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潘裕豐"
Now showing 1 - 20 of 14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TDE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國小資優生之創造力與創作表現之研究(2023) 許竣理; Hsu, Chun-Li數位設計課程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進而引導學生多元的創造力與創意發想。本研究希望透過教學改變,藉由數位設計與分享資源,啟發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本研究主要在探討「 ATDE 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資優生創造力表現之影響。研究者服務於金門,相對於大都市的孩子,他們的資源是較為缺少的,利用科技縮短城鄉差距,這是身為離島資優教師的責任以及教學重點。由於適合國小的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目前尚無前例可參考,因此研究者設計了一學期32周五個階段的數位設計課程教學,以了解資優生的學習情況及改變歷程。由於研究對象有限,只有12個學生,所以希望藉由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兩種資料,能夠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問題。量化資料主要依據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前、後測、創意繪圖作品前、後測與實驗教學完畢3D作品,資料以專家共識評量、各組互評的方式呈現,量化資料分析後經過平均數的比較、t 考驗與描述性統計分析,以作為學習歷程的分析參考,也是質性資料的客觀依據。質性資料蒐集主要包括:各階段學生作品、各階段學習評量、學生訪談、助理教師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六大類,蒐集到的資料經過三角校正以提高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結論有三: 一、實施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後,學童在創造力表現有明顯不同,提升了學童流暢力、獨創力、精密力等各項創造力。 二、融入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策略,學童於課堂的表現是正向且有所進步的,在教學活動時有著高度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亦趨向正向積極,懂得發揮團結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與自我不同的見解,並欣賞別人的想法。 三、接受「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設計」課程之資優班學生進行作品設計,能激發更多學習回饋,且能刺激學生作品的獨創性。 從研究結論來看,本課程設計教學有助於資優生創作力的具體表現。希望本研究能作為未來數位設計與創作力課程教學的研究參考。Item CoRT組織思考融入理財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理財學習之研究(2017) 曾耀慧; Tseng, Yau-Hui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乃因研究者於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為增進學習障礙學生的理財知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之未來生活適應而希望發展系統理財教學方案而來。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CoRT組織思考融入理財教學方案發展,及對所教學的三位學習障礙生本方案實施之歷程,以了解三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於教學方案學習表現,並討論三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使用CoRT組織思考於理財學習之表現及其意向。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 原發展共九個單元十四節課(四百二十分鐘),建議改為九個單元十八節課(五百四十分鐘)。並在繕寫教學方案時有具體評量標準及增加欄位明示可融入之課程領域。 二、 探討本教學方案教學歷程得到以下結論: 本教學方案可視學生先備知識狀況,選擇合適單元融入課程領域或調整單元教學順序; 部分單元教學時間不足;增加設計實作活動使學生精熟內容;發現本教學方案適合九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學習,亦可視內容及學生之先備知識融入各年級領域教學;運用多媒體設備及適當學習輔助工具使學習障礙學生能維持學習興趣;使用網路計算工具讓有運算困難的學習障礙學生在理財學習時減少干擾;本教學方案建立學習障礙學生與生涯探索及生活願景的連結;融入CoRT組織思考能有脈絡地引導學生學習障礙學生如何解決理財相關問題;本教學方案結構完整,可有系統地運用於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各課程領域或特殊需求課程。 三、 本教學方案之三位參與個案,在不同單元表現情形不一,多能達到教學目標。對本理財教學方案多持正面看法,有的曾與同學分享學習經驗。 四、 三位參與的學習障礙個案各有覺得好使用的CoRT組織思考法,其中辨識法、比較法、選擇法為三位參與學生皆認為熟悉好用的思考法。