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出版社角度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之現況(2024) 林昕怡; Lin, Hsin-Yi兒童圖畫書的生產受產銷體系中各個單位所影響,因此,了解兒童圖畫書的生態體系,在研究兒童圖畫書時事關重要。本研究將兒童圖畫書出版置於Griswold(2008)所提出之文化菱形的框架下,討論出版相關組織如何在與創作者、接收者、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塑「兒童圖畫書」此一文化物件的樣貌,並從出版相關組織的角度觀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的現況。本研究為科技部計畫案2004年後臺灣民間自製與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的比較與其意義(計畫編號 NSC-90-2513-H-152-009-F14)之子研究,利用該研究第一階段的出版社資料進行出版量的篩選、出版社規模與性質的分層抽樣,兩階段挑選13間出版相關組織(12間出版社、1間版權代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針對穩定出版本土自製圖畫書之9間出版社進行出版社與插畫家合作之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運作,提出1. 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模型;2. 組織規模與分工對兒童圖畫書出版的影響;3. 出版決策判斷標準,共有 (1)兒童教育、(2)專門領域、(3)市場導向、(4)創作取向四種;第二部分從文化菱形的各個端點討論其參與狀況,包含1. 出版相關組織;2. 消費者;3. 創作者;4. 作品;5. 社會環境。第三部分從議題討論臺灣兒童圖畫書產業的現況與展望,提及1. 臺灣的圖像閱讀環境;2. 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兩極發展;3. 少子化帶來的兒童經濟效應;4. 趨向分眾化的市場狀態;並且提出5. 打破發展限制的可能性:(1)政府透過政策面改善出版環境、(2)重視閱讀能力與視覺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3)出版社堅持文化理想、(4)開拓國際市場。Item 從經濟層面探討2004年到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2022) 張長蓉; Chang, Chang-Jung臺灣邁入少子化的時代,生育率的逐年遞減,對整體社會、產業都產生了影響。孩童逐漸成為家庭中的核心角色,少子化反而帶來了一股新商機,兒童圖畫書也更加受到大眾重視。不同於以往,現今兒童圖畫書產業正處在有利於其發展的大環境之下,因此,其風格面貌會在質與量上做出何種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欲分析2004-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台北市立圖書館,總共蒐集1114筆插畫樣本,歸納出14大項36小項風格。研究方法採用圖像分析法,風格分類階段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架構進行分類歸納整理。經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下列結論:一、新民間風格特質:(1)樣本高度集中於少數主流風格。(2)以兒童本位為主要考量。(3)整體風格之畫面級次不再與年代具關連性。(4)插畫角色造型扭曲與世俗化表現。(5)數位媒材發展造成插畫家風格樣貌改變。二、插畫風格發展與經濟背景關係密切。三、兒童圖畫書國際市場加速擴展。四、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衝擊:(1)模仿國外創作風格與故事題材。(2)擠壓到本土創作市場。五、當代兒童圖畫書行銷機會:(1)少子化趨勢。(2)大開本圖畫書行銷優勢。(3)把握電子書市場。(4)建立品牌以自我提升。六、兒童圖畫書發展環境促使插畫風格多元化:(1)網路媒體增加作品曝光度。(2)插畫家出身背景多元化。七、圖畫書行銷手法改變與解套現象。