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茶油的社會生命之探討—以臺灣北部地區為例
    (地理學系, 2021-12-??) 謝偉民; 譚鴻仁; Wei-Ming Hsieh, Hung-Jen Tan
    臺灣茶油的意涵,常常隨著政治經濟氛圍而轉變。本文透過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之物的 生命史觀點,探討茶油的社會生命轉型,以突顯茶油的「物的社會生命」。在後現代消費文化與全球經濟的帶動下,各個時期茶油產品的使用價值不停演化,展現出歷史發展的原始軌跡。不同消費符號的現象,可由消費者意識與市場偏好來解釋,同時也影響著農產品產銷治理。本文透過茶油的物性轉變、本真性、符號價值、品質治理,以及對抗全球化等過程,發現臺灣茶油的社會生命史可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各自在政治經濟作用力影響,傳統茶油產銷模式與產品角色,以及符號意義與物性變化。這些作用提高不同產銷網絡的產品品質,提升其產品價值,促進將來產業發展提供指引方向。
  • Item
    民眾參與與永續發展
    (地理學系, 2003-05-??) 譚鴻仁
    民眾參與是環境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在現行的法規上有其一定的法定地位。它代表了人民政權的行使,人民對自身福祉的關心與影響的實踐。不過,在台灣的經驗中,民眾的參與往往只作為訊息的提供以及合理化政策的工具。永續發展目的在重新評價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來滿足現在人類與未來世代的需求。在21世紀議程中指出永續發展必須考慮弱勢者的利益,發展出以地方為中心的地方21世紀議程以達成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然而,自由民主的理念與永續發展有對立衝突的傾向。為解決此一衝突,本文以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所發展出的溝通規劃理論為藍本,探討此衝突是否有解決的可能。
  • Item
    鄰避與風險社會
    (地理學系, 2005-05-??) 譚鴻仁; 王俊隆
    在現代化與都市化的過程中,許多集體消費之必要公共設施與非集體消費之生產設施,均面臨了因設施之外部性擴散,而引起設施週邊民眾反對與抗爭之現象,此一 現象一般以鄰避稱之。過去探討鄰避的相關文獻大都是以問題解決的觀點看待鄰避現象:鄰避被定調成不要在我家後院的自私說法。對少數的受害者以補償、回饋等 手段來降低不滿的情緒。然而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同意以及強化鄰避現象是社會必要之惡。鄰避現象的領域問題、專家政治與問題解決模式是現代化之下的觀點。在另 一種現代化風險社會的觀點之下,鄰避現象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風險社會強調風險無所不在,風險的分佈並不會限定於某種空間或階級的領域之內;其次, 風險社會批判專家政治在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科學與資本主義已結合成巨大的結構,主導社會的發展。這樣的結合,壟斷了決策,也排除一般人的參與, 因此鄰避現象事實上是建構在現代化概念的社會現象。本文以新店安坑掩埋場的設置為例,探討風險社會對鄰避現象的另一種詮釋。本文指出選址於新店不是在最小 抵抗策略下的考量,反省性的現代化有跡可循。地方的抗爭可以驗證貝克的看法,以次政治的動員打破非政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