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問石記─蕭博駿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蕭博駿; Hsiao, Po Chun
    本文主要以筆者的創作脈絡為研究內容,而當中大部分的創作源自於生活的體驗,無論是臺灣野柳的地質奇景、敦煌石窟壁畫的文化薈萃、或是中國北京、蘇州與上海等地的園林造景,甚至是筆者置身於大都市當中受到櫥窗文化的時尚偏好,種種在臺灣與中國各個地域的遊歷與體悟,對於筆者而言皆是人文風土的精神感召,亦是啟發筆者創作脈絡的重要元素。  再者,回歸於筆者本文的研究步驟中,將會透過古今中外的史籍考據,並結合文化研究理論的輔助下,如後現代理論與符號學理論,逐一對應於筆者創作脈絡與各個系列作品的內在意涵,深入剖析可見的物質意識,如園林造景、時尚精品等,同時延伸背後不可見的崇拜意識,如消費/物質文化、佛教義理等,在兩者可見與不可見的匯集之處,即為筆者於本文中所追求的問題意識與創作核心,本文最終將解析筆者於各系列作品的創作風格與母題符號,回歸於筆者針對創作概念視覺化的實踐成果。筆者首先在第一章為此研究論文進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規整,並對研究範圍與專有名詞完成界定;第二章則是開展筆者對於「問石記」中的園林研究與敦煌元素的疊合,進行精神與物質崇拜兩者的整合;第三章接續以文化研究的內在視角剖析消費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符號學相關的探源,協助筆者以更具學術性的角度詮釋創作理念;第四章即落實於筆者創作觀念與風格形塑的分析,延伸至第五章筆者近年來各系列作品的圖像說明。最終,第六章結論的部分收整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與創作歷程。  筆者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分析下,宏觀地經由傳統技法的學習與臨摹的創作基礎出發,並結合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觀點,進而揉合古今精神崇拜與物質崇拜的雙重意義,積極拓展筆者對於崇拜意識的創作脈絡,賦予中國敦煌藝術與當代物質文明更為嶄新的內質再生,揭櫫筆者對於當代性的人文見解與時代意義。關鍵字: 石頭、敦煌藝術、消費文化、符號學、當代水墨
  • Item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
    (2010) 孫翼華; Sun Yi-Hua
    藝術,是最隱微的時代見證者,不論是以順應的方式與時代合流,或是以反省的態度與時代抗衡,它都無法脫離與時代的依存關係。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繪畫創作,漸次發展出揉合日本文化及東方哲學的「陰性美學」,可說是非常具有台灣區域性文化的特色之一。本文藉由一種新的閱覽角度,直接面對而不刻意強調或迴避女性的身份,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柔氣質為主要觀照對象,藉以梳耙出「陰柔審美」之系統性論述及個人的主題性創作。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主要是從全球化的框架下,藝術風格、觀念出現「文化雜化」( Cultural hybridity )的現象來介入文化傳統性的議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陰柔審美」的創作感知再現於當今文化脈絡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環圍於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場域中,藝術價值試圖放入後現代主義方法學的解構論、符號學及中西方美學……企圖撥正長期以陰柔氣質為次,陽剛氣質為優之兩者包裹在一起的意識型態;同時透過不同視角下的指涉意涵,試圖讓陰柔氣質於水墨創作此一領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審美架構。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的文獻分析,其中涵括了西方的陰性書寫及東方的陰柔美學,並以古典水墨藝術中的陰柔原型及作品來進行梳理與解析。第三章的研究是透過陰柔氣質的內涵價值及多元文化下的性別思維,消解傳統的二元論的制式模組,並以陰柔審美所建構的當代水墨創作作品來進行驗證。第四章則介入當代藝術的相關論述,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外顯語符與指涉意涵為研究標的,透過當代水墨畫中的個人語符及在越界中再造新水墨的創探意圖來進行文本的佐例梳理。第五章及第六章則是藉由上述理論課題交付創作實踐的具體呈現,透過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形式的嘗試與創發,所提出「懸浮•隱入」的系列創作,再以客觀的自省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與檢討。 最後的結論部份,醒出在台灣藝術生態百花齊放的今天,若觀看的視角仍是:水墨與傳統畫上等號,當代與西方水乳交融,水墨藝術是否將永遠歪斜於當代的邊緣。個人相信:只有當陰柔氣質與當代水墨不囿於傳統的定義之際,水墨藝術方有可能自在地與當代對話;陰柔發微的美學氣質,也才能作為繪畫創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表徵。
