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Show-Mann Liou"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2013) 柯佳婷; Chia-Ting Ko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的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以及學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與學務主管的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預測力。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北區13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465人為研究對象,並於101年9月中旬以「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領導風格與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回收353份,有效問卷310份,有效回收率66.67%。所得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 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階層多元迴歸。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主管運用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 二、學術專業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學務主管較常運用轉型領導;但性別、年資及學校環境背景不影響學務主管轉型領導的運用。 三、學校規模10001人以上之學務主管較常運用互易領導;但性別、年資、學術專業與學校性質不影響互易領導的運用。 四、北區大學校院學務人員展現組織公民行為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 五、男性、壯中年、已婚、資深、學士及學士以下學歷、受過學務專業訓練、服務單位非諮商輔導組,或公立學校的學務人員,其組織公民行為表現較佳;但聘任方式及學校規模不影響學務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 六、學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婚姻狀況、年資及教育程度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中的「尊重體制」具有9.8%的顯著預測力;性別及教育程度對「公民德行」具有5.8%的顯著預測力;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學校環境變項中的學校性質對「耐勞負重」具有2%的顯著預測力;在控制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後,轉型領導及互易領導對學務人員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相關單位和人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Item 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3) 曾靜怡; Ching-I Ts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的現狀,以及學生事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來源、種類與幸福感的關係。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北區22所大學校院計520人為研究對象,並於102年04月中旬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與社會支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回收452份,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回收率79.2%。所得資料以IBM SPSS Statistics 20.0 for Windows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均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幸福感處中上程度。 二、服務4-9年、專科以下學歷、擔任主管、正式編制之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的整體幸福感,顯著高於服務3年以下、大學或研究所以上學歷、非主管、約聘者。 三、社會支持愈高的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四、社會支持的來源(家人、同儕同事、直屬長官、學生)程度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來源程度愈高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五、社會支持的類型(情緒性、工具性、訊息性)程度與幸福感呈現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類型程度愈高之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其幸福感愈高。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具體建議,做為提升學生事務人員幸福感之參考。Item 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6-??) 劉秀嫚; 李琪明; 陳延興; 方志華; Show-Mann Liou; Chi-Ming Lee; Yen-Hsin Chen; Chih-Hua Fang本研究針對525 位學校教育人員、學生家長與民間團體代表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以瞭解其對於我國品德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及面臨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看法。結果顯示:一、品德教育在各教育階段採多元但隨機方式實施,其中個人品德修養與團體規範的教育成效尚佳,但較缺乏公民意識與道德思辨能力之養成;二、品德教育實施之主要困難來自媒體與家庭負面影響,以及師生未予以積極重視;三、受試者對於應著重的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有所共識;四、單獨設科為多數教育人員與家長期望之品德課程模式;五、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須強化的配套措施含師資、教材、網路資源、行政支援與親職教育等。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初探性的建議。Item 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2010) 林秀卿; Hsiu-Ching Lin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台北地區兼任行政教師之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休閒促進之現況,並且探討休閒參與影響因素對於各類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預測力。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兼任行政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於99年4月以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516位樣本,並以「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473份,有效回收率91.7%。所得資料以SPSS18.0 for Windows 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及階層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整體之休閒參與頻率介於「有時參與」及「很少參與」之間,為中等參與程度,五類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由高至低,依序為「閒逸放鬆類」、「知識藝文類」、「社交娛樂類」、「體能戶外類」、「個人嗜好類」;休閒阻礙各構面平均低於中間值,趨近於「很少符合」之選項;休閒促進各構面平均高於中間值,趨近於「大部分符合」之選項,顯示兼任行政教師的休閒參與受休閒促進因素之影響較大。 二、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在各類休閒活動參與頻率之差異情形:在「知識藝文類」之參與頻率,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在「個人嗜好類」之參與頻率,行政年資「11-15年」者,顯著高於「未滿3年」、「3-5年」、「6-10年」者;行政年資「16年以上」者,顯著高於「6-10年」;「國民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顯著高於「高級中學」與「完全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在「體能戶外類」及「社交娛樂類」之參與頻率,「國民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顯著高於「完全中學」之兼任行政教師。 