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ai, Kuei-San"
Now showing 1 - 13 of 1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08至110學年度學測國文科試題分析與解題策略之有效教學研究(2022) 曾冠喆; Tseng, Kuan-Che108新課綱實施的前一年(107年)起,大考中心便已開始調整學測國綜考科的配分與題型,測驗試題除了依循107與111年所公布的〈考試說明〉之測驗目標與題型分配進行研發之外,108入學的師生也要因應課綱調整後,在課本教材、教學時數、課程內涵與教學型態,進行多面向的調整與適應。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近三年(108-110)的學測試題分析」以及「111學測的測驗目標分析」進一步釐清「學測試題的發展趨勢」與「解題策略的教學方向」,期望能透過試題分析資訊,作為教學現場教師課後評量的命題參考,並藉此探究學測國綜試題的命題趨勢,以反思新課綱的國文教學的新方向,最後也期望能延續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學測國綜試題提出更有效的發展建議。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步驟與研究限制,並定位本研究之範圍與研究方向。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名詞解釋,本章除整理測驗相關理論、閱讀相關理論之外,更統整分析前人有關「試題分析」與「評量研究」之研究成果,藉以作為研究之基石。第三章則針對108-110年之國綜考科中的知識題型與高鑑別度試題進行逐題的試題分析,其目的除了延續和補充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本章最後亦嘗試依據測驗目標的分類對教學現場提出教學建議。第四章與第五章則為解題策略的有效教學,前者針對知識題型進行統整與分析,後者則針對閱讀題型進行說解。第六章則為結論與建議,除了回應本論文的三項研究動機之外,也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與方向。Item 《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國文詩歌教學之研究(2021) 林怡君; LIN,Yi-Jun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1877-1927)《人間詞話》是其研讀唐五代以來詞作成果的匯集,也是其創作實踐經驗的昇華,除了明確提及的詞論外,其亦以犀利的眼光、獨特的觀點抓出中國古典詩歌在轉變、過渡時期中的關鍵人物,並闡述關鍵人物對新局的貢獻及作用。因此,本論文以《人間詞話》應用於高中詩歌教學作為研究目標,將高中國文課本三民、南一、翰林與龍騰(康熹併入龍騰)四大版本所選的詩歌範文納為主要的研究範疇,依循詩歌發展、演變的脈絡,選擇其中關鍵人物的詩歌作品進行逐步地分析。首先,探究《人間詞話》的作者與其詞論之內涵,並針對適用於本論文之研究分析及能落實於教學中的重要學術觀點進行釋義,如:「境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目的乃是用以釐清符合王國維所推崇有「境界」的詩歌作品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進而建立出對各家書商所選範文進行批評的標準。再者,試著將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詮釋審美——詩無達詁、越界審美與詩歌教學的鑑賞方法——傳統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與西方「文本分析」、「接受美學」二種以文本、讀者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化入本論文的研究書寫之中,並適切地引入古今各類的文學體裁,提供評鑑古典詩歌更多樣化的角度,逐步地架構出對高中詩歌範文豐富的詮釋內容,引領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提供學生創作的素材,扣合範文教學,以達成活化教師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自主學習之終極目標。在此研究論文中,筆者盡可能地擷選出各個時代中不同的詩歌體裁與當時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視角去推動詩歌的多元教學,同時提供執教以來曾經嘗試過的教學模式與創作練習,雖有不甚成熟且須修改、調整的部分,但仍期許能觸動教師們在教學現場中產生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新的實踐。