八、兒童圖畫書風格教育的重要性:(1)兒童化風格推動閱讀優勢。(2)風格集中影響兒童審美教育。本研究依據結果中的現象與趨勢,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的建議為:1. 藉由經濟預測推敲未來兒童圖畫書插畫之主流風格與趨勢。2. 以訪談資料佐證探詢兒童圖畫書出版社的經營理念與策略。3. 加入故事題材與風格關係研究。4. 加入電子書與數位出版市場上研究。5. 加入非文學性質之兒童圖畫書研究。6. 針對圖畫書之其他設計元素進行研究。Item 臺灣2016至2019年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2022) 洪于茜; Hung, Yu-Chien圖畫書在兒童閱讀與審美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臺灣長期進口外國兒童圖畫書,來自不同國家的插畫風格對國內創作者與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既有國內圖畫書插畫風格研究的結果觀察,它們反映了不同時空背景下圖畫書普遍的風格特徵。然而尚未有研究針對特定時空下的進口兒童圖畫書風格進行深入分析。因此本研究針對臺灣於2016年至2019年出版之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進行比較與分析,探討與分析該時期的圖畫書插畫家風格特色。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與民生圖書館之圖畫書為樣本來源,先以圖畫書繪者國籍分類與統計,再根據當年度各國所佔百分比進行系統分層抽樣,得到682筆插畫樣本。研究方法承襲伊彬(2015)的整體直觀法與14種風格大項進行分類,項目名稱如下:「類西畫表現」、「類國畫表現」、「設計概念式繪畫」、「抒情寫實」、「溫馨甜美」、「童話卡通特質」、「漫畫氣質」、「怪趣」、「童趣」、「裝飾圖案化特質」、與「類版畫剪紙等民俗特質」、「立體書」、「拼貼」、「並置」。研究結果將既有研究中的14大項風格增為15大項。結論包括:(1)整體圖畫書風格偏向年輕、兒童化,以「童話卡通」、「漫畫」、「裝飾圖案化特質」風格為三大主軸。(2)出現結合人物模型與小型劇場進行拍攝的「劇場攝影風格」。(3)亞洲國家插畫風格朝向兒童主義風格發展。(4)歐美國家風格雖然多集中於「童卡」卻保留有插畫家個人特色。(5)韓國風格在亞洲國家中變化劇烈,並且偏向西方國家氣質。本研究同時觀察到:(1)熱門動畫電影改編圖畫書、次文化風格影響兒童審美。(2)插畫家受流行風格影響而出現「扁平化」圖畫書風格。(3)兒童對圖畫書互動需求增加形成紙本立體書的多樣化。(5)出版社進口跨年齡圖畫書,臺灣邁向全年齡圖像閱讀。(6)視障讀者的圖像閱讀議題需被重視,圖書館並未有完整雙視圖畫書資源,而以點字圖畫書居多。期望以上結果能提供國內藝術教育學者、出版社、創作者與研究人員作為插畫風格研究之參考依據。Item 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出版調查(2014) 洪葦聿; Wei-Yu Hung本研究主要蒐集從1973年至2012年共40年的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探討與分析其出版趨勢及偏好,以及相關圖書館館藏管理的現況。由於目前未有文獻整理或量化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的整體出版情形,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經由文史分析法與兩階段的系統化網路搜尋,建立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之資料庫,並以使用者集研究者的角度,分析與推論其管理、運用及限制。以下為本研究的整體研究觀察發現與結論:1. 中央與縣市單位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偏好於教育相關、單位或政策性質宣導之內容,近年以在地化議題為導向。2. 2002年後,縣市單位出版的兒童圖畫書有迅速上升之趨勢,中央單位則不如第一波出版潮來得多產。3. 館藏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的圖書館借閱率因公開性及使用族群的不同,而有較大之落差。4. 題材的運用變多元,但同時也限制了地域和議題的討論。5. 