性DHEA-S之影響以及DHEA-S與運動效果之關聯性仍未清楚,本研究欲瞭解老年人於多元運動訓練後DHEA-S的改變,以及體適能之增進與內生性DHEA-S的關聯性。本研究量測24位社區老人(年齡71.50±0.90歲,身體質量指數為25.50±0.70kg/平方公尺)於16週多元運動前後之DHEA-S濃度與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肌肉重、肌肉百分比、脂肪重和體脂肪百分比)、功能性肌力(手握力和功能性下肢肌力)、心肺適能以及平衡能力。結果發現DHEA-S於運動訓練後顯著提升(3.98±1.27ng/ml提高至9.14±1.86ng/ml,p=.027),肌肉百分比、脂肪重和體脂肪百分比分別顯著提高和降低(p<.0001);左手握力由21.30±1.30公斤增加至23.20±1.50公斤(p=.032),起站走時間由8.20±0.30秒減少至5.50±0.10秒(p<.0001);睜眼和閉眼單足站立時間均顯著增加(p<.05),而聲光反應時間亦顯著增加(p<.05);六分鐘走距離由448.40±12.00公尺顯著增加為482.30±11.70公尺(p=.001),而DHEA-S濃度之改變量與大部份體適能量測之改變量之間不具相關性。這些結果顯示本研究之多元運動訓練方式可提升老年人之內生性DHEA-S濃度,減少脂肪量,同時增進功能性肌力、心肺適能和平衡能力,但DHEA-S濃度的改變幅度無法完全反應體適能增減幅度,其與運動訓練效果之關聯性仍需進一步探究。
  • Item
    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8-07-01) 李彩華; 方進隆
    本研究以台北市八所國民中學學生為母群,採分層抽樣,共得有效樣本 676名,參加體能檢測與問卷調查,體能測試項目有:(一)身體質量指數,(二)一 分鐘仰臥起坐,(三)坐姿體前彎,(四)心肺耐力(男生1600公尺、女生800公尺 跑走)。本研究將所獲得的資料與活動量值以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與逐步 迴歸分析處理,結果發現(一)身體活動量因性別、年級等個人因素而有顯著的 差異,男生顯著高於女生:一年級與二年級皆高於三年級。(二)台北市國中學生 在假日所從事的中重度身體活動頻率較平時多,且以(壘)球、排球、桌球、 保齡球、騎腳踏車等的休閒活動居多。(三)身體活動量與運動社會支持、運動自 我效能、健康體適能因素呈顯著正相關,顯示增君運動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對 身體活動量的提昇有很大的助益。(四)身體活動量可由性別、年級、社會支持、 自我效能、有無規律運動來預測,並可解釋23.8%的變異量,其中以性別最 具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果,適度增加學生之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有助於學生身 體活動量的提昇,且不論是休閒或星期假日時的各類身體活動參與亦能有效增 加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因此,建議教育單位可由建立健康體觀念、加強學 生社會學習與規律性的身體活動以及多鼓勵女學生於學校內及休閒時各種身體 活動的參與,以達到降低慢性疾病與增加健康體能之重要目標。
  • Item
    臺北市國中「自學班」與「普通班」學生體格與體適能之比較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3-12-01) 卓俊辰; 謝應裕; 王慶祝; 林煌欽; 方進隆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