最後,統整《人間詞話》落實於教學現場中的成效,提供學生實作後的成果,並以此作為重新檢視本論文研究不足的參考。本論文期望藉由綰合《人間詞話》與高中國文詩歌教學,讓教師的教學內容或模式開創出更多的可能,也讓學生在詩歌鑑賞與寫作的興趣能就此萌芽。Item 元明清《周易》「洗心」思想研究(2021) 嚴傳凱; Yen, Chuan-Kai本論文透過「訓詁哲學」為論述脈絡與詮釋進路,分析《周易》蘊涵的「洗心」思想。首先,在第一章總論「佚心」、「先心」、「洗心」三者,分別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魏晉《周易王韓注》,以及唐代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條陳考述其最早的出處。並明確指出箇中主旨,「佚心」涵融道家哲思的去除心靈塵埃,「先心」為《易》理能先導心智,而「洗心」核心是洗濯本體心靈。再者,就元、明、清三朝《易》學家的生平為引言,切入其觀點註解。可知以「工夫」和「本體」二論兼詮「洗心」的修養作用佔多數,亦有憑老、莊思想的「無思無為」、「沖默無朕」剖析要義,且並陳儒學「心繫天下」之「有為」角度。此外,從群經與子、史呼應「洗心」,以增字、譬喻、圖解等方式理解「洗心」,甚至視「洗心」為《周易》主幹,更有以「洗心」為本,品味詩文、回歸生活,雖存差異,但皆在在體現出「洗心」思想,具有圓神廣博的靈通性。Item 《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2024) 林士翔; Lin, Shih-Siang本碩士學位論文以「《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為題,嘗試將信陵君獨立於戰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之外,討論先秦史料與《史記》對於信陵君的載述,同時以「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找出信陵君在歷史軌跡中,文人評價的褒、貶之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獨立信陵君研究之因,也回顧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並揭示章節安排緣由與旨趣。第二章為「《史記》以前的信陵君論述」,試圖以戰國晚年與秦末漢初為分界,歸納其意義。第三章為「太史公筆下的信陵君敘事」,有別於過往學者的視角,本章重新探尋太史公的觀點與敘事意圖。第四章為「下士養客的文人評價」,本章以信陵君「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試圖從歷代詩作文論中,找著信陵君受文人褒與貶的載述,另外,亦嘗試追索文獻,以數據分析文人心目中戰國四君的排名,總得「信陵君第一,平原君居亞,孟嘗、春申各居第三、第四」的結論。第五章為「結論」,統合全文研究成果。附錄一為「詠信陵君詩詞資料彙編」,以時代編目,收唐以前1首、唐12首、宋5首、元3首、金3首、明34首、清122首,共有182首詠信陵君之詩詞,以供學界佐參。Item 《周易》禁忌思維研究(2019) 劉幸瑜; Liu, Xing-Yu本論文援用人類學的禁忌概念,來解析《周易》透過筮卦吉凶指出的危險力量所在,及其背後運作的思維模式,並追蹤這些思維模式在後世的發展。《周易》文本中包含的禁忌,主要屬於禁忌體系下的預知系統,一般是將並非常態的人、事、物預設為禁忌對象,再藉由實施禁忌來降低風險;其中的自然禁忌反映了天人感應、萬物一體的宇宙觀,而人事禁忌則反映了標榜誠信的人際觀。而《周易》禁忌思維在後世的發展趨勢有二:一是與公眾領域相關的禁忌傾向消失,或轉化為禮儀、法律,相關思維中的神秘性質消退,轉以人文需求為主,少數禁忌的神秘性質增加且朝系統化理論發展,轉化為宗教;二是與私人領域相關的禁忌,儘管實際操作方式會隨時代、地域而調整,其核心思維仍保持一貫,如對個人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超越人類力量事物的崇拜,依然在當代社會中持續不輟。Item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2022) 江聖愛; Chiang, Sheng-Ai本文以「《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為題,於《周易》經傳中探求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與文學底蘊,並於教學應用中落實其義理價值。