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o, Jen-Yu"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beta-丙胺酸增補對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之影響(2016) 王建睎; Wang, Jian-Xi背景:否能藉由營養增補劑來減緩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的程度,以期達到促進生理恢復及維持後續的運動訓練是近年來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其中,beta-丙胺酸的增補已被發現能減緩運動時自由基的提升,是否能進一步降低運動時肌肉組織的損傷,目前尚無研究針對beta-丙胺酸增補與運動誘發肌肉損傷的關係進行探討。目的:探討四週的beta-丙胺酸增補對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的影響。方法:16名男性大專體育科系學生,依最大攝氧量 (VO2max) 表現進行配對分組:beta-丙胺酸組 (beta-丙胺酸錠劑) 與安慰劑組 (纖維素錠劑),並以雙盲實驗設計進行增補,每日攝取三次 (共4.8克) 並持續增補四週後,進行30分鐘強度為70% VO2max的下坡跑運動 (-15%)。參與者在下坡跑運動後仍持續增補3天,並於運動前30分鐘、運動後第48和72小時進行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最大等長肌力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主動關節活動度 (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與肌肉痠痛 (muscle soreness, MS) 的檢測。另外,在運動前30分鐘及運動後第24小時檢測氧化傷害指標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的濃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兩組別之CK、MS於運動後第48小時皆顯著的增加,而MVIC與AROM則顯著降低。此外,beta-丙胺酸組之CK於運動後第72小時 (200 ± 79.03 U/L)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503.17 ± 289.33 U/L, p< .05);AROM於運動後第48與72小時 (111.88 ± 1.94 度、122.19 ± 3.67 度)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103.44 ± 7.28度、109.3 ± 5.65度)。然而,在所有時間點上,MVIC與MS的恢復情形,以及MDA的反應,兩組別間並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四週的beta-丙胺酸增補可能有減緩下坡跑運動後肌肉損傷的效益,特別是降低CK與維持AROM,但在MDA與MS和MVIC上則沒有顯著的效益。 關鍵詞:肌肽、離心運動、肌酸激酶、氧化傷害、增補劑Item The subject-dependent, cumulative, and recency association of aerobic fitnes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2019-01-17) Hsieh, Shu-Shih; Tsai, Jia-Ren; Chang, Shao-Hsi; Ho, Jen-Yu; Chen, Jui-Fu; Chen, Po-Hsi; Sung, Yao-Ting; Hung, Tsung-MinAbstract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erobic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adolescence is subject-dependent, and to investigate cumulative and recency effects. Methods This study made use of two nationwide datasets. The first was the aerobic fitness profi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l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second contained the scores on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CTJH).