其次有分析法、聚焦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本理財教學方案發展及教學活動題出建議,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Item 「DFC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2019) 王韻雯; Wang, Yun-Wen本研究旨在以「DFC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作為實驗教材,探討此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採準實驗研究中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接受DFC教學方案)與控制組(未施以任何實驗處理),兩班皆為26人。以「情境式創造力測驗」與「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另以自編之「DFC課程回饋表」與「活動心得問卷」為輔,作為教學歷程之探討。依前後測所得之數據資料,由SPSS軟體進行描述統計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瞭解受試者在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的表現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在「價值性」與「創造力」的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而獨創性則無。二、實驗組在創造性傾向之各項表現與控制組皆無達到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教學之參考。Item SCAMPER創造思考法在國小視覺藝術黏土課程教學之研究(2022) 江巧薇; Chiang, Chiao-Wei為探討「SCAMPER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黏土課程中,對學生的作品創造力、SCAMPER技法運用與黏土學習情形的影響,本研究設計「SCAMPER創造思考法黏土課程模型」、將SCAMPER創造思考法融入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中,並參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四大基本原則」、「問題解決導向的教學模式」與「多種才能發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於課程架構中,設計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七個活動的「土裡土汽冒險工廠」系列課程。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兩班學生,實驗組29人、控制組28人,兩組學生均接受總計30節課的教學活動,實驗組學生以SCAMPER創造思考法引導,控制組學生則以一般教學法引導,並透過「CPAM黏土車作品評鑑表」、「學習單」、「SCAMPER創造思考法兒童生活傾向量表」、「學生課程回饋單」與「教學歷程紀錄」等工具加以記錄與檢核。研究結果顯示,將SCAMPER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視覺藝術黏土課程,有助國小高年級學生提升在激盪發想及製作作品的創造力、黏土細節與計畫性,學生將各向度運用於作品中,並串聯成創作理念,甚至進而提升「SCAMPER生活傾向」。Item STEM取向創意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2021) 陳淑儀; Chen, Shu-Y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創意十二訣教學技法融入STEM教學對幼兒的創造力之影響以及對此方案的學習滿意度表現。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法,以二班共30位5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實施STEM取向創意教學方案,另一班為對照組則未實施實驗處理。使用「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為測驗幼兒創造力表現的研究工具,於兩班教學前後進行施測,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二組幼兒創造力表現。課程滿意度方面,使用活動喜好調查表及課程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以統計人數及百分比分析結果,了解實驗組幼兒對課程的滿意度,另於實驗教學前後進行主題評量,資料收集後以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實驗組幼兒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一、STEM創意教學方案能提升幼兒創造力表現。二、實驗組幼兒在整體創造力、流暢性、獨創性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三、實驗組幼兒在想像性得分未顯著優於對照組。四、實驗組幼兒對STEM創意教學方案持高度滿意並能提升學習成效。Item 中學資優生全球視野知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2011) 陳嬿如; Chen Yen Ju摘要 全球化宣告著我們已邁入了無國界、零疆域、全球共生的競爭時代,而未來人才的競爭力,來自於教育與國際的無縫接軌。面對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迎向全球化的嶄新世紀,最重要的是要能突破人才質量的侷限性,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知能的資優學子,才能彰颺國際、福澤族群。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我國中學資優學生是否已在全球化的驚濤駭浪中,能洞燭先機、探究全球議題之趨變,做好關鍵能力的全方位準備,並成為能關懷族群、行動全球的新世紀人才。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實施,以中部地區四縣市二年級中學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共取樣7所高中、8所國中,有效樣本合計576人。