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

dc.contributor林麗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吳政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21:15Z
dc.date.available2018-1-7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21:15Z
dc.date.issued2014
dc.description.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討朝鮮士人種種因「明朝」而起的心態、論述及其實踐。為較周詳地考察此一過程,辨析其間曲折複雜的變化,本文上起明萬曆二年(1574)朝鮮使臣的朝天之旅,下迄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燕行歸途。本研究不僅著眼於朝鮮燕行使如何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實踐思明,更關心朝鮮使臣歸國後的反應與影響。藉由朝鮮士人在中國與朝鮮關於「明朝」的討論,並以清朝儒生作為比較的對象,以考察朝鮮思明文化的論述、實踐及其終結。   相當於中國的明清時代,朝鮮出於外交任務的需要,朝鮮知識階層扮演信使穿梭中朝之間,其私人日記、歸國後的報告書,近來以《燕行錄》廣受學界重視。不過,當代學界喜以清代朝鮮使節緬懷、欣羨明朝的種種言論為根據,強調明代中朝關係的友好。此類拿「清朝」說「明朝」的歷史解釋,忽視《燕行錄》、朝鮮使節的內在脈絡。究其實,朝鮮的思明文化雖屢有承襲之處,但仍不乏嬗變之跡。清代朝鮮人在「明瞭」明朝確實存在諸多弊政的情況下,從未在清人面前道出一詞片語的「明朝實情」,反是極力讚揚皇明的美好。這種可稱為選擇性書寫(selective narration)的普遍現象,是朝鮮使臣一種特殊的交流技巧。再者,《乾淨衕筆談》作為重要的文獻,近來學界對此書益發關注,但往往隨意引用其記載,未能注意到《乾淨衕筆談》實有嚴重的版本問題。本研究考校不同版本的《乾淨衕筆談》,發現朝鮮人為了順應國情,改動原本的版本,致使文義丕變,是為第二種的選擇性書寫。   其次,朝鮮北學派士人對於「中國論述」的闡釋,以及重新界定「中朝關係」的努力,過去往往著眼「和清」的一面,認為朝鮮「放棄」尊周論,呼籲回到和平相處、學習中國的方針。本研究強調的是,清乾隆年間的朝鮮燕行使,實是有鑑於朝鮮國內的改革需要,以及清中國強盛的事實,提出一個新的中國論述。這新的中國論述並不妨礙過去「思明」的傳統。事實上,一面「思明」,一面「尊清」反是當時亟欲推廣的新說,思明與尊清不僅不相違背,反而相輔相成。  最後,為具體檢視第三章「華夷論戰」的意義,並藉此探論思明文化的尾聲,本研究探論清初以降中朝雙方的「明史著作」,透過《燕行錄》中諸多關於「明朝」的討論,呈現朝鮮士人對明朝歷史的嫻熟,以及清朝儒生對前代故事的陌生。相較於同時的清朝士人,朝鮮燕行使對「明朝」展現莫大的熱衷與熟悉,「明朝」彷彿是雙方歷史認知的分水嶺。中朝各自的歷史書寫,形塑清初以降幾個世代對於「明朝」的認知。但是,18世紀朝鮮內部的明史書寫亦面對新的挑戰,朝鮮主體性與獨尊明朝的論述在國內競逐,此即朝鮮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的轉向,亦是眷眷明朝的尾聲。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60122001L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0122001L%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95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中朝關係zh_TW
dc.subject《燕行錄》zh_TW
dc.subject文化心態zh_TW
dc.subject中國論述zh_TW
dc.subject洪大容zh_TW
dc.subject思明zh_TW
dc.subject為明復仇zh_TW
dc.title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0122001l01.pdf
Size:
3.05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