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82,259 students who completed the BCTJH in the 5 years between 2009 and 2013. Data on each student’s aerobic fitness during their three yea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matched with their exam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classified as highly-fit during at least one of the three years had higher BCTJH scores than those who never achieved this level, with the size of effect increasing with the length of time that fitness was maintained. Additionally, aerobic fitness in the final year was more closely linked to BCTJH scores than that in the earlier two years. Fitness was also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xam performance in math,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relative to language-related subjects.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aerobic fitnes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depends on academic subject, as well as the length and time of being aerobically fit.Item 不同速度的等速離心運動對膝屈肌群損傷及重複訓練效應的影響(2015) 陳峻逸; Chen, Chun-Yi背景:在離心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恢復後,能夠減緩下一次離心運動造成的肌肉損傷,此現象稱為重複訓練效應 (repeated bout effect)。過去探討不同離心運動速度影響重複訓練效應的研究,皆以相同反覆次數的離心收縮來進行觀察。然而,若以相同離心收縮時間的面向來探討,是否也有相似的重複訓練效應則需要研究進一步釐清。目的:(一) 探討在進行第一回合不同速度的等速離心運動對膝屈群肌群損傷的影響,以及 (二) 在第二回合皆進行快速度的等速離心運動後,檢驗不同離心運動速度產生重複訓練效應的程度。方法: 16名無阻力訓練經驗之男性配對分組至快速 (210°/s) 及慢速 (30°/s) 離心組。第一回合測驗時,參與者依組別進行6組 (快速:35下/組;慢速:5下/組) 相同離心收縮時間之最大等速離心運動;兩週後所有參與者皆進行快速度之最大等速離心運動 (第二回合測驗)。在每一回合測驗前及測驗後72小時內檢測血清肌酸激酶活性 (CK)、最大等長肌力 (MVIC)、關節活動度 (ROM) 及酸痛指數 (SOR),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 兩組的所有檢測指標,在第一回合離心運動後皆與基準值達顯著差異;其中,快速離心組ROM及MVIC在48小時及72小時顯著低於慢速離心組,但兩組間的CK與SOR在所有時間點皆無顯著差異。(二) 第二回合離心運動後與第一回合的快速離心組進行比較,兩組的CK活性與MVIC皆分別顯著低於及高於第一回合快速離心組,只有快速離心組的SOR顯著低於第一回合快速離心組;ROM的下降幅度方面,快速離心組在48、72小時以及慢速離心組在72小時顯著低於第一回合快速離心組。結論:快速離心運動引起的肌肉損傷較慢速離心運動大,然而在相同離心收縮時間下,快速離心運動與慢速離心運動產生的重複訓練效應是相似的。Item 不同運動量之活化後增能運動對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2014) 李泓毅; Lee, Hung-Yi背景: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高強度的阻力運動可增加隨後爆發力的表現,此現象稱為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然而,不同的阻力運動 (PAP運動) 內容操弄 (強度、收縮型態、運動量) 會影響PAP現象誘發的程度。其中,關於運動量的操弄來誘發PAP現象仍有待更多研究去釐清。目的:以蹲舉等長最大自主收縮的PAP運動,探討不同運動量 (組數與收縮時間乘積),在不同恢復時間下對下肢爆發力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4名有規律阻力訓練的健康男性 (年齡 24.0 ± 2.5歲),以重複量數且隨機次序設計,進行7種不同運動量 (1組3秒、2組3秒、3組3秒、1組5秒、2組5秒、3組5秒和控制處理) 之蹲舉PAP運動的處理,並在PAP運動前及運動後的第4和第8分鐘,進行蹲跳測驗,藉由分析蹲跳之功率、力量與速度峰值來評估PAP運動後下肢爆發力表現。統計分析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運動量的處理在不同恢復時間下對爆發力表現的影響。