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Li-fei Wang"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關係之調解作用研究(2008) 方嘉珩; Chia-heng Fang本研究以華人文化為脈絡,試圖探討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的關係、「價值信念」對「強暴迷思」的影響,以及三者對治療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分為兩部分進行,研究一以心理專業助人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填寫代表價值信念的「多元心理傳統性量表」、「多元心理現代性量表」,性別角色態度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個人特質量表」,以及強暴迷思指標的「對強暴受害者的態度量表」;研究二則以研究一之受試者為基礎,並由心理專業助人者邀請滿16歲、曾受性侵害的個案配對參與研究,受試者填寫代表治療指標之「晤談感受量表」及「工作同盟量表-簡式」,並擬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階段一資料之統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多元心理傳統性之男性優越、宿命迷信、關係取向及中庸心態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多元心理現代性之獨立自主、內控取向、以及公平正義對強暴迷思有影響;心理專業助人者的性別角色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正向關係,個人特質-情感性與強暴迷思的接受度有負向關係;而心理專業助人者的價值信念對性別角色態度與強暴迷思不具有調節作用;研究二則受限樣本不足而無法進一步分析。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供未來研究及諮商教育與實務之參考。Item 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與創傷修通對心理治療者效能影響之研究(2005) 李雅文; Ya-wen Lee本研究依據Tansey與Burke(1989/2002)的反移情階段處理模式之理論概念,意圖瞭解在面對家庭暴力個案時,心理治療者的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與創傷修通對其效能的影響。研究對象為臺灣本地以諮商或治療取向和個案進行固定頻率深度會談的心理治療者,並由治療者邀請具有家庭暴力經驗的成年個案配對參與研究,填寫的問卷包括測量早年家庭暴力經驗的「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量表」與「早年兒童虐待經驗量表」,代表修通指標的「問題解決指標」、「符合父母期望量表」與「互惠性孝道信念量表」,以及代表效能指標的「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工作同盟量表-短版」及「晤談感受量表」。蒐集的資料以階層迴歸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治療者的早年家庭暴力經驗無法直接預測對其效能的影響; 二、治療者的創傷修通與其效能有正向相關; 三、治療者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與創傷修通的交互作用,對其效能具有影響: (1)早年家庭暴力經驗程度較低的治療者在面對家庭暴力個案時,若其互惠孝道信念愈高,職業倦怠的程度愈高; (2)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較高的治療者在面對家庭暴力個案時,若其互惠孝道信念愈高,自評的同理心效能亦愈高。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諮商實務應用的參考。Item 華人文化脈落中諮商與心理輔導專業工作者之反移情處理能力.孝道信念與順道行為對諮商效能的影響之研究(2007) 簡華妏; Hua Wen Chien本研究以華人文化脈絡為背景,探討我國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之反移情處理能力、孝道信念與順道行為對治療效能之影響。本研究邀請具有兩年以上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經驗、且從事成年個別諮商或心理治療之專業工作者(男性5位,女性61位,平均年齡33歲)及一位與其晤談三次以上的個案(男性17位,女性48位,平均年齡24歲)共同參與研究。參與研究之治療師需在當次晤談結束後立即填寫反移情因素量表、孝道信念量表以及符合父母期望量表,以測量其反移情處理能力、孝道信念與順道行為。在治療效能方面,則由治療師與個案雙方在晤談結束後均填寫工作同量表及晤談感受問卷以作為治療效能之評定指標。研究結果發現,反移情處理能力會直接影響治療師與個案雙方所知覺的工作同盟以及治療師的晤談感受;此外,反移情處理能力亦會透過治療師之焦慮間接影響這三個變項。在文化因素方面,研究發現治療師之相互性孝道信念會直接影響治療師所知覺之工作同盟,而順道行為則對治療效能無顯著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理論、實務與研究上之建議。Item 資深諮商心理師從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到安頓身心之轉變歷程研究(2011) 林淑君; Shu-chun Lin本研究旨在探究資深諮商心理師在遭逢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時,如何因應與自我照顧,以達到安頓身心之目的。為瞭解資深諮商心理師之經驗,本研究以建構主義之紮根理論方法學,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進行。本研究共邀請12位資深諮商心理師自願參與研究,分享他們所曾遭遇之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經驗,以及他們如何因應、處理,並自我照顧以安頓其身心。研究參與者年齡在40-59歲之間,平均年齡45.7歲;心理諮商工作資歷在15-27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8.8年;兒童青少年諮商工作年資在6-22年之間,平均年資為11.8年;其中2位男性,10位女性。研究結果發現,諮商師從新手到目前的資深階段,曾遭遇的兒童青少年案主臨床困境包括:(1)來自案主特質的困境,(2)來自案主生態系統與環境的困境,(3)來自機構與制度的困境,(4)身體嚴重受傷或癌症案主的困境,以及(5)案主議題勾到諮商師個人議題的困境。有效的困境因應策略則為:(1)持續進修,(2)發揮思考功能,以及(3)採取具體處理策略。諮商師面對臨床困境的因應方式,似乎有個共同的因素,即是積極面對挑戰、彈性因應的態度。至於資深諮商師困境中身心的安頓有二個取徑,分別為:(1)以生命哲學安頓自己,以及(2)以宗教觀/靈性觀安頓身心。最後,研究發現,諮商師所經歷的臨床困境與安頓身心的經驗,會與其個人生命與專業的轉變相互關連與影響。最後本研究將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