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Item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愚文《太公家教》是晚唐以降,民間通行的啟蒙教材之一,歷經五代宋甚至明代仍受歡迎。該書可能是晚唐村落老校書所作,文體屬韻文,多採四字一句,兩句一韻,以利兒童記誦,全文約二千六百字。在明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千家詩》通行前,該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近人卻未如此。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根敦煌遺書中所存三十四種抄本進行校勘,確定其內容以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之基礎。又本研究發現,一般仕宦之家或書香門第的男童或一般女童,可能不會讀此書,而主要讀者,則 農家男童;又該書是將「男尊女卑」觀念,傳遞給他們的重要來源。Item 瑟爾「從實然到應然的推論」及其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楊洲松實然─應然的推論是倫理學上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本文討論當代語言哲學家瑟爾的解決方式,冀求能釐清問題,並探討其在教育上的啟示與意義。從瑟爾的論證可以得知,其主要觀點即要打破實然應然二分的鴻溝。他認為,從規制事實與人們對語言使用的方式做推論,事實與價值之間未必不具邏輯之不可過渡性。其推論的基礎是語言的做事特性,及建構規則與規制事實。從瑟爾的理論出發,則可以獲致其在教育的啟示與意義。首先,瑟爾的建構規則與規制事實透過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來加以重建,可引申出具理性基礎的規範,且符合經驗事實與邏輯推理,又可交付公眾進行理性的辯論,並具備規約的力量。而學生在經由理性的程序性原則之後,就可得到具規約性與普效性原則的規範,自也能由心出發,遵守規範,奉行箴規。再者,從瑟爾理論的推衍可知,道德規範上的命題並不像自然科學般可以精確的劃分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在人倫社會中,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本就無法截然劃分。在打破了實然與應然的鴻溝後,可使規範指導與道德教學更具理性認知與理性判斷的基礎,而不再僅是訴諸情感或態度的表達。Item 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珮儀本研究旨在研究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敘述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分析其在當前的時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後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繼而闡述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延續與斷裂。其次,簡介五位重要的後現代思想的代表人物:Lyotard、Derrida、Rorty、Baudrillard、Foucault等人的思想,從中尋繹後現代思潮的特色。第三,從形上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探討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最後結論指出;後現代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可說是破多於立,而後現代理論的希望,在於和當代各種理論與思潮,產生更深更頻仍的交流與對話,這也是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後現代理論時必須注意的事項。Item 日本宗教教育現況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黃智慧由於學校制度較為相近,而我國在社會文化的宗教組成方面,也和日本的多元化情況類似,筆者認為日本所施行的宗教教育制度與政策,應該是我國規劃宗教教育政策時非常重要的參考對象之一。1993年以來,筆者有幸參加教育部委託之「宗教教育之國際化比較與政策研究」計畫,本文即是該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為期二年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從以下四方面著手進行對日本宗教教育現況進行理解。首先筆者回溯過去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根基的宗教教育之背景,然後,透過對戰後新制度的法源與觀念的認識,以及對學校制度、課程與教材的分析,最後輔以日本實地訪問八所高級中學所得的實例,來進一步思考現代日本宗教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及其優缺得失與展望。當今日本所施行的宗教教育的制度,是由二次大戰結束後所重新制訂的一套制度。該制度和戰爭結束前呈現出大為迴異的面貌,甚至於可以說戰後日本教育是從對戰前教育的否定與揚棄為起點而再出發。因此,戰後成立的民主制憲歷屆政府,在處理有關宗教的文教政策時都小心翼翼,唯恐重蹈覆轍,引發眾怒。日本現行的宗教教育政策,可用「公私分明」四個字來說明。亦即,公立學校明訂不可進行特定宗教的教育,而私立學校則可以自由進行。這個政策是在戰後五年內即告確定,並且在各種層次的法源上完成修訂與立法的手續,保障該制度的確實執行。一旦制訂之後,由於制度的合理性與人民守法精神互相配合,使得至今尚未出現對於該法的違例案例。日本現行宗教教育政策戰後五十年來施行之後,如前所述,解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諸如:政教分離;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問題。但也留下一部份的問題,即倫理德道德教育及宗教情操教育的問題,目前學界與教育界正努力尋求其解決方案。Item 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珮儀本研究旨在研究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敘述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和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分析其在當前的時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後現代思潮興起的背景,繼而闡述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延續與斷裂。