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陳舜芬"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教師休假進修狀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0-06-??) 陳舜芬Item 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教師帶薪研修狀況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陳舜芬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臺灣地區大學院校教師帶職帶薪研究進修之實際狀況。經由郵寄問卷方式抽樣調查大學院校1,722位專任教師之經驗與看法,獲致以下三項主要結論: 一、臺灣地區公立大學院校教師獲得我國政府補助帶薪研修之機會遠高於私立院校教師。 二、臺灣地區大學院校教師認為帶薪研修之措施在增進個人專業知能與提昇大學研究水準方面成效較大,在改進教學方面之成效較小。部分院校或科系之教學甚至受到此一措施之負面影響。 三、決定教師獲得帶薪研修機會與否的過程尚不夠公正客觀,人際關係良好者被認為容易獲得帶薪研修之機會。Item 「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謝中能; 蔣嘉媛; 陳舜芬尖端科技的日新月異已使得全世界成為一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有著更多的機會到世界各地遊歷。在教育愈趨國際化的潮流之下,各國嚴格的國家考試制度似乎已不能符合青年學子的需要,而一種國際間認可的、與高中課程相結合的大學入學制度,卻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高中與大學的重視,這就是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IB)。IB從創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最初的構想是由一群任教於日內瓦國際學校的教師針對該校學生面臨的升學問題所提出的,但其後擴大成為多國學者專家參與的高中課程與考試制度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健全的行政組織,也發展出一套設計精良的課程與考試制度。IB的目的在於打破各國自定課程與考試制度的藩離,並為十六至十八歲的高中學生提供一套均衡的課程,其最大的特為強調內容均衡的課程設計、引導正確教學的評量設計,以及突破國界的課程與文憑。目前全世界已有六百多所中學採用IB課程,也有八百所大學認可IB文憑或學科證書作核准入學的依據。而除了高中課程之外,IB的中小學課程也已陸續地發展出。在台灣雖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認可IB文憑,本土的中學採用IB課程者,但IB的理念與作法對於我國的高中課程與大學入學的改革卻具有相當大的啟示,包括加強高中通識教、落實課程發展的多元參與、改進大學入學制度以引導高中教學正常化,本文最後並建議國內大學考慮認可IB文憑,以促成學生來源多元化與國際化。Item 「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謝中能; 蔣嘉媛; 陳舜芬尖端科技的日新月異已使得全世界成為一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有著更多的機會到世界各地遊歷。在教育愈趨國際化的潮流之下,各國嚴格的國家考試制度似乎已不能符合青年學子的需要,而一種國際間認可的、與高中課程相結合的大學入學制度,卻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高中與大學的重視,這就是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IB)。IB從創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最初的構想是由一群任教於日內瓦國際學校的教師針對該校學生面臨的升學問題所提出的,但其後擴大成為多國學者專家參與的高中課程與考試制度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健全的行政組織,也發展出一套設計精良的課程與考試制度。IB的目的在於打破各國自定課程與考試制度的藩離,並為十六至十八歲的高中學生提供一套均衡的課程,其最大的特為強調內容均衡的課程設計、引導正確教學的評量設計,以及突破國界的課程與文憑。目前全世界已有六百多所中學採用IB課程,也有八百所大學認可IB文憑或學科證書作核准入學的依據。而除了高中課程之外,IB的中小學課程也已陸續地發展出。在台灣雖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認可IB文憑,本土的中學採用IB課程者,但IB的理念與作法對於我國的高中課程與大學入學的改革卻具有相當大的啟示,包括加強高中通識教、落實課程發展的多元參與、改進大學入學制度以引導高中教學正常化,本文最後並建議國內大學考慮認可IB文憑,以促成學生來源多元化與國際化。Item 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7-12-??) 葉紹國; 何英奇; 陳舜芬本研究修訂並使用CSEQ 量表,抽取淡江、清華、師大大一學生共884 名,在92 學年末施測,分析內容包括參與校園活動與談話的「努力程度」及「收穫自評」等,並分別與美國CSEQ 兩類大一學生常模作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大一學生參與校園與談話活動的努力程度不如美國常模,而且三校間無顯著差異,只是參與重點有別。大一學生參與最少的活動類型是 「社團與組織運作」、「與老師相處」而且明顯偏低;最多的是「使用資訊科技」類。 三校大一學生的總體收穫自評不佳,也不及美國兩類常模;自評收穫最多的是「求知技能」,最少的是「科技的理解」,次少的為「通識與人文素養」面向。三 校之間自評收穫面向有別,而且清華學生自評收穫高於淡江學生。Item 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6-03-??) 