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永達"
Now showing 1 - 20 of 9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Daphnephila 屬癭蚋蟲癭之生態生理特性研究(2011) 黃盟元; Meng-Yuan Huang造癭昆蟲會改變植物組織的生長與分化,產生的蟲癭可提供昆蟲營養及遮蔽,而造癭昆蟲也會造成植物組織內化學組成、色素蛋白複合體、光合作用效能等多方面的改變。本研究使用Daphnephila 屬之兩種癭蚋蟲癭,利用化學分析、氣體交換、葉綠素螢光、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共軛焦雷射掃描顯微鏡及反射光譜等,研究葉片癭蚋蟲癭和寄主植物的生態生理特性。結果顯示造癭昆蟲會改變葉片組織葉綠素的生合成及崩解途徑,由Chlide→ Phe→ Pchlide 改變為Chl→ Chlide→ Pchlide;在營養假說的基礎上,研究結果顯示蟲癭在寄主植物上可扮演基儲的角色;而反射光譜研究結果顯示,反射光譜指數與葉綠素螢光參數呈現正相關,反射光譜技術具有利用於蟲癭生態生理研究的潛力;由蟲癭及葉片抗氧化功能的分析結果顯示,蟲癭會提高抗氧化的能力來清除組織內增加的自由基。Item Observation on the Epidermal Stomata of a Cup-Like Gall of Litsea Acuminata (Lauracea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8-12-??) 楊曼妙; 黃盟元; 簡萬能; 董景生; 張永達; 楊棋明本文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Litsea acuminata葉上一種杯狀蟲癭的表皮之形態與結構。此蟲癭在任何生長階段,其表皮都無正常形態之氣孔,且其表皮都比葉表皮平滑。在幼年階段,其表皮出現網線,沿著網線分佈連串小裂縫,其大小介於16.5×6.7μm2-23.3×20.0μm2之間,此時看不到裂縫下之洞隙。隨著蟲癭增長,裂縫變更大更深,其大小介於20.2×21.0μm2-24.9×17.1μm2之間,此時其裂縫下之隧道狀網路洞隙完全曝漏。迄今尚不知道這些隧道狀網路洞隙是否與蟲癭光合作用之空氣交換或與癭內蟲呼吸有關。Item 中學數理師資培育整合型研究計畫(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李田英; 金鈐; 曹博盛; 張文華; 楊文金; 黃芳裕; 張俊彥; 童麗珠; 黃福坤; 羅珮華; 洪志明; 陸健榮; 謝豐瑞; 左台益; 張永達; 楊芳瑩本計劃擬發展中等學校數學與科學(以下簡稱數理)師資的教育學程,第一年將採用 問卷調查法、專家座談及訪談等方法,分別搜集中等學校教務主任、實習輔導教師及新 進數理教師們對現行中等教育學程之優、缺點之看法,及科學教育、數學教育研究的結 果為基礎與師培機構之學者們的理想之數理教育學程,以差距分析法分析現實與理想師 資學程之差異。以決定數理教育學程之科目及內容。第二年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 院的學生試用第一年所規劃之數理教育學程,同時發展評量中等學校數理教師專業素養 之規準。第三年評量本研究所設計的中等學校數理教育學程之成效。Item 中學數理師資培育整合型研究計畫(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張文華; 張俊彥; 楊芳瑩; 童麗珠; 楊文金; 謝豐瑞; 左台益; 洪志明; 張永達; 曹博盛; 羅珮華; 李田英; 黃芳裕; 黃福坤; 陸健榮; 金鈐Item 中學生物實驗活體的採集與培養(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05-??) 張永達; 郭章儀; 陳立琇; 許長青Item 中學科學教師之教育學程修習狀況與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8-08-01) 李田英; 曹博盛; 左台益; 謝豐瑞; 黃福坤; 陸健榮; 張俊彥; 楊芳瑩; 洪志明; 黃芳裕; 張文華; 張永達; 童麗珠; 楊文金; 羅珮華Item 中學科學教師之教育學程修習狀況與成效(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8-08-??) 李田英; 曹博盛; 左台益; 謝豐瑞; 黃福坤; 陸健榮; 張俊彥; 楊芳瑩; 洪志明; 黃芳裕; 張文華; 張永達; 童麗珠; 楊文金; 羅珮華Item 主題式活動課程在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為例(2009) 黃瑜甄; Yu-Chen, Hu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主題式教學活動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的範圍包含:國中學生對於生物科技概念的瞭解、生物科技應用在生態保育上的態度及對主題式教學活動的態度。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96位學生為研究樣本,前實驗設計為單組前測—後測設計,於教學前、後進行「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概念成就測驗」、「生物科技應用在生態保育態度問卷」之測驗,並於資料蒐集後進行量的統計分析及質性分析,以評估學生在「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主題式教學活動實施後之學習態度。根據研究結果所獲,結論如下: 一、在接受「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教學後,可提升學生對於生物科技概念的瞭解。 二、在接受「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教學後,學生對於生物科技應用在生態保育持正面的態度。 三、學生對於「以生物科技解決養豬的環保問題」主題式教學活動持正向肯定的態度。 本研究之結果可以提供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活動設計者、教學者或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九年一貫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發展、設計、評量之策略(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3-07-??) 劉新; 張永達Item 九年一貫與教師專業成長(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3-09-??) 蔡采靜; 莊偉民; 黃璧祈; 張永達Item 光照對台灣水韭葉片生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1-12-??) 張永達; 楊冠政; 童武夫Item 光照與吉貝素對蕹菜子葉擴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1-12-??) 