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最後將結果加以統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壹、中部地區中學資優生在對全球議題探究、全球關鍵能力、全球關懷行動以及對資優課程全球化之知覺現況,屬中等程度。 一、「全球議題探究」之知覺現況以「政治與經濟」因素較低。 二、「全球關鍵能力」之知覺現況以「Learning to change」因素最高。 三、「全球關懷行動」之知覺現況以對「關懷-人與自然」因素為高,「行動-責任參與」相對為低。 四、「資優課程全球化」之知覺現況皆不理想。 貳、部分背景變項的中部中學資優生在對全球議題探究、全球關鍵能力、全球關懷行動與對資優課程全球化之知覺,具顯著差異。 一、「全球議題探究」之知覺因不同性別、不同教育階段、不同班級類型、不同社經地位而有顯著差異。 二、「全球關鍵能力」、「資優課程全球化」之知覺因不同性別、不同班級類型而有顯著差異。 三、「全球關懷行動」之知覺因不同性別、不同教育階段而有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以供教育者及後續研究之參考。關鍵詞:資賦優異學生;全球教育;全球視野知能Item 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2007) 吳秀娟; Wu, Hsiu-Chuan本研究旨在根據Palmer(1991)的課程聯結模式,除知識的統整外,並融入創造思考技巧及問題解決策略編擬一套適合國小中年級的課程教學活動,並經由二十四次的實驗教學後,探討此課程對增進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之成效。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成效。 二、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成效。 三、探討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成效。 四、瞭解國小學童對主題統整教學的實施其反應程度如何。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北縣某公立國小四年級共6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共33人,一班為控制組共31人;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四節課(每節40分鐘),共計四十八節的實驗課程教學,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本研究之主要工具為「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問題解決測驗」與「學業成就測驗」,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假設考驗。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威廉斯創造力」分測驗「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精密力」、「標題」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獨創力」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創造力。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問題解決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問題解決能力」分測驗「解釋推論」、「猜測原因」、「逆向原因猜測」、「決定解決方法」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分測驗「預防問題」則未能顯著高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實驗組在學業成就之改變情形 (一)實驗組在「學業成就測驗」總分之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學業成就」分測驗「國語」、「數學」、「社會」得分之差異顯著優於控制組。 因此,本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 四、在「主題統整教學態度問卷」、「教師教學日誌」、「主題統整教學學生自評表暨回饋單」方面,此課程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在實施主題統整教學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Item 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探討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人格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2021) 呂佩璇; LU, Pei-Xuan本研究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旨在探討人格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採用問卷調查法, 以 網路通訊軟體發放問卷,內容包含工作壓力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簡五大人格量表中文版,以及教師個人背景資料。回收問卷後,採用 SPSS23進行分析,並整理出以下研究結論:壹、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現況為中等程度。貳、背景變項中的「年資」、「擔任職務」對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有顯著影響。