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蹲舉等長PAP運動後,1組3秒 (運動後8分鐘)、2組3秒 (運動後4分鐘) 與3組5秒處理 (運動後4和8分鐘),下肢功率峰值皆顯著提升 (p< .05)。此外,2組3秒 (4,063 ± 535 瓦特) 與3組3秒處理 (4,089 ± 639 瓦特) 的下肢功率峰值於運動後4分鐘時,皆顯著大於控制處理 (3,902 ± 498 瓦特) (p < .05);然而,下肢力量峰值不論是在不同處理間與時間上均無顯著差異 (p > .05);在下肢速度峰值方面,1組3秒與3組5秒 (運動後4和8分鐘)、2組3秒 (運動後4分鐘) 與3組3秒處理 (運動後8分鐘) 於PAP運動後,皆顯著提升 (p < .05),且3組3秒 (2.19 ± 0.15 公尺/秒) 的下肢速度峰值於等長運動後8分鐘,也顯著大於控制處理 (2.09 ± 0.10 公尺/秒)。結論:在進行蹲舉等長PAP運動時,收縮時間3秒且搭配1、2、3組的運動量與收縮時間5秒並搭配3組的運動量,對提升隨後下肢爆發力表現可能較有幫助,而1組5秒與2組5秒的運動量則無明顯效果。然而,不同的收縮秒數可能有其不同最佳組數範圍之運動量,以利誘發顯著的PAP現象,運動量之最佳範圍仍有待未來更多研究進一步釐清。Item 八週複合式訓練對跆拳道品勢速度力量表現之影響(2015) 莊鈞凱; Chuang, Chun-Kai背景:跆拳道品勢競賽動作標準性逐漸統一,技術分數已無差異性,導致表現分數在品勢競賽上成為比賽勝負之關鍵。表現分數的高低,主要以選手的速度力量 (爆發力) 來判定,突顯爆發力對跆拳道品勢的重要性。研究指出,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和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training) 可提升爆發力表現,後續研究發現將兩種訓練組合而成的複合式訓練 (complex training) 提升效益更佳。目的:探討八週複合式訓練介入對品勢選手相關肌群的最大肌力 (1RM)、爆發力 (功率峰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影響,以及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方法:14名優秀大專跆拳道品勢選手 (10男4女),經配對後分成2組:複合式訓練加上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組 (n=7, EG) 與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控制組 (n=7, CG),進行八週的訓練。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仰臥推舉、蹲舉及滑輪下拉的最大肌力測驗,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爆發力測驗,並使用三軸加速規配戴在參與者四肢,在展演「高麗」品勢同時請三位品勢裁判評分,取得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以及速度力量分數的成績。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別上下肢最大肌力、爆發力、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速度力量分數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參與者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結果:八週複合式訓練後,EG組仰臥推舉、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顯著提升。另外,訓練後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以及速度力量分數 (EG:1.50 ± 0.08分;CG:1.38 ± 0.08分),EG組也顯著優於CG組。但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兩組別間無顯著差異,且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兩者無相關性 (r =.206, p>.05)。結論:八週複合式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跆拳道品勢選手上下肢最大肌力、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但對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並沒有提升效果。此外,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裁判給予評判速度力量分數沒有任何相關性,因此動作合加速度無法作為速度力量表現有無增加的指標。