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洪立三"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交界帶的政治生態學--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作為「資源」與「地方」的看法(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0-12-01) 許嘉恩; 洪立三Item 土壤溶液與水的檢測方法介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 2007-06-01) 葉昕祐; 黃琡勻; 洪立三; 韋煙灶Item 地方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看法-社區依附與環境態度的重要性(2008-01-01) 許嘉恩; 洪立三Item 官田地區菱角產業之發展與永續經營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2007-12-01) 洪立三; 韋煙灶Item 官田地區菱角產業發展之人地關係分析與永續經營之探討(2006-05-20) 洪立三; 韋煙灶Item 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2009) 洪立三; HUNG, LI-SAN本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個案,透過質性與量化的方式,討論居民對於一個位於鄉村—都市交界帶的保護區之看法。本研究認為,關渡平原是一個鄉村—都市交界帶,關渡自然公園是一個地處交界帶的保護區。本文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在地居民人口統計特徵與對於公園看法之間的關連性,並特別凸顯居民的社區依附與環境態度與對公園看法之間的連結;在質性的部分,則是認為居民對於「資源」與「地方」的態度,影響到他們對於關渡地區,以及關渡平原脈絡下之自然公園的看法。 問卷調查結果,在地居民相當肯定自然公園的環境教育、保育、休閒功能,但對於公園帶來的經濟衝擊看法較為分歧。在公園經營管理方面,民眾並不認為社區組織是公園最佳管理單位,但認為公園的經營管理需要有在地居民的意見;公園與居民的互動也顯得較為缺乏,不少民眾並不曉得公園針對在地居民所實施的政策,特別是年輕族群。本研究也指出,在個人社經背景之外,環境態度與社區依附兩者也是影響居民對於保護區看法的重要屬性,在後續相關研究中,此兩項需要納入考量。 再者,透過訪談,本研究亦指出在地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看法,受到他們對於「資源」(包括錢、生物多樣性資源、景觀資源) 與「地方」的看法所影響。首先,在資源的部分,若是從公園作為一種政治資源的角度來看,公園的存在影響到地方政治的運作,包括社區的領導人與公園的經營者、北市府之間,在金錢回饋上的認知不同,以及強化社區—公園關係所可能帶來的政績與選票考量。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部分,紅樹林的議題與候鳥保護的議題都與生物多樣性定義的多元性有關,進而造成保育與資源利用之間的摩擦與衝突,而生物多樣性不同定義背後所代表的受益尺度,更是涉及尺度的社會建構議題。從景觀資源的角度而言,有別於傳統對於自然資源的製造,新進居民,以及宣傳關渡美景的住商,都是在「消費」關渡的美麗地景。再者,若從「地方」的角度來看,受到關渡自然環境吸引而來的新進居民,對於關渡的認同來自於當地的自然環境,關渡自然公園也被他們認為是關渡「自然」的一環;世居居民則是認為關渡自然公園保留了關渡平原過去的地景,或是一個回味幼時生活方式之處,兩群人對於公園的情感依附是不同的。Item 應用擴展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民使用綠運輸之行為意圖(2024) 曾紀翔; Tseng, Chi-Hsiang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日益嚴重,全球許多國家皆已遭遇極端氣候事件,因此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面向中,交通佔有一定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私人機動運具使用比例偏高的情況下,也相對應產生不少碳排。為了要減少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臺灣近年來持續推行綠運輸,鼓勵民眾使用公共運輸、自行車或步行等低碳排的交通方式,而臺北市雖然擁有相當便利的大眾運輸,但其市占率卻未能達到預期目標,仍有持續成長的空間。