參、國小特教教師的親和性人格特質最高肆、背景變項中的「年資」對情緒穩定性人格特質有顯著的影響。伍、國小特教教師的幸福感為中等程度。陸、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人格特質、幸福感都有顯著相關性。柒、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嚴謹性」、「情緒穩定性」、「開放性」人格特質和幸福感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捌、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對「親和性」人格特質和幸福感具有完全中介效果。玖、國小特教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外向性」人格特質和幸福感不具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給出具體的建議。Item 但願「原頭」活水來─初探排灣族文化之價值再詮釋─從「認同歷程重製」研究談起(2013) 方琪玲但本研究從研究者挖掘本身自我否定的原因開啟,透過自我覺察省思,研究者將自我否定歸因於自我認同的混亂,混亂乃源自成長階段對「排灣族人」角色的認識不清,因而身為排灣族人的自卑心態深植內心,形成偏頗之自我概念;研究者走出自我認同陰霾的契機,在於重新認識排灣族母文化,釐清過往刻板印象導致之錯誤認知,並強化自身民族文化認同;為詳實紀錄這段自覺過程,研究者思考以下問題:一、投身傳統文化保存工作的排灣族人,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傳統文化?二、他們心目中的排灣族文化核心價值是什麼?他們是透過什麼方式學習或接收這些價值?三、學校能否達成排灣族文化核心價值的傳遞任務?四、不管身在部落還是都市,排灣族孩子如何完整而正確地認識「我是誰」? 原住民族長期為異己研究者之研究對象,早期多侷限於人類學範疇;近年來,眾多學者開始從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問題等層面,分析原住民社會變遷和社會適應;同時有更多研究以「在地觀點」討論部落單一議題、文化資產或文化特色等;然而諸多研究建議未見落實應用,普羅大眾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知與原住民文化的真實面貌仍有一段差距,多數原住民於大社會的生活適應仍處處受制於過去的認知誤判。 從教育現場原住民學童的表現,研究者發現類似的認知誤判亦對學童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研究者從探索本身排灣族母體文化精髓做起,期望藉由傳統文化富含的正面價值,提供新一代原住民平衡看待自我與世界的參考依循方向。本研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審視、解析排灣族文化之核心價值」與「探究系統化之認同形塑歷程」為研究目的,期盼重新探索民族文化的跨世代內涵,以活生生的傳統做為族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形象指標與發展助力。 關鍵詞:排灣族、形象重塑、自我認同Item 使用運算列式應用軟體教學對提升國中腦性麻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之成效研究(2024) 許寬寧; Hsu, Kuan-N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運算列式應用軟體教學對提升國中腦性麻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成效。研究對象為三位國中八至九年級腦性麻痺學生,進行十次教學介入。透過教師運用列式輔助應用軟體 Mod Math 進行教學及評量活動,以提升學生二位數以上整數乘法運算能力,並希望藉此替代書寫困難而產生的計算問題。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基線實驗設計。自變項為研究者自編的運算列式應用軟體教學方案,依變項則為學生經過教學方案後,在學習二位數以上乘法運算的立即成效及保留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運算列式應用軟體教學介入能有效提升腦性麻痺學生的運算正確率,且具有保留效果;但對於縮短運算時間不具有立即成效,但具有保留成效。整體學習成效獲得學生、家長及教師的社會效度支持。Item 優秀女性教育人員之創造性人格逆境轉化與創造表現(2010) 黃曉嵐本研究是以八位在工作領域表現優秀的女性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藉由深度訪談以及重要他人的訪談了解其生涯發展、人格特質、逆境經驗轉化及其創造表現。研究資料則是將訪談內容轉成文字稿,經由反覆閱讀、分析、交叉比對、歸納、綜合,以理解這些優秀女性教育人員的人格特質、逆境經歷轉化與其創造表現,藉由她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後進者。家庭環境方面,受訪者的父母教育態度在要求中有空間,適時地提供支援或協助,即使無法提供支援,也不壓抑女兒的發展。受訪者的求學過程都很順利,在校成績皆有中上表現,深受老師的影響與啟發。工作歷程方面,有受訪者從小就立志從事教職,也有受訪者基於因緣際會、自身興趣與能力而進入教育界。對工作的不滿足以及渴望工作上的變化促使她們盡其所能在工作中求新求變並樂在其中。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人格特質 受訪者具有獨立的、為人誠摯的、能幹的、對自我有信心的、不滿足的、誠實的、有禮貌的、深思的、堅毅的、主動積極的、跨領域的各項個人特質。在家庭因素上,父母親的身教與言教深入受訪者的生活、工作。對於父母都懷抱著感恩、感謝的態度,與父母維持深厚的感情,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良好。就環境因素而言,受訪者表示所屬教學環境對於教師的專業皆予以尊重,給予教師相當大的自主空間,鼓勵受訪者發揮創造力;在這樣支持的環境下,受訪者藉由創造力的發揮而達到暢流狀態,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二、 逆境轉化 受訪者在生命中所遭逢的逆境種類有:1、他人不公平地對待導致有被歧視的感覺。