全文共分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架構之外,其餘各章之提要如下: 第二章從《周易》三大向度──「易經」、「易傳」、「易學」三方面引入,首先,分析《周易》經傳結構與思想體系要義,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人道與天道相通」、「人應法天地之道」、「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人的主動性」、「天人和諧整體論」等六個要點,歸納《周易》所傳達之天人關係,掌握《周易》內涵及其發展脈絡,確立本研究的義理系統以及教學上的可實踐性,為後續鑑賞分析奠立基礎;再者,設計《周易》經傳結構相關之教學活動,藉由教案編寫與課程應用,將《周易》之概要落實於課堂教學,透過遊戲寓教於樂。 第三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選文教學,彙整國中國文教材選文,綜觀古典及現代選文,兼採韻文、散文、小說等各大文類,爬梳選文主題概要並將之與《周易》義理相互類比研討。 第四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主題教學,以《周易》文本為出發點,歸納四個主題:「生生之謂易」、「時觀」、「變」、「中道」,依主題闡發義理,並搭配課本文本或彈性課程中對應的選文相互參照,作主題系統教學。 第五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寫作教學,分析《周易》思維架構,發展成「觀察式寫作」、「象徵式寫作」、「歸納式寫作」、「思維建構式寫作」,活化寫作教學,並輔助學生思維創作能力之建構。 第六章結論,分析研究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作為《周易》相關研究者及中學教師,學術研究上或教學實務上之參考。 本文以融入式課程、主題式課程、思維結構寫作課程,綰合《周易》與國中國文教學,試使《周易》思想精粹與國文課堂所激盪之火花相互輝映。Item 愛新覺羅毓鋆教育思想研究(2021) 吳建廷; Wu, Chien-Ting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人稱「毓老」,乃是禮親王代善後裔。幼承庭訓,入毓慶宮為溥儀伴讀,及長,負笈日本、德國學習。於滿洲國覆亡後,隨國民政府遷臺,遂展開講學事業,創立「天德黌舍」(後改「奉元書院」),講授中國傳統學問數十年,門下弟子上萬人,國外知名漢學家亦不乏其人,影響極為深遠。 然毓老的相關資料缺乏整理,且所見又多為零碎片段,有意作學術研究者,在參考資料的取材和運用上,極為不便,筆者因與毓老弟子相識,並取得不少資料,也了解資料整理時的問題,故欲藉本論文之撰寫,為學界提供相關資訊的整理與論述。 由於毓老的生平事蹟缺乏完整論述,且毓老講課會以自身的人生歷練作為例證,故本文會先論述毓老生平。其次,毓老講課有許多特點,如一字一義、依經解經等,本文將舉例說明這些特點,使讀者在閱讀相關筆記和論述時,能更清楚毓老的講課方式。在了解講課特點後,會就所知介紹毓老所使用的上課教材及選講情形。接著討論毓老經典教育,以《四書》課程為核心,論述毓老對《四書》的觀點以及特殊講法。最後,總結全文。 毓老講學,不在「之乎者也」的訓詁考據中打轉,也非學院受古史辨影響的治學方式,而是強調思想與實踐,「讀古書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治世之道貴乎行」,期望藉本文之撰寫,貞下起元。Item 拜經樓吳騫學術研究(2022) 周茹芬; Chou, Ju-Fen本論文以清代吳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吳騫(1733-1813),浙江海寧人。字槎客,號兔牀、愚谷。為清代著名藏書家、學者、詩人。藏書方面以「拜經樓」名聞於世,學問則遍及考據學、《論語》、《易》學、詩學,故其傳世資料頗豐。本研究企圖較為全面介紹吳騫所涉之學問,不同以往偏重考據方面,冀能對吳氏有較多的理解與認識。近年來吳騫漸漸受到學者重視,其以樸學家的嚴謹態度,旁徵博引,糾謬匡正,提出己見,反映清代的學術背景與思想,值得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本研究首先以吳騫最為人所重視且相關研究較多的「考據學」為主要論述重點,探討吳騫如何反映乾嘉考據學之特色。詳述其築拜經樓的經過、命名緣由、說明其藏書特色,並論其存續。 再者以吳氏經學代表著作──《皇侃論語義疏參訂》、《子夏易傳釋存》二書作為研究主題。首先簡單論述皇侃《論語義疏》、《子夏易傳》二者的流傳經過。再來針對吳騫藏書過程,說明校勘成就,進而爬梳文字,綜合歸納吳騫的「經學觀」。 最後論其詩學與文學,將吳騫眾多詩作分析歸納,強調經學與詩學、文學三者實為相通的理念。更進一步闡發以詩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抒發個人真實情感的主張,認為只要能展現作家「性情」的作品,便有其價值。故吳騫重視漁歌、閨閣文學,與其認為「詩當以理性情」的觀念相呼應。最後突顯吳騫強調「詩畫不可相離」的個人特色。 世人皆知吳騫為著名藏書家,但其經學成就、詩學貢獻、文學造詣亦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就其相關著作分類整理,冀能較為全面的理解吳騫之學術及其貢獻。