其次,簡介五位重要的後現代思想的代表人物:Lyotard、Derrida、Rorty、Baudrillard、Foucault等人的思想,從中尋繹後現代思潮的特色。第三,從形上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探討後現代思潮對教育研究的影響。最後結論指出;後現代對教育研究的影響可說是破多於立,而後現代理論的希望,在於和當代各種理論與思潮,產生更深更頻仍的交流與對話,這也是教育研究者在運用後現代理論時必須注意的事項。Item School of Education-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Yang, Shen-kengAll the man─created institutions based on rational idea are not, as Immanuel Kant(KantsWerke, Vol. VII, p. 21)assumes, merely a casual collection and arbitrary arrangement of accidental cases. Rather, they ar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some rational plans. Therefore, the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y in view of its class and faculty is by no means by chance. The divis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though caused by peculiar felt needs, subjects to, in Kantian terminology, the regulation of some a priori principles. Is there any rational principle regulating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s a faculty of university?What needs peculiar to the USA, the UK and Germany are the main impetus ca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or college, department)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the respective country?What measures are taken by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recent educational reforms?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historic─systematic method is used to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SA, the UK and Germany.Item 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張明輝目前學校組織受到民主化潮流的影響,已產生了實際的變革,學校組織從單純的學校行政部門及教學部門的架構,轉化成為學校行政部門、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會)等邊三角形的架構,此外,在學校行政歷程方面,也顯現出民主化、彈性化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文就學校組織中,學校行政部門、教師會及家長會的具體因應措施加以分析,並提出學校組織如何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特性、強化學校公共關係及落實學校本位的經營理念,以配合學校組織的變革,進而提升學校效能。Item 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張明輝目前學校組織受到民主化潮流的影響,已產生了實際的變革,學校組織從單純的學校行政部門及教學部門的架構,轉化成為學校行政部門、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會)等邊三角形的架構,此外,在學校行政歷程方面,也顯現出民主化、彈性化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文就學校組織中,學校行政部門、教師會及家長會的具體因應措施加以分析,並提出學校組織如何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特性、強化學校公共關係及落實學校本位的經營理念,以配合學校組織的變革,進而提升學校效能。Item School of Education-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Yang, Shen-kengAll the man─created institutions based on rational idea are not, as Immanuel Kant(KantsWerke, Vol. VII, p. 21)assumes, merely a casual collection and arbitrary arrangement of accidental cases. Rather, they ar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some rational plans. Therefore, the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y in view of its class and faculty is by no means by chance. The divis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though caused by peculiar felt needs, subjects to, in Kantian terminology, the regulation of some a priori principles. Is there any rational principle regulating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s a faculty of university?What needs peculiar to the USA, the UK and Germany are the main impetus ca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or college, department)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the respective country?What measures are taken by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recent educational reforms?