三、階層多元迴歸分析顯示,背景變項與休閒促進因素對於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之各類休閒參與頻率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教育機關、休閒業者、學校相關單位及人員,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Item 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2007) 顧韶軒; Shao-Hsuan KU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之現況及其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的相關情形。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分層叢集抽樣法選取台灣地區38所大學校院的學生事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並以「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特性、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得有效問卷312份。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對工作特性的知覺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技能多樣 性、回饋性、任務完整性、任務重要性;對工作價值觀的重視程度依序為 社會互動、組織安全與經濟、尊嚴、安定與免於焦慮、休閒健康與交通、 自我實現、自我成長,重視工具性領域甚於目的性領域;工作滿足程度由 高至低依序為一般滿足、內在滿足、外在滿足。 二、在工作特性方面,不同性別、年齡、現職年資、職位、學校性質者有顯著 差異;在工作價值觀方面,不同性別、年齡、現職年資、婚姻狀況、學校 性質者有顯著差異;在工作滿足方面不同婚姻狀況、職位者有顯著差異。 三、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以及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足 具有典型相關存在。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校院學生事務相關單位、有志從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者參考。Item 桃園縣國民中學社會科教師的教師觀點與學校不利教學氣氛關係之研究(2012) 羅玉梅; Yu-Mei Luo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國民中學社會科教師的教師觀點與學校不利教學氣氛之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社會科教師,在教師觀點與學校不利教學氣氛是否有差異,並分析兩者的相關情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在該校服務至少滿一學期之桃園縣國民中學社會科教師為對象,包含歷史、地理、公民科之領有合格教師證之正式專任編制及代理教師。於2012年2月下旬到3月下旬以多階段抽樣方式(分層、系統、叢集抽樣),抽取312位教師,並以「國中社會科教師觀點與學校氣氛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264份,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0.1%。所得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卡方考驗、多變項變異數,以及典型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社會科教師最主要的教師觀點是反思探究,且超過三成以上的 教師並非固守單一觀點,而是混雜著不同的觀點,並以反思探究、據理社 會批判和個人發展三種觀點的彼此組合為主。 二、桃園縣國中社會科教師知覺最主要的學校不利教學氣氛為競試氣氛與悲觀 氣氛。 三、「社會科學」觀點方面,專任教師的得分顯著高於教師兼導師;「反思探 究」觀點方面,教師兼行政(主任、組長、副組長)的得分顯著高於教師 兼導師;「個人發展」觀點方面,教師兼行政(主任、組長、副組長)、 任教於縣轄市的教師得分也顯著高於教師兼導師、任教於鄉鎮的教師。 四、「官僚氣氛」方面,學校規模61班以上的教師得分顯著高於36班至60班 的教師;「競試氣氛」方面,學校規模61班以上教師的得分顯著高於35班 以下的教師。 五、知覺學校「官僚氣氛」高的社會科教師,較不具反思探究、據理社會批判 與個人發展等社會科教師觀點;知覺學校「競試氣氛」高的社會科教師, 在教師觀點方面多偏向反思探究、據理社會批判與個人發展。Item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2012) 林金葉; Jin-Ye Lin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實用性、趣味性,以及難易情形的詮釋,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課程詮釋上的差異情形。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公立高中(包含國立高中及市立高中),且修畢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95暫行課程綱要必修課程之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叢集抽樣方式,並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經驗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出800份,回收658份,有效問卷650份,有效回收率為81.25%。所得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 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大多數的主題具有實用性及趣味性,然而對過半數的主題感到困難;63.8%的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為「非主科」;56.9%的學生贊成列入指考。 二、女學生、社會組、具有學習信心以及積極參與課程者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詮釋明顯較為正向,但大部分的面向上男、女學生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三、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者在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上皆不具顯著差異;家長重視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者,除難易度外,其詮釋皆較為正向。 四、教師教學方式多元的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科具有實用性及趣味性,也傾向於認同公民與社會科為主科,但難易度及是否贊成列入指考未達顯著差異;師生互動佳者其詮釋皆較為正向。 五、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同者的詮釋絕大多數無顯著差異;同儕對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抱持正面評價的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詮釋皆較為正向。 六、認為社會上並非不重視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實用性與趣味性有較為正向的詮釋;但性別刻板印象認知不同者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則沒有顯著差異。Item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2012) 楊晶雲; Ching-Yun Yang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者以IEA於2009年所進行的ICCS資料庫資源,探討前因變項-學生特質、家庭背景、學校特質與資源,以及歷程變項-學生社會化和學習、家庭環境、學校教學管理和廣泛社區等因素與臺灣八年級學生公民參與意向的關係。採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階層多元迴歸。茲說明研究結果如下: 一、多數的臺灣八年級學生未來願意從事選舉投票活動,但對於參與非法抗議活動、其他政治參與活動及非正式政治參與的意向偏低。 二、前因變項中的「學生特質」,以及「移民背景」以外的所有「家庭環境」因素在臺灣八年級學生各類公民參與意向皆有顯著差異。「學校特質與資源」的「學校類型」在參與合法抗議活動意向、參與選舉投票活動意向、非正式政治參與意向,有顯著差異;「學校都市化程度」在參與選舉投票活動意向、參與其他政治活動意向,有顯著差異;「學校擁有資源情形」在參與選舉投票活動意向,有顯著差異。 三、歷程變項中的「學生社會化和學習」以及「家庭環境」中的各項因素,皆與臺灣八年級學生各類公民參與意向有顯著相關。除「教師個人參與校外活動情形」及「學生的社區公民參與機會」外,「學校教學管理」及「廣泛社區」中的各項因素,都與八年級學生各類公民參與意向有顯著相關。 四、控制前因變項的差異後,歷程變項對臺灣八年級學生各類公民參與意向仍具有顯著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