陳舜芬; 丁志仁; 洪儷瑜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培育與進修之狀況,探求二者應有的發展方向,分析問題所在,據以提出改進的建議。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相關人員座談、開放式討論會與訪談專家及學校人員等。主要研究結果如下:再師資培育方面,長期以來臺灣地區正規的師資養成機構限於師範院校與政大教育系。師資培育課程由政府統一規定,師範生在學時領取公費,結業後分發任教。此種方式無法養成超過需求量的儲備師資,不利於師資的篩選與調節。尤其是眾多私立高中值得師資需求未列入規劃培養的考慮,導致正規培育的師資數量明顯不足。特殊教育師資的培育長期以來未受重視,培育量與所需相去甚遠,某些類別的特教教師更是極度欠缺。而師範院校單獨設立,雖有利塑造特定的校園文化,但因學科領域狹窄,不易提供師生多元的學術環境,培養具有寬闊視野的教師。師範生畢業後享有教職的保障,使得師範院笑得以吸引優秀高中畢業生投考,但也相對使師範院校長期缺乏外在競爭,師去改進本身缺失的動力。在教師進修方面,以往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的進修以參加校外公辦的研習活動為主。這些進修活動主要以大學教授擔任講座,內容未能符合中小學的實際需求,且常在學期當中舉辦,通知時間甚短,又多要求學校必須派員參加,常造成對中小學教學秩序的干擾。近十年來,逐漸有與教與相關的民間團體或企業加入提供教師進修活動的行列。這些活動一般而言規模甚小,且無公辦活動的外在誘因,但能吸引有心的教師自費參加。教師任教的學校也可自行規劃進修活動,惟尚未成為風氣。此外,同僚間的相互討論與學習、教師個人在教學上的反省或其他自我成長的活動其實都可納入進修的範圍,但其重要性或價值目前似乎還未受到肯定。針對前述師資培育與進修的種種問題,本研究提出若干改進的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參考。Item 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陳舜芬在1994年大學法修正後,臺灣地區各大學獲得了課程自主權。過去數十年由教育部訂定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已經廢止,通識教育課程改由大學自主規劃。大學法修正迄今已有七年,有必要對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進行檢視,以發掘其中問題所在,期能有所澄清與改善。本文在闡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並回顧占戰後迄今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後,提出對現行通識教育之檢討,認為許多大學校院對通識教育與大學課程的基本認知偏差或不足,因而在實行上產生混亂的現象,再加上大學專業導向過強等整體環境的問題,在在影響通識教育實施的成效。文末提出四項改進之建議,包括訂立通識教育課程的指標、全校每一專業學系皆應參與通識教育、設置專責通識教育之行政單位(但非教學研究單位)、大學延緩分流或限制主修科系學分占畢業總學分之比率。Item 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1-07-??) 陳舜芬在1994年大學法修正後,臺灣地區各大學獲得了課程自主權。過去數十年由教育部訂定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已經廢止,通識教育課程改由大學自主規劃。大學法修正迄今已有七年,有必要對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進行檢視,以發掘其中問題所在,期能有所澄清與改善。本文在闡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與意義,並回顧占戰後迄今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後,提出對現行通識教育之檢討,認為許多大學校院對通識教育與大學課程的基本認知偏差或不足,因而在實行上產生混亂的現象,再加上大學專業導向過強等整體環境的問題,在在影響通識教育實施的成效。文末提出四項改進之建議,包括訂立通識教育課程的指標、全校每一專業學系皆應參與通識教育、設置專責通識教育之行政單位(但非教學研究單位)、大學延緩分流或限制主修科系學分占畢業總學分之比率。Item 臺灣高等教育社群遊說活動之研究(2006) 楊淑妃臺灣高等教育社群遊說活動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以利益團體及遊說活動之理論為基礎,探討我國高等教育社群採 用那些遊說技術與策略,以影響政府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目的包括:調查並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社群遊說活動之結構;了解大學校院領導人員對於遊說活動之看法;探討高等教育協會之組織維持與遊說活動狀況;歸納臺灣高等教育社群之遊說技術與策略;就臺灣高等教育社群合理可行之遊說制度提出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問卷共調查145所學校,168個有 效樣本;訪談對象則包括政府官員、立法委員及三大協會代表,合計15人。 本研究主要結論包括:高等教育社群較常運用「直接遊說」技術,而少運用「草根遊說」技術;「大學法修正案」、「私立學校法修正案」及個別學校之「校地」、「校產」與「專案補助款經費」是大學校院會同時向教育部、行政院及立法委員遊說之事項;高等教育協會具有代表該類別學校發聲之功能,但向政府進行政策倡議之功能不夠顯著;協會在向政府進行政策倡議前 ,經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共識之建立;遊說法制化、立法院建立常態之公聽會制度、改善高等教育協會之組織維持狀況、採用研究報告之遊說技術及建立聯合會,是未來可以努力的理想遊說制度。 關鍵詞:利益團體、高等教育協會、高等教育遊說、高等教育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