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 historic─systematic method is used to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USA, the UK and Germany.Item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周愚文《太公家教》是晚唐以降,民間通行的啟蒙教材之一,歷經五代宋甚至明代仍受歡迎。該書可能是晚唐村落老校書所作,文體屬韻文,多採四字一句,兩句一韻,以利兒童記誦,全文約二千六百字。在明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及《千家詩》通行前,該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近人卻未如此。有鑑於此,本研究擬根敦煌遺書中所存三十四種抄本進行校勘,確定其內容以為後人進一步研究之基礎。又本研究發現,一般仕宦之家或書香門第的男童或一般女童,可能不會讀此書,而主要讀者,則 農家男童;又該書是將「男尊女卑」觀念,傳遞給他們的重要來源。Item 我國資優教育師資的問題及改進芻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王文科資優教育成效的良窳,繫於合格師資的供需是否平衡,以及品質是否提昇。為探討當前資優教育師資的數量與素質的概況,本文分從合格資優教育教師的合格率、教師資格取得的法規要求資優教育學程的規定、以及合格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安排三個向度,本諸數據的分析與學理的陳述二者兼顧考量,探索當前存在的學資優教育師資有關的問題,並進而提出因應策略的建議。Item 日本宗教教育現況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黃智慧由於學校制度較為相近,而我國在社會文化的宗教組成方面,也和日本的多元化情況類似,筆者認為日本所施行的宗教教育制度與政策,應該是我國規劃宗教教育政策時非常重要的參考對象之一。1993年以來,筆者有幸參加教育部委託之「宗教教育之國際化比較與政策研究」計畫,本文即是該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為期二年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從以下四方面著手進行對日本宗教教育現況進行理解。首先筆者回溯過去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根基的宗教教育之背景,然後,透過對戰後新制度的法源與觀念的認識,以及對學校制度、課程與教材的分析,最後輔以日本實地訪問八所高級中學所得的實例,來進一步思考現代日本宗教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及其優缺得失與展望。當今日本所施行的宗教教育的制度,是由二次大戰結束後所重新制訂的一套制度。該制度和戰爭結束前呈現出大為迴異的面貌,甚至於可以說戰後日本教育是從對戰前教育的否定與揚棄為起點而再出發。因此,戰後成立的民主制憲歷屆政府,在處理有關宗教的文教政策時都小心翼翼,唯恐重蹈覆轍,引發眾怒。日本現行的宗教教育政策,可用「公私分明」四個字來說明。亦即,公立學校明訂不可進行特定宗教的教育,而私立學校則可以自由進行。這個政策是在戰後五年內即告確定,並且在各種層次的法源上完成修訂與立法的手續,保障該制度的確實執行。一旦制訂之後,由於制度的合理性與人民守法精神互相配合,使得至今尚未出現對於該法的違例案例。日本現行宗教教育政策戰後五十年來施行之後,如前所述,解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諸如:政教分離;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問題。但也留下一部份的問題,即倫理德道德教育及宗教情操教育的問題,目前學界與教育界正努力尋求其解決方案。Item 我國資優教育師資的問題及改進芻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王文科資優教育成效的良窳,繫於合格師資的供需是否平衡,以及品質是否提昇。為探討當前資優教育師資的數量與素質的概況,本文分從合格資優教育教師的合格率、教師資格取得的法規要求資優教育學程的規定、以及合格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安排三個向度,本諸數據的分析與學理的陳述二者兼顧考量,探索當前存在的學資優教育師資有關的問題,並進而提出因應策略的建議。Item 瑟爾「從實然到應然的推論」及其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06-??) 楊洲松實然─應然的推論是倫理學上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本文討論當代語言哲學家瑟爾的解決方式,冀求能釐清問題,並探討其在教育上的啟示與意義。從瑟爾的論證可以得知,其主要觀點即要打破實然應然二分的鴻溝。他認為,從規制事實與人們對語言使用的方式做推論,事實與價值之間未必不具邏輯之不可過渡性。其推論的基礎是語言的做事特性,及建構規則與規制事實。從瑟爾的理論出發,則可以獲致其在教育的啟示與意義。首先,瑟爾的建構規則與規制事實透過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來加以重建,可引申出具理性基礎的規範,且符合經驗事實與邏輯推理,又可交付公眾進行理性的辯論,並具備規約的力量。而學生在經由理性的程序性原則之後,就可得到具規約性與普效性原則的規範,自也能由心出發,遵守規範,奉行箴規。再者,從瑟爾理論的推衍可知,道德規範上的命題並不像自然科學般可以精確的劃分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在人倫社會中,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本就無法截然劃分。在打破了實然與應然的鴻溝後,可使規範指導與道德教學更具理性認知與理性判斷的基礎,而不再僅是訴諸情感或態度的表達。Item 心靈饗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林秀珍進步的觀念是教育創新與發展的基礎。 思想家的真知卓見對於教育觀念的啟迪裨益良多。本文以西方重要思想家洛克、盧梭、康德、彌爾、杜威、羅素與懷德海等學者的論著為藍本,擇其書中幾點教育蘊意提出討論,內容架構分為七大部分,包括:一、洛克《教育漫話》:談體罰、理性教育。