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dc.contributor吳文星zh_TW
dc.contributorWU, WEN-HS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周慧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OU, HUI-J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1:07:11Z
dc.date.available2013-8-21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1:07:11Z
dc.date.issued201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為研究主題,旨在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課程沿革、師資情形、教科書編纂過程與內容、教學活動之實施等,藉此對日治時期的公學校理科教育有較適切的瞭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紛紛興起新教育運動,日本亦受此新教育思潮之影響,省思理科教育的問題,新聞、雜誌、教育研討會也常以「戰爭和理科教育」或「戰後的理科教育」作討論議題。臺灣亦受教育思潮之影響,1922年頒布新臺灣教育令,增加公學校理科的教學時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普遍急切的進行振興科學的活動,1941年,日本以「鍊成皇國民之基礎」為目的實施「國民學校令」,臺灣則廢除小學校和公學校,一律改制為國民學校,改理科為理數科理科。 日本理科教科書的調查與編纂,由「小學校理科教科書編纂委員會」負責,臺灣設有「臺灣公學校教科用圖書審查委員會」,未再單獨設置理科書編纂委員會,若遇有專業內容需審查時,再聘任理科學專家擔任臨時委員進行審查。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自第一期《公學校用理科帖》開始,即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之版本,教材選定和內容與日本相異,究其緣由,在於日本與臺灣風俗習慣、環境生態、動植物樣貌皆不同所致。因此,將日本小學校理科教科書,與臺灣公學校理科教科書作內容分析比較後,得知臺灣理科教科書實具有因地制宜之特性。 過去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的論文,大多著重探討殖民地的同化教育、同化意識等如何透過國語、歷史、修身、體操等教科目呈現,進而達到塑造帝國國民之目標,然而尚未有關於理科教育之研究。設置理科教育的目的,在於獲得自然物和自然現象之相關知識,瞭解其與人類日常生活之關係,及培養觀察力與對自然的興趣。因此,探討公學校理科教育之定位,分析其內容,期望能看到殖民地教育體系下的另一種教育的樣貌。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臺灣史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N0696270079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6270079%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6199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公學校zh_TW
dc.subject小學校zh_TW
dc.subject理科zh_TW
dc.subject教授要目zh_TW
dc.subject教科書zh_TW
dc.subject學校園zh_TW
dc.title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Science Education of Taiwan Common School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en_US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627007901.pdf
Size:
5.71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