羅淑惠; 張永達; 鄭湧涇; 童武夫Item 兩難環境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於學生環境認知和態度的影響(2007) 蔡采靜; Tsai-chin, Tsai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七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進行一般教學活動,實驗組則採行兩難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模組課程,並於教學實驗前後,利用問卷檢視兩組學生在環境認知及環境態度方面是否有所差異,以提供現職教師做為執行此類課程時的參考。 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如下:(1)兩難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模組課程可提升學生的環境認知及態度,且在各面向的提升效果均較傳統的講述式課程差;(2)學生的環境認知與環境態度之間呈現正相關;(3)兩難議題的融入式課程可提升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及思考範疇;(4)立場及情境會影響學生的態度及決策結果。建議教師實施環境教育時,應增加兩難議題的融入式課程、及培養學生的環境問題覺察能力,並注意立場及情境對學生造成的影響。Item 再生作用(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2-07-??) 黃鈞蕙; 郭章儀; 張永達Item 利用個人電腦進行神經衝動實驗教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5-10-??) 黃基礎; 張建鴻; 張路西; 吳忠信; 張永達Item 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之研究(2009) 林李逸涵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動物,動物福利議題也常引發討論。台灣在99生物課綱訂定時相關動物保護團體曾提出刪除動物活體解剖實驗的建議,減少動物犧牲及學生學習困擾問題。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北部高二自然組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態度傾向,反映學生態度現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動物使用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立意性取樣台北縣、台北市及基隆市公立高中二年級自然組學生,發出596份問卷,有效問卷576份(含男性男性292人,女性284人)。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動物使用的整體態度偏向正向,性別不同在動物使用的整體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 .05),而學校類型、實驗經驗、高三選讀類組、未來選讀學群及宗教信仰等變項在整體態度未達顯著性差異,但各分量表表現則略顯不同,且學生已多能考量動物福利及尊重生命之概念。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建議高中生物科教師進行教學時能多注重生命教育及人道使用原則,教育主管機關能多舉行相關研習並開發其他動物材料替代方式,增加教師與學生的選擇性。Item 台灣水韭之氣孔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87-12-??) 張永達; 楊冠政Item 台灣水韭景天酸代謝現象(CAM)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88-10-??) 張永達; 楊冠政Item 台灣牙醫醫病關係中的醫病溝通之探究(2023) 何懿洲; He, Yi-Zhou改善醫患溝通對於優化治療結果和病患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的研究結果強調了根據病患特徵制定定制溝通策略的必要性。為此,將醫患溝通教育納入台灣的牙科教育體系中成為本研究的目標,以加強以病患為中心的護理並減少衝突。本研究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以及比較不同國家的課程,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廣義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分析,涵蓋了牙醫和病患雙方的觀點。本研究共有超過600名病患參與了問卷調查,並且採訪了4名年齡在20歲以上且具有多年牙科經驗的牙醫師。牙科醫師的訪談結果均強調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而病患問卷中呈現其年齡和收入與重視醫患溝通呈正相關,但與牙科助理的溝通呈負相關。這可能是由於病患更關注牙科醫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較少關注助理的溝通能力。牙醫師們強調了溝通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執行力的重要性。另外,本研究亦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和年齡較大的病人對牙醫與病患的溝通給予更高的評價,這可能是由於這些個體更加注重自我推銷,此結果進一步凸顯醫患關係的多樣性。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本研究建議在台灣實施醫患溝通課程,以提升牙科專業人員的溝通能力,從而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和病患體驗。基於訪談及問卷的研究結果,並參考美英日等國的牙醫課程,本研究建議在大學學習期間開展牙醫溝通教育,並繼續實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動態。這項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提高台灣的牙科教育體系,使其更加關注醫患溝通的重要性。透過專注於溝通技巧和策略的教育課程,牙科專業人員將能夠更好地與病患溝通,確保他們獲得所需的醫療護理並提高滿意度。同時,這也有助於減少衝突和誤解,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從而提升整體醫療體驗和治療結果。Item 台灣珍貴稀有植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1994-01-??) 張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