  • Item
    枯杉寂寂―吳上瑋水墨創作論述
    (2020) 吳上瑋; Wu, Shang-Wei
    本研究論文是以筆者碩士期間的創作為研究對象,藉此來體現筆者自身以及反映社會環境。本文是以枯木圖像為出發點,在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先藉由樹的傳統象徵開始舖陳,舉例說明人類自古以來與樹的多種連結,豐富了「樹」意象的文化內涵;接著爬梳盆景藝術裡「文人樹」的相關脈絡,說明其枯、高、細、瘦的美學意義;最後帶入中國傳統水墨畫「寒林圖」相關的脈絡分析;用這三部分來呼應筆者作品中台灣杉圖像的風格及特點。第三章的學理依據使用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的圖像學研究方法來分析蘇軾的〈枯木怪石圖〉,說明蘇軾對枯木圖像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連結,而這也是當時代文人精神在枯木圖像上的綜合體現。第四章開始進入筆者作品中的枯木圖像,並且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自我剖析,第一層是「前圖像誌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一開始先由作品中杉木的外觀特質及表現形式開始談起;第二層「圖像誌分析」(Iconographical analysis)則透過分類學及歷代文學論述「杉木」的文化意義;最後一層「圖像學解釋」(Iconological interpretation)的部分則闡述筆者對於杉木圖像的個人意義。第五章是個人作品分析,對各別作品一一做介紹。最後第六章為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作品對當代社會的關注以及藝術的思考,企望未來能持續深化並且提升個人的藝術創作。
  • Item
    存有流離—郭雅倢創作論述
    (2018) 郭雅倢; Kuo, Ya-Chieh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之作品為研究對象,透過後現代社會文化理論爬梳,理解當代人無以名狀的不安、失落與疏離,以及這樣的情緒如何反映在作品上,作為創作的反思與聚焦。 後現代社會文化氛圍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失落感為本文探討核心,自碎片化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整個社會形成的氛圍探討起,進而討論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分化斷裂,以至於當代人的普遍漠然、孤獨、失落以及不滿足。後現代理論的範圍之大、內容之曖昧不明,針對社會氛圍與個人所承受之感,於第二章有詳細的撰寫。 資本制度的普及取代原始共同體,個人得以自團體組織中分化而出,不但富足且自由,人類開始追求自我實現卻也比任何時代都飄搖孤獨—碎片化的歷史使個人的存在莫名而獨立;碎片化的社會組織使個人不再有無堅不摧的認同歸屬,信任與專注也大為降低;碎片化的人際關係使個人的社交需求無法被滿足。人類終於有條件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形成了異化的個人主義,伴隨著超真實影像的不可追尋以及過度膨脹的消費欲望,使得當代人的深層心靈充斥著孤獨、徒然,個人就如凍結的個體般存在於世,筆者以「存有流離」比喻這樣的狀態。 綜觀西方哲學史,哲學家們不斷論證著生命本質為何,無論存有的內涵如何變動,都指涉了生而為生命的不可再分解或抹去之最基本本質,具有無可動搖之獨立性與絕對性。本文題目使用「存有流離」一詞是借用存有的哲學內涵來標舉當代人精神分裂狀態已危及心靈本質的無可奈何。 在第三章裡,筆者梳理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對應,包含疏淡的視覺形式、不完整的人體造型、血肉肌理的經營等,並各自有其對情緒、對社會感受的表達。第四章開始,說明筆者作品藉由於形式上與疏淡美感價值相符合,內容上卻與之背離的衝擊來形塑當代社會下的斷裂、漠然、疏離與孤獨的感性連結。從疏淡的美感形式與其精神價值爬梳起,再說明於作品上如何實踐技術以達成疏淡的視覺效果。最後,筆者於第五章詳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脈絡與實踐,希望透過本文完成個人思緒漩渦的跳脫,進而反思作品,以利於未來更加深化、累積創作。