2、親人的過世。3、生命遭受威脅。4、被告上法庭。5、離婚。工作中的逆境有:1、自己貢獻的歷史定位不明或是遭忽略。2、當場被羞辱。3、投稿被退稿而且是非建設性的批評。4、同儕的刁難、不合作、質疑、忌妒與合作步調不一。5、任教科目的不受重視。6、政策的錯誤。7、他人非理性的對待。 性別壓力部分,有七位受訪者認為在教育界男女之間工作能力差異不大,主要的差異在於個人對於工作的認知、工作的熱誠以及個人的能力。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演進,女性受重視的程度將逐漸與男性相當。而逆境之於受訪者的意義有:(一)正向思考;(二)增加自我轉化、調整的能力;(三)事後看事情的角度更寬廣;(四)學習到更多解決事情的方法;(五)承認逆境的存在,投入自己認為重要或有趣的事。 三、 創造表現 在創造表現上,受訪者的創造成就可分成:國外期刊的投稿、典章制度的建立、教案寫作、敎學表現以及工作內容的轉換。內在動機則有成就感的獲得、目標管理、將工作的投入當成學習、克服困難之後的特殊喜悅、自身的成長、自身的使命感、自身的責任感、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肯定、好強不服輸的個性、對不朽的渴望、自身敬業的特質、對工作的熱愛、對新奇的好奇、挑戰自我、測試極限、看到學生成長改變的喜悅。在多樣創意上,受訪者皆表示會想要在生活中展現自身的創意,但同時都表達對工作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儘管創意點子多,仍然是先想到工作,會優先把新的想法或是念頭運用在教學、研究或是行政工作上。Item 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2015) 王子芸; Wang,Zi-Yun本研究旨在瞭解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並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改編「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現況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對臺灣地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採配額抽樣方式進行調查,得有效問卷152份,整體可用率91.56%。問卷所得數據,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情緒覺察、情緒表達、情緒調整屬 於較高程度。 二、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教學準備、教材呈現、教學流暢、班級管理、班級氣氛屬於較高程度。 三、背景變項中不同年齡、行政年資的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情緒管理情形上,具有顯著差異。 四、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年齡的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教學自我效能情形上,具有顯著差異。 五、兼任行政職務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自我效能,呈現顯著相關。 六、情緒表達、情緒調整對於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建 議。Item 出棋智勝—青少年優異棋手的學棋路(2012) 吳奇錚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中國象棋棋手在學棋的歷程中,除了棋藝增長之外,棋局中的世界是否影響青少年棋手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包括在心態(積極性、客觀性等)與想法(對事物的看法、觀察力、思考角度等)上的改變,並透過訪談重要他人,包括棋手本身、棋師、家人及其他主要支持者如棋友、同儕等。透過紮根研究的方式,逐步建立概念、範躊,蒐集資料、分析資料,再藉由分析所得結果適時修改訪談大綱,接著再去訪談其他受訪者,蒐集更多的資料,然後再分析,不斷循環這個過程,直到資料達到飽和為止,以此建立理論架構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學棋有助能力成長 透過訪談,從棋手本身、母親以及棋院教師的觀察中,發現到棋手學習中國象棋後,在能力上有所成長,在待人處事與人際關係上也有改變。 二、升學管道不足與缺乏職業制度 國內目前雖然有部分學校,將棋藝類的表現列入加分項目,但畢竟為數不多,且非各地區均有;而國內亦沒有建立起職業制度,提供棋手一個專心鑽研棋藝的環境。因此歷年來有些棋手在學生時期有著極佳的表現,卻必須與現實妥協而放棄下棋。 三、缺乏學棋管道 由研究者與象棋老師之經驗以及研究參與者之情形,目前學習中國象棋的幾個管道分別是家中長輩教導、學校社團活動、棋院學習、網路對奕、觀看他人對奕以及棋譜自修等方式。這些方式並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一種或以上的經驗,特別是學生在進入學校生活後,受到同儕的影響,更不容易堅持興趣去認真學習,除非同儕亦對中國象棋有興趣,才有可能共同參與學習,但亦受到外在環境限制,不穩定性相當高。 四、學校環境缺乏對奕對象。 雖然在國小教室中很容易看到象棋的擺設,但學生未必會願意去使用,部分班級則是班規中自訂不能在教室中放置象棋,下課不能玩象棋,因此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小眾的活動。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在班上找到一個對象棋真的有興趣且願意共同鑽研的對手是相當不容易的。 五、家庭支持有助於棋手發展棋藝。 研究參與者有幸生長在一個願意尊重並支持他的選擇的家庭中,也因此而有父親的啟蒙,有機會接觸到棋院的老師,有機會參加國手選拔,有機會考慮是否要繼續學棋。家庭是一切學習的起點,能否找出孩子的天賦,能否正向看待孩子的興趣,能否支持包容孩子往興趣的發展,能否提供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這些態度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能讓他們減少與家人的溝通,免除家人的疑慮,全心發展他們的天賦。