二、盧格《愛彌兒》:談好奇心、「從做中學」。三、康德《論教育》:談獎懲。四、彌爾《論自由》:談「個體性」、思想自由、教育。五、杜威《民主與教育》:論學校教育之弊、「教育即生長」。六、羅素《教育與幸福人生》:論理想的品格、性教育。七、懷德海《教育的目的》:談想像力、教育的節奏。本文所述僅是洛克等七位學者思想睿智中的點滴,期望點點滴滴的努力,讓教育在經驗重組與校正的歷史進程中,孕育永續成長的生機。Item 「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謝中能; 蔣嘉媛; 陳舜芬尖端科技的日新月異已使得全世界成為一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有著更多的機會到世界各地遊歷。在教育愈趨國際化的潮流之下,各國嚴格的國家考試制度似乎已不能符合青年學子的需要,而一種國際間認可的、與高中課程相結合的大學入學制度,卻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高中與大學的重視,這就是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IB)。IB從創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最初的構想是由一群任教於日內瓦國際學校的教師針對該校學生面臨的升學問題所提出的,但其後擴大成為多國學者專家參與的高中課程與考試制度的研究,目前已有一健全的行政組織,也發展出一套設計精良的課程與考試制度。IB的目的在於打破各國自定課程與考試制度的藩離,並為十六至十八歲的高中學生提供一套均衡的課程,其最大的特為強調內容均衡的課程設計、引導正確教學的評量設計,以及突破國界的課程與文憑。目前全世界已有六百多所中學採用IB課程,也有八百所大學認可IB文憑或學科證書作核准入學的依據。而除了高中課程之外,IB的中小學課程也已陸續地發展出。在台灣雖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認可IB文憑,本土的中學採用IB課程者,但IB的理念與作法對於我國的高中課程與大學入學的改革卻具有相當大的啟示,包括加強高中通識教、落實課程發展的多元參與、改進大學入學制度以引導高中教學正常化,本文最後並建議國內大學考慮認可IB文憑,以促成學生來源多元化與國際化。Item 教育改革的詮釋學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張淑媚本文以教育改革為一詮釋過程作為立論基礎,並從『是否廣設高中大學』此一爭議性的教改主張切入,從詮釋學的演變進行察考。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及加達美(Hans-Georg Gadamer)以來近代詮釋學經歷了重大轉變,將詮釋概念視為人類的存在性徵,人的存在並非一靜態的抽象概念,人是基於對存有的理解,開展自我,進行詮釋,所以每一個開展的存在活動都是詮,因而教育改革也是一種詮釋。然而,對教改主張所開展出的不同詮釋,甚至截然不同的詮釋,應如何面對?在詮釋學發展中,也正透顯出加達美詮釋學的不足。對此,筆者繼續提出呂格爾(Paul Ricoeur, 1913-)的觀點進行思考。呂氏提出『採距性』(distanciation)的觀念彌補加達美過於重視隸屬性「belongingness」之不足,並以之對廣設高中大學的議題進行分析。Item 批判性思考即為通識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溫明麗本文主要論述批判性思考是通識教育所欲培養的能力與氣質之一。由於本文並非探討批判性思考的內涵,而且批判性思考的本質與內涵自一九七0年代以降發展至今日,已粗具共識。故本文並未對批判性思考的本質與內涵或定義的歷史發展作進一步的闡述─指批判性思考乃具有自主性之理性思維與智慧,而以追求美好生活為鵠的。筆者首先分析教育改革的核心乃通識教育;且無論通教教育的內涵為何,其根本精神均為獨立自主性之個體自我實現其美好生活。繼之,筆者論述指判性思考所彰顯的特色與人文精神相通;最後,自闡述批判性思考教學所展現的特色,以及教學所需的條件與所欲達成的目的,證成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法正是培養通識教育之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質言之,即使通識教育的內容可能因時、空與人、事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其根本精神仍是人文性;人文性的內容雖然雜多,但是批判性思考乃為其核心。故本文乃論證批判性思考是一種通識教育,且批判性思考的教學雖不是通識教育的唯一方法,但卻可以說是培養通識教育的良方。Item 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許殷宏爾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是美國當代社會學的大師。他一方1以微觀分析的角度來探討面對面行為的本質與內涵,另一方面也關心鉅觀社會秩序的建立與維持,對後世互動理論的發展與影響甚鉅。本文主要論述高夫曼運用戲劇分析模式來解讀平日習以為常的互動秩序,特別重視舞臺表演的技巧與互動儀式的進行。他認為世間男女都是舞臺上的演員,在觀眾面前必須竭盡所能,將最完美的演出行為加以呈現。由於舞臺表演難免遭受觀眾侵擾,使演產生困窘的現象,因此印象管理技巧的運用便顯得特別重要,包括第一印象、理想化、神秘化、識相、無意姿態等,這些都是舞臺表演的重要手段。至於互動儀式的運用,高夫曼認為人生宛如一場婚禮,社會秩序如同一組調節性規範,而人際間的面對面互動亦必須按照遊戲規則來進行。他曾經列舉許多互動規則,包括實質性規則、不對稱規則、禮貌性疏忽等,而面子功夫則是互動儀式運用的最明顯事例。此外,高夫曼重視日常接觸的互動過程,特別是當個體與他人產生正面交會的細微舉止及角色規範的維持。最後,本文將藉由高夫曼面對面互動的徵觀分析,進一步討論互動秩序對學校教育活動的啟發與意義。Item 教育改革的詮釋學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7-11-??) 張淑媚本文以教育改革為一詮釋過程作為立論基礎,並從『是否廣設高中大學』此一爭議性的教改主張切入,從詮釋學的演變進行察考。從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及加達美(Hans-Georg Gadamer)以來近代詮釋學經歷了重大轉變,將詮釋概念視為人類的存在性徵,人的存在並非一靜態的抽象概念,人是基於對存有的理解,開展自我,進行詮釋,所以每一個開展的存在活動都是詮,因而教育改革也是一種詮釋。然而,對教改主張所開展出的不同詮釋,甚至截然不同的詮釋,應如何面對?在詮釋學發展中,也正透顯出加達美詮釋學的不足。對此,筆者繼續提出呂格爾(Paul Ricoeur, 1913-)的觀點進行思考。呂氏提出『採距性』(distanciation)的觀念彌補加達美過於重視隸屬性「belongingness」之不足,並以之對廣設高中大學的議題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