  • Item
    菩提剋思─蕭博駿彩墨創作研究
    (2017) 蕭博駿; Hsiao, Po-Chun
    筆者採取東方佛教題材做為創作之來源,將日常所見到的流行、時尚元素融入宗教元素中,藉由詼諧趣味的表現手法與宗教的莊嚴感,帶出兩者間的衝突與差異性。筆者創作都與宗教中壯觀的古代佛教壁畫、造像在語言風格、精神追求乃至藝術趣味、美學意境等方面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至深至淺所有的關連與共鳴,在在反映出人們對於宗教虔誠的精神崇拜所造成的偉大奇觀,經由觀看與膜拜的實踐過程,最終達到精神性的心靈滿足。佛經上說「實相無相」,故此佛不立相;但佛教又稱為「像教」,意謂「以形像教人」,這便為世人留下數不盡的佛教藝術遺產,讓我們得以從中探究、體會那永恆的主題-對色相的覺悟及其所包含的智慧。
  • Item
    異化的日常風景—陳國華水墨創作論述
    (2017) 陳國華; Chen, Guo-Hua
    本文係以筆者碩士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一系列創作內容為反映自身之於環境社會,藉藝術創作為反思批判之途經。如何使個人水墨創作形式與當代問題之意識有所適切地結合與表達,乃筆者研究與實踐之主軸。 文中以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之現況為探討核心,自第二章節之學理基礎,由馬克思異化論談起,經由法蘭克福學派 工具理性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布希亞後現代消費社會理論作為引述內容,揭示了在長久以來西方工具理性的失衡發展下,消費文化如何透過文化工業與物慾擬像的宰制,橫厲於當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人與環境自然的疏離,亦造成精神意識的貧困,並觀照於筆者生活之台灣社會現況作為舉例。在第三章的思想內容及形式表現,則闡述筆者創作思想,經由日常生活的超商飲食、快餐文化等當代語彙說明與學理之關聯,並與個人水墨山水之創作形式結合,建構一個資本主義中異化而荒誕的空間景觀,予以作品喚起觀者反思、批判日常中的異化現況,是為筆者「異化的日常風景」之意義。另一方面,也透過和筆者在創作形式與主題上相關的藝術家作為對照,其中為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以及中國藝術家楊泳梁,乃透過脈絡的釐清和比較,進以檢視自身創作之價值。 筆者於第四章則進一步分析筆者系列創作之內容,由「日常景觀」系列以及「經典挪用」系列作品,說明創作實踐與理念之關聯,與個別內容與意涵。最後在結論部分,筆者重申藝術創作者對當代現象的關注態度,與作為社會批判之價值,於未來創作之期許,希冀持續建構、深化個人創作的意義。
  • Item
    文化匯流的臺灣藝術-黃子瑞繪畫創作論述
    (2016) 黃子瑞; Huang, Tzu-Jui
      本創作研究乃以筆者對當下所感受的社會問題為主軸,藉由創作者的眼睛觀看台灣社會,用個人的創作手法與觀者進行對話。   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甚鉅,在文化上雖是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延續,但因經歷日本統治時期文化的洗禮,光復後的台灣又受到美國大量的援助,因此在文化及思想上都潛移默化地追隨西方潮流,因此台灣應屬於一個後殖民(Postcolonial)的環境。以整體觀看台灣在全球中的定位處於尷尬曖昧不明之中,遊走在政治主權的邊緣,受到各國文化的影響,而這種多元混雜交融的文化漸漸成為台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筆者在如此豐富及混雜文化環境下成長,試圖尋找歸納出屬於台灣文化的特點,並以此特點進行創作及研究。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研究目的及創作動機。   第二章 以相關後殖民理論、台灣文化史、台灣歷史等為根據,探討筆者的藝術創作學理的基礎。   第三章 討論筆者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前段部分先論述繪畫之中物件的意涵,及筆者常用的象徵符號,後段部分則以創作者的角度綜合說明筆者所使用的媒材及表現手法。   第四章 依據個人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歸納並加以討論每件作品所表達的意涵,並仔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背景、繪畫媒材及結構形式。   第五章 總結筆者於研究所時期的繪畫探討心得,透過撰寫此論文更加釐清個人的思想及脈絡,未來並朝著更深化的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