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出相關建議事項,建議政府教育單位與學校,能實際重視特殊才能學生的需求,以及建議家長以更多元的角度欣賞孩子,給予家庭支持,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創作性戲劇融入地理教學方案對高中生創造力及學習歷程之行動研究(2021) 陳聖芳; Chen, Sheng-Fang本研究以創作性戲劇融入地理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了解創作性戲劇地理教學中的糧食議題對高中生創造力的學習歷程,研究者採取質性研究法,研究時間為五個月,研究者為亦為觀察者,以任教的桃園市某普通高中的44位學生為參與者,透過研究者課程紀事、研究者省思、觀察紀錄、參與者回饋、教學省思、錄影內容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獲得結論如下:參與者多數肯定融合創作性戲劇的地理教學方案、創作性戲劇融入地理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歷程有深刻的體悟、創作性戲劇教學方式對高中生創造力有正面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參與者給予回饋及觀察者建議,供日後相關或跨領域操作課程之研究者,作為研究參考。Item 創意思維的英詩之旅: 我與英語資優生的故事(2013) 莊惠文; Chuang Hui- 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英詩課程,以及學生在此教學過後,英詩創作的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英語資優方案八年級十五位學生。研究者於運用英資方案的上課時間,一次九十分鐘,一學期共六次的課程,進行本研究。透過上課錄影、課程學習單、教師省思札記、與批判諍友討論記錄、學生回饋單、及學生英詩創作作品來蒐集資料,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出以下結果: 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英詩學習:根據本研究發現,KJ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產出大量的點子,但在帶領學生用KJ法蒐集寫作題材時,須有領導者帶領歸納,否則很容易鬆散而無結論。在引導學生完成心智圖的過程中,學生對於明確的答案如地名、人名等,可以很快地寫出來,但很難表達較抽象和複雜的概念。而本課程用類比法介紹英詩當中的譬喻修辭,學生學習利用類比法的原則,創造出多元且豐富的語言,展現創意思維。最後一堂課用奔馳法進行分享互評活動,藉由評鑑觀摩同儕的作品,學生得以達到觀摩學習的經驗,並在評改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使用後設認知策略,幫助自己成為學習的主宰者。 英詩創作的部份,研究者針對學生的作品分成以下五個部分探討:主題、寫作技術、押韻和格律、選字、和原創性。在英詩課程學習中,學生認識很多的英詩的寫作技巧,這些學習幫助學生更深入欣賞英詩,也進一步應用在自己的英詩創作上。除此之外,學生也學會用批判性思考策略去解讀詩,發揮創意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而「詩」本身就是創意的展現,在完成自己的詩作後,學生們都表示寫詩很難,但完成英詩很有成就感,整體而言, 學生喜歡這學期的課程。藉由這項研究,研究者發展了一套出步的英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的創意表現,並協助學生達成自我實現。 本研究建立創意英詩教學流程與模式,供相關研究者作參考,希冀國內教育現場,在英文教學推動得如火如荼之餘,別遺忘文學之美──詩,能提供學生自由奔放的創作空間、天馬行空的想像、深層的生活經驗分享,以增進學生英語學習與創作的樂趣,並培育一個個富有創造力的英詩作家。Item 創意思考技法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及商品滿意度研究-以臺灣動物擬人化商品為例(2016) 林佩賢; Lin, Pei-Hsie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思考技法」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及商品滿意度研究,以臺灣動物擬人化商品為例。本研究目的為建構一創新之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流程,於流程中融入創意思考技法之運用,運用流程進行設計後產生文化創意商品,展示後,調查瞭解大眾對於此商品之滿意度,是否達到經濟與精神的雙重提昇。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創意思考技法融入幫助創意思考。二、本流程具有實用性,經修改後完整循環性。三、大眾對本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商品之滿意度,受到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瞭解認知、角色塑造與設定、角色呈現之媒材影響。四、快樂是文創商品銷售之重要因素,而創意是製造快樂的重要關鍵。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省思,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設計及研究之參考。Item 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成效研究(2021) 許家昇; Hsu, Chia-Sheng本研究旨在以「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為實驗教材進行創造力教學,藉以探究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教學成效。