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余曉雯; 鍾宜興; Hsiao-Wen Yu, Yi-Hsing Chung
    當前,高等教育機構被視為是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發展與創新體系中極重要的一環,並且大學也被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在公、私的夥伴關係中。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德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聯邦政府近幾年所推出的各種政策涵蓋面向極廣;此外,德國在過去12年間,企業投入在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計畫之費用整整增加兩倍;而德國也因為產學合作之推動成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中的創新政策發展上名列前茅。因此,本研究乃以德國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所推動的各種產學合作政策為重點,透過文獻、文件分析,除了耙梳產學合作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也針對德國目前的產學合作現況、聯邦政府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政策與各種資助措施加以說明。最後,本研究立基在產學合作的歷史發展、國家與地區創新系統之思考上探討其政策,並據此提出結論。
  • Item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余曉雯; 鍾宜興; Hsiao-Wen Yu, Yi-Hsing Chung
    當前,高等教育機構被視為是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發展與創新體系中極重要的一環,並且大學也被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在公、私的夥伴關係中。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德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聯邦政府近幾年所推出的各種政策涵蓋面向極廣;此外,德國在過去12年間,企業投入在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計畫之費用整整增加兩倍;而德國也因為產學合作之推動成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中的創新政策發展上名列前茅。因此,本研究乃以德國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所推動的各種產學合作政策為重點,透過文獻、文件分析,除了耙梳產學合作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也針對德國目前的產學合作現況、聯邦政府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政策與各種資助措施加以說明。最後,本研究立基在產學合作的歷史發展、國家與地區創新系統之思考上探討其政策,並據此提出結論。
  • Item
    德國教育系統中階級不平等現象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9-??) 余曉雯
    200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發布了第一屆「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之結果。這個針對32個國家中15歲的青少年所進行的有關閱讀、數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成就測驗,為德國社會投下了一顆爆破力驚人的炸彈。令德國社會大眾震驚的,不只是因為其青少年在三個領域中的排名都遠遠低於OECD成員國的平均,更令其難堪的是,德國學生的成績與其社經背景間的正相關,高居32國之首。也就是說,在德國,來自愈高社會階層的孩子,在測驗中所獲得的分數也就愈高。面對PISA的結果,德國社會除了在政策面向上有各種教育舉措的研商與討論之外,教育界對於教育與社會平等間之關係的討論,也因為PISA而重燃火苗。翻開德國教育史,這個議題其實不算新,1960年代,「鄉村天主教工人少女」標舉出教育中弱勢者的圖像即可看出一二。自PISA測驗公布後,新的教育弱勢族群之代稱改為「來自問題社區的土耳其工人移民子弟」。時序輪轉半世紀,弱勢族群之區域有異,種族、性別也不同,但不變的是其階級印記:工人。因此,本研究之主題將聚焦於德國教育系統中的階級不平等現象。為能較全面地了解此議題,本研究一方面透過實際數據之呈現,指出教育系統中的階級不平等狀況;另外,亦將從歷史文件分析中,探討有關當局所採行之相關改革措施;最後,則試圖將德國教育系統特徵與相關社會學之解釋加以結合,除了提出可能的解釋模式外,並期望藉此能深化對此議題之思考。
  • Item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余曉雯; 鍾宜興; Hsiao-Wen Yu, Yi-Hsing Chung
    當前,高等教育機構被視為是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發展與創新體系中極重要的一環,並且大學也被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在公、私的夥伴關係中。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德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聯邦政府近幾年所推出的各種政策涵蓋面向極廣;此外,德國在過去12年間,企業投入在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計畫之費用整整增加兩倍;而德國也因為產學合作之推動成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中的創新政策發展上名列前茅。因此,本研究乃以德國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所推動的各種產學合作政策為重點,透過文獻、文件分析,除了耙梳產學合作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也針對德國目前的產學合作現況、聯邦政府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政策與各種資助措施加以說明。最後,本研究立基在產學合作的歷史發展、國家與地區創新系統之思考上探討其政策,並據此提出結論。
  • Item
    德國教育系統中階級不平等現象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9-??) 余曉雯
    2001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發布了第一屆「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之結果。這個針對32個國家中15歲的青少年所進行的有關閱讀、數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成就測驗,為德國社會投下了一顆爆破力驚人的炸彈。令德國社會大眾震驚的,不只是因為其青少年在三個領域中的排名都遠遠低於OECD成員國的平均,更令其難堪的是,德國學生的成績與其社經背景間的正相關,高居32國之首。也就是說,在德國,來自愈高社會階層的孩子,在測驗中所獲得的分數也就愈高。面對PISA的結果,德國社會除了在政策面向上有各種教育舉措的研商與討論之外,教育界對於教育與社會平等間之關係的討論,也因為PISA而重燃火苗。翻開德國教育史,這個議題其實不算新,1960年代,「鄉村天主教工人少女」標舉出教育中弱勢者的圖像即可看出一二。自PISA測驗公布後,新的教育弱勢族群之代稱改為「來自問題社區的土耳其工人移民子弟」。時序輪轉半世紀,弱勢族群之區域有異,種族、性別也不同,但不變的是其階級印記:工人。因此,本研究之主題將聚焦於德國教育系統中的階級不平等現象。為能較全面地了解此議題,本研究一方面透過實際數據之呈現,指出教育系統中的階級不平等狀況;另外,亦將從歷史文件分析中,探討有關當局所採行之相關改革措施;最後,則試圖將德國教育系統特徵與相關社會學之解釋加以結合,除了提出可能的解釋模式外,並期望藉此能深化對此議題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