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民視野下的世變與抒情──溥心畬詩詞研究
dc.contributor | 林佳蓉 | zh_TW |
dc.contributor | Lin, Jia-Ro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曹希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Tsao, Hsi-We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12-17T03:17:14Z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2-17 | |
dc.date.issued | 2024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已能掌握溥心畬詩詞創作的基本面貌。本論文則欲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將溥心畬置於中國文學史的脈絡中,去探究溥心畬作為清末「傳統」社會的王孫,遭逢民初「現代」社會環境及其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際遇,如何使他的作品展現出兼具時代性與個人性的特色及價值。溥心畬作為「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身處在中西文化頻繁較量與碰撞的清末民初時代,面對強勢的西學知識體系與白話文運動,以及固有審美與理想價值的動搖,古典詩詞的創作便成為一種「召喚」中國抒情傳統的姿態。在書寫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一種覓求歷時性與共時性之集體認同的文化意識。故而,溥心畬詩詞作品中宛若脫離現代時空背景的古典語境,便是他藉中國抒情傳統的資源對抗異化、安頓身心的精神依據。因此,本文首先在第二章透過史實的角度,確立溥心畬作為「現代情境下的文化遺民」之定義。其後,分別在第三章與第四章,從兩個的面向探討溥心畬的詩詞作品。首先,第三章將探究溥心畬立身在新舊時空交涉的北京,來自傳統的學思養成如何影響他解讀新世界及其新人生;他筆下反覆藉以描寫北京的古典文化語碼,又如何受其時代遭遇與個人經驗的影響而有所轉化。本論文認為溥心畬的北京書寫將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呈現這位前朝王孫如何作為文化遺民面對民初鼎革後的現代情境。其次,第四章則欲探究傳統士人教育下琣養的思想與情感邏輯,如何成為溥心畬面對世變與亂離的依歸。本論文認為,1932年滿州國成立後,對於溥心畬來說,中國陷入了新的一場亂世,這場亂世持續到他逝世都未曾終結。此際,由於日本異族勢力的入侵,以及溥心畬個人親歷的亂離經驗,使他「文化遺民」的自覺意識甚為強烈,傳統歷史文化資源亦賦予他強而有力的情感支持力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none | en_US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國文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60820001L-4490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4b89ce44e32f6b904ba4729d099dc8e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268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溥心畬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遺民 | zh_TW |
dc.subject | 抒情傳統 | zh_TW |
dc.subject | 世變 | zh_TW |
dc.subject | 亂離 | zh_TW |
dc.subject | none | en_US |
dc.title | 文化遺民視野下的世變與抒情──溥心畬詩詞研究 | zh_TW |
dc.title | Historical transitions and lyr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tural adherent: A study of Pu Hsin-Yu’s poetry and Ci | en_US |
dc.type | 學術論文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202400044908-107245.pdf
- Size:
- 9.03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 Description:
- 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