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Tsai, Chi-Hsuan"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形式之自然體驗活動對於目標轉換差異之研究-以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為例(2018) 蔡季軒; Tsai, Chi-Hsuan近年來,全臺經營環境學習場域的管理單位皆極力推廣自然體驗活動,藉由不同的活動形式呈現,帶給參與者多元的難忘體驗。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為政府機關利用生動解說及活動設計,導引民眾探訪森林,提供國人認識環境的學習場域。為因應現代網路普及化及網路平台的發展趨勢,中心於2015年開放線上報名系統,給予大眾更便利的服務,亦藉此利用網路流量分析掌握網站使用者行為,以更加掌握現有趨勢,提供更有效的行銷策略。本研究將線上報名自然體驗活動視為目標,探討此類型活動由原本的瀏覽轉換至報名活動,其活動本身的形式與目標轉換特性之關係,瞭解自然體驗活動由不同形式組合時的目標轉換差異,進而試圖藉由不同的活動形式及目標轉換特性預測其活動的目標轉換率,並另外直接透過不同的活動形式組合預測其活動的目標轉換率。調查時間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樣本為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舉辦過的主題活動,方法採用文獻分析及檔案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接著透過內容分析法將樣本依形式分類與利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網頁瀏覽量,並藉由統計軟體進一步處理分析。結論主要分為四項:(一)活動相當受歡迎,開放報名當天最多人報名,約三週報名額滿。(二)不同的活動,其累計瀏覽量與目標轉換特性差異大。(三)目標轉換特性有效預測活動開放報名後額滿天數。(四)不同參與者特性之自然體驗活動,透過不同的活動形式組合,預測其目標轉換率有所差異。實務上建議:(一)依不同形式組合設計多元化的活動。(二)設計網頁能區隔各活動,擷取更精準的流量。(三)善用推播廣告,提升知名度及網頁瀏覽量。Item 個人及脈絡層次因子與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之關係:多層次分析(2020) 蔡奇軒; Tsai, Chi-Hsuan研究背景:為減少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的社會距離,瞭解其影響機制具有其必要性。過去關於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個人層次,較少探討脈絡層次之影響。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臺灣公眾之個人層次及脈絡層次變項與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之關聯性,並檢驗個人層次變項對於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的影響是否與脈絡層次變項有跨層次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隨機撥號 (Random-Digit-Dialing) 電腦輔助電話訪問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針對台灣2016年20歲至65歲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共計800份有效問卷納入分析。個人層次變項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感知危險性、恐懼情緒反應;脈絡層次變項包含:精神復健機構密度、都市化程度。本研究使用多層次模式 (Multilevel Models) 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在個人層次變項中,男性、年齡越大、對於憂鬱症患者感知危險性或恐懼情緒反應越大,其對於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越大;教育程度則與社會距離無相關。控制個人層次變項後,精神復健機構密度與社會距離之間的主要效果沒有顯著相關,但與感知危險性對於社會距離的影響具有交互作用,意即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感知危險性較高且居住於精神復健機構密度越高的縣市,其對於憂鬱症患者的社會距離越大;都市化程度與社會距離呈正相關,但與個人層次變項間對於社會距離的影響則無顯著的跨層次交互作用。 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瞭解公眾對於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之個人及脈絡影響因子及作用。未來當探討個人對憂鬱症患者社會距離之影響時,不能忽略環境脈絡所產生的可能修飾效果。本研究提供未來擬定憂鬱症去污名政策與介入措施的實證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