因此,如何提升民眾使用綠運輸的意願,以減緩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臺北市民選擇使用綠運輸行為意圖背後的影響因子,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並增加運具特性、氣候變遷識覺與習慣來擴展原理論。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現居臺北市的民眾,並以捷運、公車和Ubike作為綠運輸的範疇。最後共回收281份有效問卷,使用SPSS軟體進行後續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的結果顯示:(1)對綠運輸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對使用綠運輸的行為意圖皆有顯著正向影響,其重要性依序為知覺行為控制、態度、主觀規範。(2)在擴展構面中,運具特性與氣候變遷識覺能夠顯著提升對整體行為意圖的解釋能力,且兩者與行為意圖之間皆呈顯著正相關;習慣則與行為意圖無顯著相關,對整體行為意圖的解釋力沒有顯著提升。(3)氣候變遷識覺透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運具特性的中介,間接影響行為意圖,且皆為部分中介。(4)私人運具習慣在態度與行為意圖之間、運具特性與行為意圖之間有顯著的調節效果,且皆為正向調節。Item 日本與台灣濕地生態旅遊比較研究(2022) 竹山翔逸; TAKEYAMA, SHOITSU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文獻分析、實地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對以生態旅遊為典型代表的體驗式旅遊是如何以及為何在近年來訊息媒體的發展使旅遊方式多樣化的情況下,被構思出來,傳播到世界各地並走到今天做出綜合判斷。為了進一步深化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我們通過文獻資料追溯了以日本釧路濕原國立公園為中心的北海道東部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活動的歷史,在台灣我們把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濕地作為研究地點,通過實際考察達到更高的認識水平。此外,我們直接訪談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員工,正如本研究開始寫論文時的最初目的,本文不僅從文獻中分析了生態旅遊的狀況,也根據訪談的結果中分析了生態旅遊。最後本文根據整個生態旅遊活動的現狀和未來計劃,通過在台灣和日本的濕地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等活動,發展成一個總的評論,並討論了生態旅遊和旅遊業之間的未來關係,總結了自然環境和旅遊的方法,這也是我自己的經驗。它總結了對自然環境和旅遊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只能通過考慮當地的情況來實現。Item 環境態度與社區依附影響地方居民對保護區的看法:以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為例(2008-01-01) 許嘉恩; 洪立三Item 社區依附、環境態度與居民對於保護區的看法: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5-05-01) 許嘉恩; 洪立三本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與周遭社區為研究區域,探究人口統計特徵、社區依附與環境態度的關係,並討論社區依附、環境態度,與居民對於保護區看法的關連。結果顯示,年紀越輕、教育程度越高,環境意識也越高。在社區依附方面,居住時間越長,社會面向社區依附的程度也增加,但自然面向社區依附的程度並非如此。而環境態度越高,自然面向社區依附的程度亦增加。在社區依附、環境態度與對於保護區看法的關係上,預測居民對保護區看法的結果,不同面向社區依附分別是預測對於保護區自然與經濟議題的因子,環境態度僅在對於保護區自然議題中顯著。由於「環境遠親」現象及統計結果,包含不同面向的社區依附,會比環境態度更適合做為地方環境關懷的指標。Item 臺南官田的菱角產業與水雉保育互動之探討(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07-06-01) 洪立三; 韋煙灶; 吳仁邦; 鄧伯齡Item 臺灣民眾實踐氣候變遷減緩行為的阻礙——以臺北市為例(2024) 蕭婉容; Hsiao, Wan-Rong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是全球130多個國家的共同目標,除了能源和企業的轉型外,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個人行為對於減緩氣候變遷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從減碳行為意圖到真正落實之間,仍存在一些障礙。