Item 臺灣先儒黃敬《易經初學義類》研究(2021) 林芷羽; Lin, Zhi-Yu提要 《易經初學義類》標明為清咸豐年間淡水關渡文人黃敬(1806-1888)先生所撰,且為黃敬先生目前僅存能見之《易》學著作。此書現存兩個版本,其一為范教璿道長於民國45年(1956)得之於舊書肆,後整理並集資付印的民國54年(1965)版本。其二為鄉人陳鐓厚為之輯佚,後由周超擔任發行人之臺北「萬有善書出版社」於民國62年(1973)10月印行。 其書博採程朱及其後學《易》學家與《易》學書籍之說,內容大致以義理為主,並以「六爻之義本一理,四聖之旨本一貫」為核心觀念。此書是臺灣《易》學史上現存最早之史事《易》學存目專著,故本論文以此書為題,期望留下初步的研究記錄。 第一章〈緒論〉下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回顧前賢的研究文獻。因學界早前將《易經初學義類》定位為已佚失之書,故目前以此書為討論主題的文章極少,由此亦能看出本研究的迫切性。第三節介紹本文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為〈黃敬生平事蹟考述〉,分別從其生平事蹟、為學處世、著述考述與《易》學淵源等角度切入,試著使黃敬其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與黃敬相關之記載內容大多雷同,然其中相異之處可再延伸並挖掘出更多資料。 第三章為〈《易經初學義類》治易方法〉,分別從〈觀易十例〉、下經上釋、博採群籍、博引前人《易》說等面向,探討黃敬此書的編寫體例與解《易》方式。第四章為〈《易經初學義類》援史證易〉,首先簡要整理史事《易》學研究之重點,並整理其書內援史證《易》之條目,後下分四小節探討其援史類型、援史切當性、援史動機、援史史觀,以試圖釐清其史事《易》學之傾向。 第五章為〈結論〉,下分「黃敬《易》學之時代意義」、「黃敬《易》學貢獻」、「黃敬《易》學地位」、「檢討與未來展望」共四節,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分析得失,同時提出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的方向供有興趣的學者參考。Item 郝大通《太古集》及其「全真丹道《易》學」研究(2023) 吳韋諒; Wu, Wei-Liang本碩士學位論文以郝大通(1140-1212)《太古集》及其「全真丹道《易》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及論題。因其上承「象數《易》學」,中繼「圖書《易》學」,下啟「全真丹道《易》學」,更合魏伯陽(151-221)、張伯端(987-1082)、王重陽(1112-1170)之學,「北宗」和「南宗」之「《易》道」與「丹道」遂於其身心圓融,而成「華山派」之一家之學。筆者遂立足於前人重要學術研究成果,進而據茲提出基源問題意識:郝大通《太古集》及其「全真丹道《易》學」涵蘊為何?是以論證凡四主題: 其一,行誼:郝大通,初名昇,無字,法名大通,道號廣寧,自稱太古道人,金代(1115-1234)山東寧海州人,「全真七子」之一。其「《易》道」之師承,另有授受。其「丹道」之師承,當受「鍾呂丹法」所傳《祕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以及「南宗」所奉《悟真篇》影響。 其二,〈《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并序〉:其論「乾」之與「坤」,多化用孔穎達(574-648)之疏以作注釋,而合乎《周易參同契》之奧義。又論「道」之與「釋」,以釋僧肇(384-414)〈不真空論〉為其中心,以「重玄」之思惟闡發其「中道正觀」之佛理。「道」之與「教」,「乾」之與「坤」,「道」之與「釋」,「即體即用」,「體用一如」,三教會通。 其三,「修真圖」:第一類「修真圖」以「卜筮」、「象數」、「圖書」為承傳,主要承傳孟喜(?-?)之「卦氣說」,以及京房(77 B.C.E.- 37 B.C.E.)之「八宮卦」。第二類「修真圖」以「中醫」、「曆法」、「星占」為開展,主要開展《黃帝內經.素問》之中醫學理論,以及觀金代之天象以論曆學和星占學學說。第三類「修真圖」以「丹術」、「丹法」、「丹道」為宗恉,其以「《易》道」為「體」,且以「丹道」為「用」,建立圖式化之內丹修煉理論。 其四,「金丹詩」:郝大通乃融《祕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和《悟真篇》丹法之原則,而開「北宗」與「南宗」匯流之權輿。且其「修真圖」至「金丹詩」之整體體現,涵融「後天象數」而至「先天超象數」。於其人可謂王重陽至「全真七子」之「歧出」,於其論更可謂乃是首創「全真丹道《易》學」。 筆者於本碩士學位論文之最大學術研究貢獻者,即於「材料」、「方法」、「觀點」三者有所創見,且經由茲四主題之論證,深化郝大通及其《太古集》涵蘊,以及提出一自郝大通《太古集》後之專用術語——「全真丹道《易》學」。