採準實驗研究中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宜蘭縣國小兩班學生作為實驗組(接受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與控制組(未施以任何實驗處理),兩班皆為14人。以「情境式創造力測驗」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創造性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另以自編之「防疫創意發想實作評量」與「創意發想遠距教學課程回饋表」為輔,作為教學成效之探討。依前後測所得之數據資料,由 SPSS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瞭解受試者在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的表現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實驗組在「獨創性」與「創造力」的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價值性則無。二、實驗組在創造性傾向之各項表現與控制組皆無達到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教學之參考。Item 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成效研究(2020) 楊雅翔; Yang, Ya-Hsiang本研究在探究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成效研究。研究者採單一受試跨行為多探試設計,對二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進行為期八週的教學介入,自變項為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依變項分別為詞彙能力、閱讀流暢性及閱讀理解能力,並以自編測驗評量與蒐集受試者於各階段的閱讀表現。而研究者在整理所有測驗資料後,以曲線圖分析、視覺分析、簡化時間序列分析之C統計及後設分析(改善率差異量),進行閱讀表現成效之探究。於研究結束後,讓師長填寫教學實驗問卷、受試者填寫學習感受問卷,以建立本研究之社會效度。 研究者統整二名受試者接受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後,閱讀表現結果如下述。 一、「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二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詞彙能力具有立即成效與維持成效。 二、「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二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流暢性部分具立即成效,部分具維持成效。 三、「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二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無立即成效,但具有維持成效。 四、「創意繪圖融入閱讀理解課程」對二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閱讀表現具有良好之社會效度。 研究者依上述結果,分別提出對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教學者及研究者參考。Item 創意達人之產品、行銷及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師大創新育成中心為例(2012) 林潔如; Lin Chieh-Ju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達人之產品、行銷及經營策略之研究,並以臺師大創新育成中心中的六組創意達人為選取為研究對象。 研究資料採用質性研究,並以深度訪談探討其產品、行銷及經營策略方面。研究資料則是將訪談內容轉成文字稿,經由反覆閱讀、分析、交叉比對、歸納、綜合,以理解這些創意達人在產品、行銷及經營策略方面,藉由他們的生命故事啟發後進者。 有的受訪者的父母教育態度適時地提供支援或協助。有的受訪者的求學過程都很順利,深受老師的影響與啟發。有的受訪者基於因緣際會、自身興趣與能力進而投入創業之路。有的受訪者對工作的不滿足以及渴望工作上的變化促使他們希望在創業中求新求變並樂在其中。 本研究最後進一步針對創意達人之產品、行銷及經營策略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2010) 蔡淑君; Tsai Shu 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採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工具包括「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另以教學日誌、活動後問卷及訪談記錄作為教學歷程之探討,並將所得資料以SPSS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創造力方面:實驗組在「語文創造力」及「圖形創造力」的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二、在創造性傾向方面:實驗組在「好奇」及「熱情」傾向的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 但在「挑戰」、「勇氣」、「自信」及「幽默」傾向的分數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三、分析活動後問卷及訪談記錄:學生對於創造力競賽活動大部分呈現正向、主動的態度;有趣及提供成就感的創造力競賽活動受到學生喜愛;學生認為創造力競賽活動帶來的成長前三名為:增加想像力(創造力、聯想力)、增加知識、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