Item 四週高強度間歇踢擊訓練 對跆拳道對打選手體能與踢擊表現之影響(2023) 黃品博; Huang, Ping-Po目的:探討四週專項踢擊與跑步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對跆拳道對打選手無氧能力、有氧能力以及專項踢擊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大專跆拳道對打選手 (10 男 2 女),經配對後隨機分成2組:高強度間歇跑步訓練組 (n=6, HIITR) 與高強度間歇踢擊訓練組(n=6, HIITK),進行為期四週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每週3次,每次6至4趟,趟間休息為4至1分鐘,每趟6組,每組20秒 (運動5秒、休息15秒),強度為最大努力。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都會進行Wingate30秒、20公尺多階段折返跑以及專項踢擊表現測驗。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無氧能力、有氧能力以及專項踢擊表現在不同訓練方式與不同測驗時間的交互作用及顯著差異。結果:四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有氧能力 (預估最大攝氧量) 與無氧能力 (峰值功率、相對峰值功率、平均公率) 均無顯著提升。不過,踢擊組的踢擊總數顯著提升 (92.7± 3.5 vs. 100.3± 4.1次數, p<.05),且訓練後也顯著高於跑步組 (100.3± 4.1 vs. 91.8 ± 6.4次數, p<.05);此外,僅踢擊組在第三、四、五組的踢擊次數有顯著提升 (第三組:18.0 ± 1.3 vs. 19.7 ± 0.5次數, 第四組:17.8 ± 1.2 vs. 19.3 ± 1.2次數, 第五組:17.3 ± 1.4 vs. 19.0 ± 1.1次數, p<.05),但兩組之間的每組踢擊次數則均無顯著差異。結論:四週專項踢擊與跑步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並無法改善跆拳道選手的有氧能力與無氧能力,但因訓練方式的特殊性,專項踢擊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可以改善選手的專項踢擊表現。Item 增加阻力運動的離心收縮負荷對誘發上肢活化後增能作用的影響(2016) 呂昭憲; Lu, Chao-Hsien背景:先前研究發現,藉由進行高強度動態收縮之阻力運動,可以短暫提升隨後的爆發力運動表現,此現象稱為「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然而,PAP現象的誘發與否,阻力運動內容的操控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進行動態收縮之阻力運動時,研究結果發現在離心收縮階段增加額外的重量負荷,能夠增加向心收縮時的力量產生。因此,在進行高強度動態收縮之阻力運動時,能否透過增加離心收縮時的重量負荷,誘發更大的PAP現象,進一步提升隨後的爆發力運動表現,至今尚未有任何研究進行探討。目的:探討增加仰臥推舉時離心收縮重量負荷對隨後仰臥推擲 (bench throw) 之功率、力量與速度峰值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6名有規律阻力訓練的健康男性 (年齡 23.4 ± 3.0歲),以重複量數且平衡次序設計,進行4種不同測驗處理,其中3種為不同離心收縮重量負荷之仰臥推舉處理,所有參與者分別進行1組3次反覆之仰臥推舉,離心收縮/向心收縮重量負荷分別為90%/90%、100%/90%、105%/90%之向心1RM;另外,在控制處理中參與者不進行仰臥推舉之處理。在每次不同測驗處理前及處理後的第8和12分鐘,參與者進行2次的仰臥推擲測驗,藉由分析仰臥推擲之功率、力量與速度峰值來評估上肢的爆發力表現 (PAP現象)。統計分析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功率、力量與速度峰值在4種測驗處理與3 個測驗時間下的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在進行仰臥推舉運動後,上肢功率峰值在處理後第8分鐘時,90%/90%處理 (2,970 ± 406 瓦特) 與105%/90%處理 (2,943 ± 395 瓦特) 皆顯著大於控制處理 (2,694 ± 387瓦特);此外,上肢速度峰值在處理後第8分鐘時,90%/90%處理 (2.57 ± 0.25 公尺/秒) 與105%/90%處理 (2.53 ± 0.19 公尺/秒) 也都顯著大於控制處理 (2.33 ± 0.22 公尺/秒);在上肢力量峰值方面,仰臥推舉處理後第12分鐘時,100%/90%處理 (1,401 ± 171 牛頓) 顯著大於處理前 (1,372 ± 172 牛頓),並且也顯著大於90%/90% 處理 (1,369 ± 168 牛頓) 及控制處理 (1,369 ± 170 牛頓)。結論:在進行高強度動態收縮之阻力運動時,可藉由增加離心收縮重量負荷來誘發上肢的PAP現象,其中,使用離心收縮/向心收縮重量負荷分別為105%/90%之向心1RM,對於提升隨後的上肢爆發力表現可能較有幫助。Item 增加離心收縮階段的重量負荷對向心收縮階段爆發力表現的影響(2018) 劉俞宣; Liu, Yu-Hsuan目的:在進行垂直跳及仰臥推擲時,增加不同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能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的表現;並進一步檢驗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與參與者的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呈相關。