而更要之:一乃能描繪郝大通之「聲名」至「清淨」,二乃可貫通《太古集》之「《易》道」和「丹道」,三乃闡揚郝大通《太古集》及其「全真丹道《易》學」之學術價值哉!Item 《鍾呂傳道集》內丹易學思想(2022) 張家勝; CHANG, CHIA-SHENG《鍾呂傳道集》為鍾離權、呂洞賓師徒二人討論內丹紀錄,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論述,其內容為〈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論煉形〉、〈論朝元〉、〈論內觀〉、〈論魔難〉、〈論證驗〉,共分為十八個專題進行討論,後為施肩吾所傳承,與重功法實踐的《靈寶畢法》並列為「鍾呂內丹學」的重要丹道典籍。 首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依照時間順序,依次整理臺灣研究鍾呂丹道學位論文、大陸研究鍾呂丹道的學位論文、臺灣地區的期刊學報、大陸地區的期刊學報、會議論文及專書。 其次歸納《鍾呂傳道集》十八個內丹修煉專題,茲分為五大主題進行述評討論,即成仙之道、法天之道、造化之道、實踐之道、驗證之道。另外,將《鍾呂傳道集》與傳統易學進行聯繫。接次,在象數易學方面,針對〈論天地〉、〈論五行〉、〈論還丹〉三篇專題進行分析論述,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 最後提出《鍾呂傳道集》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結論部分則是「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與「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Item 關渡先生黃敬《觀潮齋詩集》研究(2019) 高慧芬; KAO, HUI-FEN關渡先生黃敬《觀潮齋詩集》為日本昭和五年(1930)五月,毓癡陳鐓厚編《芸香齋藏書‧觀潮齋詩集》鉛印本一冊,原典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改制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觀潮齋詩集》僅43頁,共140首詩,詩作多描繪自然景物之美。 黃敬,咸豐四年膺歲貢,嗣授福清縣縣學教諭,以母老辭歸,假干豆天妃宮為社塾,以敦行為本,游其門者多達材,故當時學者皆稱其謂「關渡先生」。其著作有《易經義類存編》二卷、《易經總論》一卷、《古今占法》一卷,未刊行。詩散佚,編者以前哲遺著,代遠年湮,無存可惜;搜羅抄錄,費多年時間,共得一百四十首,欲付剞劂,謹請臺南前清秀才,瀛社謝汝銓字雪漁先生序文。因以世事傯攘,故欲刊行又止。今謹繕集一部。 目前研究臺灣清領時期詩人詩集者,尤其是道咸同時期,時常提及「黃敬」及其《觀潮齋詩集》輔以參照或佐證,甚而是研究範疇內容之一,然卻未有人為其人其書撰寫論文,加以為使清領時代嘉慶、道光時期,臺灣本土文人作品之研究更臻完備,故而以黃敬《觀潮齋詩集》為研究內容。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目前涉及詩人詩作的研究概況,並提出研究方法與步驟。搜尋以「黃敬」或《觀潮齋詩集》為題之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可以發現目前尚未有前賢學者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針對黃敬及其《觀潮齋詩集》,在分析及歸納詩作內容後,期待補足清朝道咸時期臺灣本土文人形貌。 第二章為〈知人論世─黃敬生平事蹟考述〉,為了解《觀潮齋詩集》內容之基礎,蓋黃敬之生平、為學態度皆可在此章中一窺端倪。搜索網路資料及目前所知之參考書籍,有關黃敬生平之記載皆相去不遠,惟詳略不同。黃敬除了《觀潮齋詩集》,亦有諸多易學相關著作。 第三章為〈《觀潮齋詩集》聲律、布局、題材分析〉,本章由詩作的聲律、布局、題材三方面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以期歸納出黃敬創作詩作的風格,及其慣用之韻目、使用之布局與善寫之題材。 第四章為〈《觀潮齋詩集》內容與風格分析〉,本章主要分成閒情詠物、寄言懷抱與風格特色來探討。詩作內容亦可反映出詩人為人及生活所重,透過將《觀潮齋詩集》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以期深入了解黃敬詩作的方向與其風格。 第五章為〈結論〉,主要說明本研究之成果,對研究過程的檢討,及未來論文研究的延伸。本論文研究成果之一為比對《觀潮齋詩集》與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所收黃敬詩作的差異;期待本論文對黃敬生平之整理及其《觀潮齋詩集》內容分析,能略微補足清朝道咸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行貌。Item 魏晉南北朝易學發展史論(2010-06-06) 賴貴三; Lai, Kuei-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