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慢性‧異變-黃育婷系列創作論述
    (2023) 黃育婷; Huang, Yu-Ting
    本研究自2020年,筆者入研究所開始,從自身出發,在疫情時代裡觀察情緒與其對人的影響及心境轉變等。藉由文獻分析與梳理,探討文字與自動性技法應用於藝術表現的形式等。探尋西方古典繪畫中,疫病與藝術表現之關係。透過創作實踐,表現對主題之覺察與聯想抒發。  筆者一直都很關注跟情緒有關的焦慮方面的精神狀態,在關注自己之餘,也想感受時代的洪流、與他人之間的串連關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已經造成一個疫情時代,人們異地共時,無不直接、間接受影響。每過一段不特定的時間,即完成一小波情緒的循環。筆者想關注在情緒的某種意境、情境,表達看法與紀錄疫情時代造成的變動與波瀾。不穩定感、不確定感,是時代的共感特色,這是一種慢性、長期的浸染,身在其中時不一定容易覺察。不安的情緒在某些情況下攀上,影響著人,而人覺察著它,交互作用著。這種處境,好像情緒是種有機體、人是和情緒在曖昧一般。   透過以平面性繪畫為主體與壓克力顏料、鏡面等媒材結合,表述此創作。藉由文獻分析與探究,支持創作內容的脈絡性與思考性。從起始的感知情緒,到決定以此為主題的創作、一連串訪談與規劃,紀錄與研究,繪畫創作以及使用複合媒材的心路歷程。
  • Item
    變異 — 彩墨創作研究
    (2012) 許素娥; HSU,SU-E
    本研究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出發,探討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原本應是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逐漸被工業社會、資本主義所入侵;如今的環境遭受污染、生活壓力大得讓人無法喘息,於是有抽離、急欲逃避的想法。大眾文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傳播媒體把流行的圖像轉換成神話,透過置入性行銷左右人的思想,跟著流行走,不知不覺中喪失心靈的追求,放棄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概念。筆者試圖對此環境空間,經由變異的思考模式,結合繪畫圖像,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從潛意識中透過情感的傳達,把自己的幻象表現在畫面上。 筆者的構想來自於《山海經》,它是一部中國古代神話的書籍,展現出原始先民當時的民族精神和心目中的神話圖像世界。加入榮格「集體無意識」中所提及人類的共同心理結構「原型」之看法。再結合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所談的潛意識,人類內心行為與思想受到現實壓力,以夢的方式表現出來,使人類在夢中充滿幻想與想像力。 神話的出現,是為了傳達一種敬天的精神,相信萬物有情、有靈。由董仲舒所闡述的「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和平共處,遵循同一規律。但人們受資本主義文化影響重視工業發展的結果,過度的開採天然資源用以發明尖端科技,使自然界生態遭到破壞失去平衡。如今大自然反撲,氣候異常天災不斷,使生物進化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威脅,物種為適應新環境,而產生變異。在社會的體制下,如馬爾庫塞所提的「單向度的人」,迫使人們如機械般過著單一化的生活。 筆者以蜥蜴作為創作的符號,藉此符號與環境之間的各種現象加以探討,透過不同空間的呈現,以表達人類應該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中,尋找出屬於自我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