方法:以 12名有阻力訓練經驗之健康男性,採用重複量數與平衡次序的實驗設計,讓參與者分別進行不同離心收縮負荷處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藉由掛勾裝置操弄下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分別為50%/50%、60%/50%、70%/50%、80%/50%向心1RM;上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30%/30%、40%/30%、50%/30%、60%/30%向心1RM。參與者分別進行2組2次反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並以測力板與位移計分析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藉以評估在離心收縮階段增加重量負荷對向心階段爆發力表現之影響。統計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是否有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探討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與參與者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的相關性,顯著水準定為p ≤.05。結果:進行垂直跳時,發現當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時,功率峰值 (4070 ± 519瓦特) 顯著大於傳統的離心收縮負荷50%/50%向心1RM (3853 ± 640瓦特; p<.05);進行仰臥推擲時,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其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皆未達顯著差異。此外,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無論是與參與者的下肢或上肢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皆未達顯著相關。結論:在進行垂直跳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 (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 可以進一步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功率峰值表現;然而,在進行仰臥推擲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並不會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爆發力表現。儘管,可以透過增加離心收縮負荷來進一步提升垂直跳的爆發力表現,但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的選擇並不會受到參與者肌力表現的影響。Item 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影響之探討(2019) 丁政豪; Ding, Jheng-Hao目的: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 (cluster sets, CS) 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方法:24名有阻力訓練經驗的高中男性籃球員,以蹲舉最大肌力表現進行配對,並以分層隨機分至傳統組 (n=12),以及CS組 (n=12),所有參與者在分組完成後,開始進行八週的增強式訓練,一週2次,總計16堂訓練,使用5種跳躍組合進行 (下蹲跳、側跳、側跨步彈跳、單腳跳、立定跳遠),每個動作在第一階段 (1-2週)各進行20次,第二階段 (3-5週) 各進行30次,第三階段 (6-8週) 各進行40次。傳統組進行每一組10次反覆,組間休息90秒;CS組則是5次反覆組成一個團組 (一組內有2個團組),團組間休息45秒,組間休息45秒,兩種組別的總休息時間一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每一組訓練動作結束後,記錄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八週訓練前後,所有參與者皆進行垂直跳高、立定跳遠、20公尺衝刺、敏捷性、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等運動檢測。