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4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民眾參與與永續發展(地理學系, 2003-05-??) 譚鴻仁民眾參與是環境規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程序,在現行的法規上有其一定的法定地位。它代表了人民政權的行使,人民對自身福祉的關心與影響的實踐。不過,在台灣的經驗中,民眾的參與往往只作為訊息的提供以及合理化政策的工具。永續發展目的在重新評價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來滿足現在人類與未來世代的需求。在21世紀議程中指出永續發展必須考慮弱勢者的利益,發展出以地方為中心的地方21世紀議程以達成永續發展的長遠目標。然而,自由民主的理念與永續發展有對立衝突的傾向。為解決此一衝突,本文以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所發展出的溝通規劃理論為藍本,探討此衝突是否有解決的可能。Item 羅東林區民眾對林業經營的認知與態度(地理學系, 2005-11-??) 鍾龍治; 廖學誠; 陳宛君; 劉瓊蓮; 陳美惠民眾參與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已蔚為國際潮流,臺灣林務局亦於2002年開始推動社區林業計畫,鼓勵民眾參與林業經營,期能兼顧生態保育與社區發展。本研究目 的在於瞭解民眾對林業經營的認知與態度,透過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比較已申請與未申請社區林業計畫的社區居民對林業經營看法之差異,並分析漢人與原住民對 林業經營認知及態度上之不同。結果顯示,社區幹部普遍認為林業經營應優先照顧當地社區福祉,增加經濟收益及提供就業機會最為重要,甚至可以把國有林交給社 區管理。社區居民非常認同森林的環境效益,且認為保護森林是件相當急迫的事情,如能讓社區參與將更為恰當。整體而言,有無參與社區林業計畫對社區居民的森 林效益認知及環境態度上並無顯著影響,但若以漢人及原住民區分,則社區居民在部份的林業經營環境態度上是有顯著不同,這些差異主要呈現在參與的意願、對傳 統知識的認同、森林社區範圍的確認及自然資源的擁有等面向上。最後,經由因素分析可將環境態度問項歸納為四大因素,分別為道德情感、民眾參與、利它觀念及 承擔意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