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洋菇到金針菇的地方調適

Abstract

霧峰交織其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等因素,發展出台灣獨有菇類產業的區域特質及產地。從過去國家政策刻意扶持下的洋菇罐頭產業開始,洋菇小農於冬季農閒時期投入栽培,一切產銷活動均在政府規範下展開。爾後罐頭外銷市場的萎縮,霧峰以自己獨特的地方調適力,再創多樣化菇類產業的發展,其中金針菇一項產量不僅佔全台近成之高,更締造霧峰成為菇類生產的重鎮。因此本文即立基在有「菇的故鄉」之稱的霧峰,利用「產銷結構」與「社會資本」的概念,瞭解洋菇與金針菇產銷過程的轉變,及網絡內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如何影響產業活動的進行與調適。藉此,探討霧峰菇類產業的農業地景,如何從數以千計的洋菇小農轉型到少數金針菇大農的經營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霧峰洋菇到金針菇地方調適力展現在下列三項區域資產中:1、難以複製的區域優勢—中部菇類聚集環境的強化:中部各式菇類生產系統的地理聚集,所帶來的效應不僅是周遭相關支援產業如木屑商、米糠販、設備商的分工明確與緊密整合,相對位置處於山線海線生產系統中央的霧峰,也成為全台菇類集散中心;2、難以抵擋的產銷變遷—行動者的調適力量:從產銷結構中發現,霧峰地方調適的活力已展現在純熟的養菌技術環境氛圍中,及農試所推廣新興菇類下而邁向多樣性的菇類發展。當中菇類產業轉型成功的要津,是菌種業者的思圖求變,引進金針菇的環控栽培技術以解決生物性生產限制,並逐漸排除小農生存空間,資本密集的金針菇大農儼然呈顯;3、難具名狀的社會關係—網絡內部的社會資本運作:從洋菇到金針菇,經濟活動的改變皆訴說著部分原有社會資本的弱化與消逝。然而當我們繼續檢視地方中再生的調適力時,發覺正是由一股稼接在血緣或地緣關係上的社會資本,積極運作菇類轉型的催生力量。

Description

Keywords

洋菇小農, 金針菇大農, 產銷結構, 社會資本, 地方調適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