結果: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兩組在垂直跳高、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皆顯著進步 (p< .05),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立定跳遠上只有傳統組 (247.3 ± 25.0公分) 顯著高於訓練前 (235.0 ± 21.4公分) (p < .05),速度與敏捷測驗則是在兩組之間、訓練前後皆無顯著差異。RPE部分,在訓練的三個階段中,CS組 (37.12 ± 4.97, 46.08 ± 9.35, 61.61 ± 10.82) 皆顯著低於傳統組 (41.47 ± 4.67, 52.12 ± 9.68, 73.18 ± 7.81) (p < .05)。結論:八週的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無法更進一步提升籃球員的下肢爆發力與肌力表現。然而,團組方式能夠降低訓練過程的RPE,以較小的訓練壓力達到與傳統訓練方式相近的肌力進步。Item 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在賽季期體能表現的變化:先發與替補球員的差異探討(2023) 黃聖富; Huang, Sheng-Fu目的:探討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在賽季期間先發與替補球員於不同階段的體 能表現差異。方法:15名大專公開一級男子籃球員,賽季期進行24場比賽結束後,將最 多先發次數與上場時間球員定義先發 (n=5,每場平均上場時間為24.8 ± 2.8 分鐘),其餘 則為替補球員 (n=10,每場平均上場時間為8.2 ± 7.0 分鐘)。賽季期共進行19週,參與者 每週進行1-2次阻力訓練,總計26次訓練,阻力訓練強度設定在80%1RM以上。所有球員 分別在賽季期三個階段進行體能測驗,體能測驗內容包含負重蹲舉、仰臥推舉、反向跳、 深蹲跳、20M衝刺、5-10-5、T-test敏捷、無氧動力等測驗。結果:無論是先發或替補球 員,在賽季期三個階段的負重蹲舉、仰臥推舉、反向跳、20M衝刺、5-10-5、T-test、疲 勞指數皆有顯著差異 (p<.05);其中,上下肢肌力表現、5-10-5與T-test隨著賽季期逐漸提 升;相反地,反向跳與20M衝刺則隨著賽季期逐漸下降,但先發與替補兩組別間在任何 階段上,體能表現皆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賽季期每週1-2次阻力訓練,強度設定 80%1RM以上可以提升運動員在肌力與敏捷表現,但無法維持爆發力表現。此外,先發 球員並不會受到上場時間較長的因素,導致在賽季期體能表現下降的情況。Item 大專女性運動員鐵營養知識與鐵營養狀態之相關性探討(2021) 柳宗文; Liu, Tsung-Wen目的:了解大專女性運動員鐵營養知識與鐵營養狀態現況,並探討鐵營養知識與鐵營養狀態之相關性。方法:本研究招募123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女性運動員作為受試者,其中運動項目包含田徑、羽球、足球、桌球、游泳、跆拳道、舉重、女子壘球、籃球及體操,共10項。本研究利用鐵營養知識問卷了解運動員鐵營養知識得分狀況,運動員依個人意願且符合受試者納入條件,共有66位受試者於問卷調查後進行血液生化檢測。血液生化檢測以抽血觀察鐵營養狀態指標數值,包含鐵蛋白(ferritin)濃度、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及以血紅素濃度(hemoglobin),藉以評估身體鐵營養狀態。不同運動項目間之鐵營養知識與鐵營養狀態的差異及兩者間的相關性分別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為 p< .05。結果:本研究受試者整體鐵營養知識平均分數為55.6 ± 14.8分;運動項目中最高分為體操65.0 ± 17.3分、最低分為舉重43.3 ± 12.2分,但鐵營養知識分數在各個運動類別之間無顯著差異(p = .522),鐵營養知識分數在是否修習營養課程之間也無顯著差異(p = .591)。在鐵營養狀態指標上,受試者平均血紅素濃度13.4 ± 0.9 g/dL、鐵蛋白濃度67.9 ± 60.0 ng/mL、運鐵蛋白飽和度27.5 ± 12.2%;不同運動類別之間的血紅素濃度沒有顯著差異(p = .103)。此外,受試者不同鐵營養狀態盛行率為缺鐵性貧血1.5%、貧血4.5%及缺鐵7.6%,鐵營養知識分數在是否貧血狀態之間未達顯著差異(p = .201);鐵營養知識分數和血紅素濃度未達到顯著性相關(p = .865)。結論:大專女性運動員的鐵營養知識分數雖屬不佳,但鐵營養狀態調查結果發現其缺鐵性貧血率、貧血盛行率較國內一般成年女性低,然而其缺鐵率卻高於一般成年女性。此外,大專女性運動員鐵營養知識分數在不同運動類別之間並沒有差異,且鐵營養知識與鐵營養狀態無顯著相關。Item 急性低氧暴露對阻力運動中自覺努力程度和生理反應之影響(2012) 陳瑩甄; Chen, Ying-Chen目的:探討低氧環境下進行阻力運動時,對自覺努力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生理反應之影響。