本研究以臺北市民為例,以混合研究設計討論臺灣民眾實踐氣候變遷減緩行為的阻礙,透過32場訪談的結果顯示,臺北市民的阻礙可以分為21種。個人層面的15項障礙包括:對氣候變遷的認知有限、對氣候變遷風險的感知、沉沒成本以及拒絕改變生活方式。社會層面的6項障礙涵蓋了與他人比較和感知計劃不足等問題。根據此21項障礙建立量表,並結合氣候變遷風險識覺、環境態度、世界觀和個人背景資料等問題,以網路問卷方式探討這些因素對人們實踐減緩行為意圖的影響。主成分分析將21項障礙分為四類:沒有必要、成本、效能感和缺乏機會。多元迴歸結果發現,「成本」是影響人們是否願意實踐減碳行為的重要阻礙因素,人們如果感受到改變飲食習慣、少開冷暖氣或更換節能家電要付出的成本愈高,就愈不願意實踐這些減碳行為;「效能感」是預測人們是否願意改變交通習慣與少開冷暖氣的顯著變數。除了改變交通方式這項減碳行為之外,氣候變遷風險識覺是預測其他減碳行為意圖的重要因子。另外,人們原有的飲食與交通生活習慣也阻礙了改變飲食與交通的減碳行為意圖,結果顯示女性更願意改變飲食習慣,大學及大學以下的人更願意改變交通習慣。年齡與家庭狀況是影響人們購買綠色產品的重要變數,相較於年長者,年輕與壯年的人更願意購買綠色產品,而未婚或沒有小孩的人也比較願意購買綠色產品。對於改變飲食習慣或少開冷暖氣這樣相對困難、代價高的,或不方便的減碳行為,最大的阻礙是「成本」,因此可以藉由改變外部因素來提升人們的行為意圖;「沒有必要」阻礙了容易執行的減碳行為,例如購買綠色產品。因此,加強氣候變遷的公眾溝通及拓展多元資訊傳遞渠道,是強化公眾氣候變遷風險識覺和環境態度的重要策略。Item 都市水患的社區韌性: 臺北社子島的例子(2024) 羅吉納; Ahmed, Rojina在氣候變遷引起的極端天氣威脅和全球暖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威脅之下,河口區域應立即採取應對威脅的措施。自1970年以來,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匯流處的社子島,因保護台北市不受洪水威脅而被宣告為禁建區域。這一禁令,導致社子島成為快速發展的台北市中,相對低發展的社區。然而,社子島被排除在政府防洪計劃之外,當地居民認為為了保護台北市的其他地區免受到洪水的侵害,社子島被犧牲了。在洪水威脅和居民對發展的需求之間的衝突中,社子島正在挑戰台北市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在此之下,本研究選擇社子島作為案例研究,以研究和描繪一個地方社區的韌性,和社區對於洪水調適的因應機制。本個案研究,將研究區域的在地居民視為調適的基本單位,以更好地了解在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的下的韌性都市生活。本研究分析社子島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和關係,以對於災害和洪水風險管理的不同階段中的社區洪水韌性有全面性的瞭解。本研究收集了有關洪水及其他氣候相關災害對社區的影響的資料,並分析了他們的社區韌性和調適策略。接著,從專家和當地居民的角度,本研究分析了對於災害的韌性,以及政府的洪水風險管理措施。強大的社區韌性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有著周全的看法,同時支持當地的調適技術和知識。然而,居民對政府對社子島的再開發計劃表示不同意,並擔心該計劃可能抹去他們的文化生活和友善的社區環境。Item 雙面向社區依附概念的確立:一個模式比較的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012-09-01) 許嘉恩; 洪立三近期社區依附的研究,強調在既有的社會面向社區依附外,也應有自然面向的依附。然而,仍缺少社會面向社區依附與雙面向社區依附之間在應用上的比較研究。本研究透過模式比較,確立社區依附內涵除了社會面向外,也應包含自然面向,並且需要區隔兩個面向。本研究以三個包含不同社區依附概念指標社會面向社區依附、混合社會與自然面向的社區依附、雙獨立 (面向社區依附 ) 之模式預測居民對關渡自然公園看法,並進行模式比較,結果發現包含兩個獨立面向社區依附的模式解釋力不僅優於僅包含社會面向的模式,也優於包含混合面向社區依附的模式;包含混合面向社區依附的模式解釋力優於僅包含社會面向社區依附的模式。本研究成果有助於社區依附概念的釐清與理論建構,也回應過去研究中,人對於地方的情感投入影響到居民對保護區看法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