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建立、展示與戰後流轉

dc.contributor蔡家丘zh_TW
dc.contributorTsai Chia-Ch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錡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Liu, Chi-Y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12-14T09:01:25Z
dc.date.available2020-09-18
dc.date.available2020-12-14T09:01:25Z
dc.date.issued202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神社的藝術品收藏為研究對象,這批文物先後以奉納、寄贈等名義進入神社,逐漸形成品質及數量兼具的收藏。戰後,有部分被移交到省立博物館內。筆者試圖從這批藝術品在日治時期如何被製作、移動與典藏,以及戰後流轉的過程,梳理兩代國家政權與藝術品的交涉、互動史。1895年以後,日本向殖民地移植國家神道,在臺建立「總鎮座」臺灣神社。日治初期,總督府將「臺灣古美術唯一之資料」的《鄭成功畫像》,以及當時日本皇室御用畫家的作品先後敬獻神社典藏,通過宮司山口透的論述,建立起收藏的「典範」,強化臺灣神社的文化地位。隨著來臺遊歷、定居的書畫家增多,收藏的來源轉由來臺書畫家所奉納。他們與學養豐富的神職人員、政府官僚往來,形成藝文社群,透過奉獻書畫作品,除了是敬神愛國的信仰表現,也作為交遊的紀念。直到1940年代,由於戰爭白熱化,美術界配合政府動員,藉由「彩管報國」作為「奉納」的實踐,創作主題受到指定,只是徒具形式的「奉公」之舉。另一方面,臺灣神社的美術收藏,只有日本皇族行啟時才會陳列殿內,讓其觀覽。1930年代,臺灣各地興起建設寶物殿的風潮,而臺灣神社原本也有意向大眾展示收藏,但隨著興築計畫擴大成「臺灣神宮」的移址增建,寶物殿的建設遂成未竟之業。 戰後,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總督府的財產,部分臺灣神社的美術收藏由教育處所接收,與學租財團購買的畫作一同被移至當時的省博,原因可能與臺灣早期缺乏美術館機構有關。由於戰後省博積極「去日本化」,且神社財產名冊未能完整移交,因此作為人類學、自然科學展示機構的省博,無法將這批文物嵌入自身的典藏體系及知識脈絡中,以致被遺忘在庫房一角。然而,《鄭成功畫像》卻因為鄭成功契合戰後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口號,仍受到重視。1950年代《臺南文化》的鄉土研究承繼戰前日本的知識譜系,爬梳畫像的歷史,連帶讓「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歷史,幽微地在學者的論述間流轉至今。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oneen_US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藝術史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060567007T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567007T%22.&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1357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臺灣神社zh_TW
dc.subject臺灣神宮zh_TW
dc.subject國家神道zh_TW
dc.subject奉納zh_TW
dc.subject鄭成功畫像zh_TW
dc.subject臺灣博物館zh_TW
dc.subjectnoneen_US
dc.title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建立、展示與戰後流轉zh_TW
dc.titleArt Collection of Taiwan Grand Shrine: Acquisition, Display, Cruiseen_US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060567007t01.pdf
Size:
8.57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