方法:參與者為規律阻力運動經驗之12名健康男性(年齡24.25 ± 2.63歲,身高176.28 ± 7.17公分,體重73.9 ± 7.95公斤),在完成蹲舉(back squat)與仰臥推舉(bench press)最大肌力測驗後(1 repetition maximum testing,1RM testing),依平衡次序法與重複量數之實驗設計,參與者分別先在常氧或低氧 (FiO2=15%) 環境下,進行低強度(30% of 1RM,12反覆次數)、中強度(60% of 1RM,6反覆次數)、高強度(90% of 1RM,4反覆次數)之蹲舉與仰臥推舉兩種阻力運動,並在不同運動強度結束後,馬上記錄RPE(局部、全身)、心跳率、血乳酸、血氧飽和度(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 SPO2)和血壓。參與者休息一週後,依平衡次序法,完成另一個不同環境下的阻力測驗。結果:在仰臥推舉時,不管在低氧或常氧環境下,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RPE、心跳率與血乳酸也顯著增加(p≤.05),但低氧與常氧下之RPE與血乳酸並沒有顯著差異(p>.05),僅心跳率在低氧下顯著高於常氧下;在蹲舉時,不管在低氧或常氧環境下,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RPE與心跳率也顯著增加,但血乳酸則無差異。低氧與常氧下之RPE、心跳率與血乳酸皆沒有差異。另外,局部和全身RPE與心跳率和血乳酸均達顯著相關。結論:在低氧與常氧環境下進行阻力運動時,RPE確實能夠反應出阻力運動之強度,且與心跳率、血乳酸呈顯著相關,RPE的使用能有效評估低氧環境下阻力運動的強度。Item 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2016) 周峻永; Jhou, Jyun-Yong背景:近年來,從事路跑運動的人口越來越多,然而,路跑運動後 (特別是經歷下坡跑的路段) 卻常常會伴隨著肌肉 酸痛、腫脹、關節活動範圍減少、肌力下降等現象,即所謂運動誘發肌肉損傷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 因此,學者們開始尋找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方法,其中,關於滾筒式自我肌筋膜放鬆技術 (foam roller combined with self myofascial release, 滾筒 SMR) 的效益仍有待研究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在 30 分鐘的下坡跑後,進行滾筒 SMR 處理 (每一肌群滾動 45 秒與 30 秒之兩者處理) 對肌肉損傷後恢復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 24 名有運動習慣 之健康男性,依據受試者之最大攝氧量 (V ‧O2max) 表現配對分為三組:滾筒 SMR45 秒組、滾筒 SMR30 秒組與控制 組。所有受試者在跑步機上進行一次 30 分鐘,強度設定為 70%V ‧O2max 相對應速度,坡度為-15%的下坡跑。兩組滾 筒 SMR 組皆在下坡跑後立即、24、48 小時進行滾筒 SMR 處理,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滾筒 SMR 處理。此外,所有 受試者在下坡跑前 30 分鐘 (基準值)、下坡跑後 24-72 小時測量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活性、最大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肌肉酸痛 (muscle soreness, SOR)、關節活動範圍 (range of motion, ROM)、大腿肢體圍 (thigh circumference, CIR),藉以評估滾筒 SMR 處理對下坡跑後肌肉損傷之影響,並以混合設計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下坡跑運動後三組別於恢復期 24-72 小時 MVIC、ROM 顯著的降低,而 SOR、 CIR 與 CK 則顯著上升。然而,運動後第 72 小時,滾筒 SMR45 秒組的 MVIC (84.2% ± 1%) 顯著高於滾筒 SMR30 秒 組 (81.2% ± 7.9%) 與控制組 (63.6% ± 20.0%);儘管 SOR 於運動後所有時間點上滾筒 SMR45 秒組 (4.2 ± 0.3 公分) 皆顯著低於滾筒 SMR30 秒組 (5.3 ± 3.1 公分),但兩組別與控制組 (4.4 ± 0.3 公分)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運動後第 72 小時 CK 的變化量,滾筒 SMR45 秒組 (0.6 ± 1.1 %) 與滾筒 SMR30 秒組 (0.4 ± 0.5 %) 顯著低於控制組 (2.1 ± 1.9 %)。ROM 與 CIR 在運動後所有時間點的恢復上三組別間則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下坡跑運動後滾筒 SMR (45 秒 與 30 秒組) 處理的介入可能會促進肌肉損傷的恢復,特別是在 MVIC 與 CK 的恢復上有效益,但在 ROM、SOR、 CIR 的恢復上沒有顯著效益。另外,在促進下坡跑後肌肉損傷的恢復上,滾筒 SMR30 秒組處理的效益可能低於滾筒 SMR45 秒組處理的效益。Item 短暫戒菸時進行單次運動對吸菸渴望、戒斷症狀與皮質醇濃度之影響(2022) 謝維哲; Hsieh, Wei-Che目的: 探討短暫戒菸期間進行單次中等強度腳踏車運動對吸菸渴望與戒斷症狀的影響,並釐清戒菸期間運動後皮質醇濃度的變化,以及與兩指標間的相關性。