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陳大為"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20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5-12-??) 陳大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當代詩史的後現代論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06-??) 陳大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刀背藏身──論徐皓峰對民初武術世界的還原與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06-??) 陳大為; Chan, Tah-wei
    本文首先討論徐皓峰透過口述歷史《逝去的武林》的寫作,從傳主李仲軒的武術修練和親身經歷的武林軼事,獲得另一種類型武俠小說的寫作思維,也種下新世紀硬派武俠小說的種籽。此書即是徐皓峰建構「民國初年武術世界」的原型(prototype),也是一具在武學思想和敘事結構上的全功能裝置。從後續的三部武俠小說《道士下山》、《大日壇城》、《武士會》,可看出徐皓峰志在還原一個逝去的武林,一個充滿真實感的,以一九三○年代天津為中心的武術世界,從人物的生平事跡、拳術的學理,到兵器的形態,皆有來歷,各有所本,「裡面有真東西」的新世紀硬派武俠小說在他手裡誕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回到「四點零八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6-12-??) 陳大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對峙與消融
    (國文學系, 2004-03-??) 陳大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影像於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創作研究-以影像合成表現虛擬角色造型為例
    (2005) 陳大為
    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是科技、人文、藝術的整合。電腦科技為現代設計工作帶來了便利與效率,並創作出有別於傳統的數位影像作品,展現出新的風貌,也帶來了有別於傳統影像的視覺經驗。使得影像在現代平面設計創作中,應用得相當頻繁多元。適當的應用影像,利用圖與文的編排來傳達某一創意,完整地傳達創作者的設計概念。 因此從現今數位影像的發展近程,進一步探討數位影像在視覺傳達設計上新的表現方式,思考影像合成下一步的發展,為本研究創作重要的表現課題。 從現代視覺傳達(Visual Communication) 可說是以圖像的「複製」技術為探討的切入點,而加以延伸發展。攝影技術的發展,「影像訊息」得以逼真寫實的呈現;而近年電腦軟硬體的快速成熟,更讓影像多元化發展,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在現今資訊氾濫的時代,影像比文字能達到更快的傳達效益且更為傳神並具有說明性及即物之準確性。而影像訊息可讓接收訊息者利用圖象的傳達和現代多元的社會相對應,並獲得即時又有深刻體驗的感受。 本論文透過數位影像製作,以拆解圖像元素後再以影像重疊等合成處理;創造、拼湊構成,反映遠、近及東、西方文明的深遠傳承及寓意,藉由今日數位科技搜羅其無實體的數位影像,轉換成為二次元的平面繪畫,將古今世界具像虛擬角色透過電腦數位影像合成的創作模式,來建構多元文化圖象,並觀察「虛擬角色」的東西方數位圖像意境的不同。 將虛擬角色寓言帶入後現代的生活實鏡,並藉創作模式傳遞當下的科技與生活頻繁互動,進而影響觀者對世界視角的知覺感觀,並獲得啟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聆聽西藏
    (國文學系, 2005-03-??) 陳大為
    本文以當代漢語寫作中的西藏「淨土書寫」為主題,分別透過--(一)進藏和旅藏的非藏族作家對西藏文明與地理的崇高化書寫;(二)藏族作家以神話、傳奇、宗教意涵的素材來建構的西藏神秘圖象;(三)古老的西藏文明在現代化建設與資本主義文明衝擊下的隱憂--三個角度,來探討西藏在當代中國文學主流的漢語寫作中,所呈現的文化圖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陰影裡的明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陳大為
    中國第三代詩歌崛起於對朦朧詩美學的裂變,其中以李亞偉為代表的莽漢詩歌儼然成為其中一支典範。由於莽漢詩歌在創作風格和行為理念上,跟美國垮掉派有諸多相似之處,故本文借用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方法,從跨掉派作品在中國的傳播過程與文化損耗、原典的誤讀、莽漢詩人的創作理念及風格形成,到李亞偉的前衛語言實驗,深入檢視被草草掩埋入垮掉派陰影底下的莽漢詩歌,進而展開一場中西詩歌跨文化影響的辯證,找出李亞偉跟垮掉派之間「可能最高」的一種影響過程,最後將之定義為:美國垮掉派文學對中國影響之下的一項「在地化」創作成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馬華散文視野與技藝的革新(1967-19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3-??) 陳大為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馬華散文創作進入充滿爆發力和衝突性的革新時期,在創作手法、主題思想、敘事風格方面都有多元的發展,若純粹以西方文學理論為準則來進行評析,肯定會陷入劃地自限的困境,也遮蔽了其他不在理論範圍內的優秀散文。馬華現代派作家以「現代散文」之名作為斷代的準則,與之前的白話散文作區隔,也不妥當。現代散文的界定十分模糊,亦缺乏足夠的實踐成果來支持他們的理念。本文企圖重新架構和評估當時的散文發展趨勢與成果,鎖定何乃健、溫瑞安、溫任平等三位最能夠展現出強大創作力和革新意識的重要作家,從他們的創作歷程的開展和演化,來重構那一段散文史的發展脈絡。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