方法: 本研究招募12名吸菸男性 (菸齡3年以上、無規律運動習慣且尼古丁成癮分數達4分以上),在進行24小時短暫戒菸後,依照尼古丁成癮分數進行配對分組,分配至運動組 (30分鐘強度為RPE11-13之腳踏車運動) 與控制組 (30分鐘休息),並在短暫戒菸前、戒菸後/介入前、介入後5分鐘進行血液採集 (分析皮質醇濃度),並填寫吸菸渴望與戒斷症狀量表,以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戒菸24小時後,所有受試者的戒斷症狀會顯著增加,而吸菸渴望雖也有增加,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發現僅運動組的吸菸渴望在介入後5分鐘 (1.33±1.21分) 顯著降低於戒菸後/介入前(2.83±1.60分),戒斷症狀也同樣僅在運動介入後5分鐘 (9.67±1.86分) 顯著低於戒菸後/介入前 (15.17±6.65分)。皮質醇濃度在不同介入與評估時間上,皆無顯著差異 (p=.995)。此外,皮質醇濃度的變化與吸菸渴望的變化、以及戒斷症狀的變化上並無顯著相關。結論: 短暫戒菸24小時後,戒斷症狀會顯著增加,但單次運動能幫助降低吸菸渴望與戒斷症狀;此外,皮質醇可能不是戒菸時運動能幫助戒菸的生理因素。Item 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對蹲舉運動表現之急性影響(2024) 陳彥儒; Chen, Yan-Ru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 (blood flow restriction, BFR)對蹲舉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0名具阻力運動經驗,蹲舉運動最大肌力達1.5倍自身體重的健康男性為受試者。受試者須執行5組蹲舉運動 (60%1RM) 反覆3下,組間休息5分鐘,在正式組開始前與組間休息時使用BFR處理 (4.5分鐘BFR + 0.5分鐘血液回流)。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隨後依隨機交叉平衡次序,分別進行二種不同壓力劑量BFR的實驗處理:中壓力劑量 (60%AOP) 和高壓力劑量 (90%AOP)。正式實驗過程中,使用彈震式位移系統測量蹲舉運動之功率峰值 (peak power, PP)、平均功率 (mean power, MP)、力量峰值 (peak force, PF)、平均力量 (mean force, MF)、速度峰值 (peak velocity, PV) 和平均速度 (mean velocity, MV),並記錄各處間運動自覺努力程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和疼痛程度。結果:PP、MP、PF、MF、PV、MV、RPE在三種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然而高壓力劑量 (90%AOP) 於第一組和第二組時疼痛程度顯著高於中壓力劑量 (60%AOP) (p< .05)。結論:組間休息使用不同壓力劑量血流阻斷,無法促進單次蹲舉的運動表現;另外,組間休息使用中或高壓力劑量血流阻斷不會影響蹲舉運動的自覺努力程度。未來應有更多研究探討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對生理指標的急性影響,以釐清組間休息使用血流阻斷在阻力運動表現上的影響與機制。Item 聆聽音樂對不同蹲舉運動強度下重量負荷的影響(2015) 莊子霑; Chuang, Tzu-Chan背景:音樂逐漸被使用在運動訓練或競賽中並被視為能夠增進運動表現。其中,運動強度、運動者的訓練程度及音樂內容的選擇都可能影響音樂的效益。然而,目前尚無研究去探討聆聽音樂對從事不同阻力運動強度時的表現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的釐清。目的:探討在進行不同蹲舉運動強度下,聆聽快節奏自選音樂對重量負荷、向心力量峰值、運動情緒以及RPE數值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採用重複量數與隨機分配的方式,讓12名無阻力訓練經驗的健康男性 (22.4±1.6歲) 在有無聆聽聆聽快節奏自選音樂時 (>120 bpm),於史密斯儀器上分別進行6RM與15RM蹲舉測驗,並記錄每次測驗之最大重量負荷、RPE數值以及POMS情緒量表。另外,藉由位移計收集槓鈴的位移與時間資料,進一步計算向心收縮階段的力量峰值。以相依樣本t-test考驗在分別進行6RM與15RM蹲舉測驗時,有無聆聽音樂處理下運動表現、運動情緒與RPE數值的差異性。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進行6RM與15RM蹲舉測驗後,最大重量負荷、向心力量峰值、各分項的POMS情緒量表指標以及RPE數值在聆聽自選音樂與聆聽空白音檔處理時無顯著差異。然而,當聆聽音樂進行6RM測驗後,代表整體情緒的心情干擾指標顯著低於聆聽空白音檔,但在進行15RM測驗後,聆聽音樂與否則無顯著差異。結論:聆聽快節奏自選音樂無法增進未受過訓練者在不同蹲舉運動強度下的最大重量負荷與向心力量峰值表現,以及降低運動自覺努力程度;然而,在進行較低運動量的6RM蹲舉測驗時,聆聽音樂能提升運動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