現今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缺乏新意和突破。6. 大量採用臺灣插畫家,可建立人才資料庫,成為拓展文化概念的種子。7. 官方單位少掌握並具計畫地發展活動和網路資訊,未利用其發展可能性。8. 官方立場與態度的轉換,讓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走向多元,但品質參差。9. 圖書館未盡落實監督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館藏之責任,並定期舉辦活動,並需彈性調整其管理限制,以免影響使用者之權益。Item 以性別角度分析身體意象主題之兒童圖畫書(2019) 陳柔琦; Chen, Rou-Chi本研究欲了解身體意象主題之圖畫書中主角、作家與故事內容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失衡的情形,並推廣將平等多元的觀念納入圖畫書創作,鼓勵創作者及出版業重視性別平等在圖畫書的重要性。身體意象為個體在心裡呈現自己身體的形象,若個體身體意象越低則對自己的外表越不滿。而圖畫書是孩童認識自己身體的媒介,他們能從圖畫書中了解每個人的獨特性,並學習接受自己與尊重他人。圖畫書傳達訊息的效果不亞於教科書,因此圖畫書同時也被當作情緒、導正偏差諮商的工具,對孩童價值觀的塑造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本研究透過圖書館及網路書店搜集中文或中文翻譯,並符合身體意象主題之兒童圖畫書,再將樣本中共同會討論的元素,例如主角性別、身體意象低的部位等納入表格項目,並統計各項目的數量,再利用卡方檢定與描述型統計分析,最後以性別角度分析各項資料之間的關係,以供未來研究者及創作者參考。 研究結果如下,1. 女性主角與男性主角在圖畫書中的差別:(1)整體男性主角數量顯著高於女性(2)不管作家為男性或女性,筆下男性主角數量同樣顯著高於女性(3)女性扮演的角色種類顯著低於男性(4)男性人類角色的年齡職業可以橫跨不同範圍。2. 女性讀者的需求未被重視:(1)讀者看到女性故事的機會比較少(2)女性未獲得與男性一樣認識自己的機會(3)圖畫書產業的性別刻板印象需要被打破。3. 角色設計的原則與特徵:(1)動物昆蟲的特徵會成為主角身體缺陷的部位(2)動物角色表現缺陷的方式比人類角色誇張(3)人類女性角色造型具性別刻板印象(4)動物女性角色的設計比人類中性。4. 性別刻板印象與角色的關聯:(1)沒有男性主角以舞蹈為故事背景(2)角色形象會影響創作者對主角的性別選擇(3)打破刻板印象能成為創新的手法。5. 孩童與成人在意他人意見的對象不同:(1)第三人的意見對成人影響比孩童大(2)孩童比成人更易受同儕、教師及父母的影響(3)父母對孩童身體意象的影響力較少被描述。6. 身體意象圖畫書故事的共同性:(1)故事會以快樂、正面作為結局(2)故事發展架構相似,主角對自己不自信,並嘗試改變,最後學會接受自己的缺陷。7.進口樣本的數量為本土製作的5.6倍。Item 怪趣風格插畫應用於流浪犬關懷議題之兒童圖畫書創作(2018) 鄒治潔; Tsou, Chih-Chieh「教育」在動物保護觀念的進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深入研究怪趣風格插畫並將怪趣風格與流浪犬議題結合於兒童圖畫書創作上。第一部分,怪趣風格插畫分析參考伊彬(2000)之風格分類方法,蒐集2004年至2015年出版,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之兒童圖書區以及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之兒童學習中心所有館藏的兒童類文學圖畫書,其中具有怪趣風格者共47筆,其中國內插畫家為7筆,國外插畫家40筆。研究者以整體直觀方法分析,將這些怪趣風格插畫做風格小項分類。共得9個風格小項,包括:A「清新」、B「靈活輕盈特質」、C「幾何塊面」、D「說明性弱裝飾圖案化特質」、E「說明性強裝飾圖案化特質」、F「較細膩的光影變化」、G「樸拙僵硬造型」、H「表現性自由筆觸」、I「漫畫特質」。其中以H「表現性自由筆觸」佔25.53%為最多。第二部分,流浪犬困境案例分析,經由一位台灣之動物保護協會志工以及一位有實際救援經驗的友人,提供7個案例;加上研究者親身經歷案例,總共得到8筆流浪犬困境案例。研究者結合以上結果採用小項E的表面質感與H的自由筆觸混合風格,創作出山的另一邊兒童圖畫書,內容描述一隻走失成為流浪犬的小狗找尋主人的經過,藉由所遭遇其他流浪犬的對話,透露出流浪犬會遭遇的困難。本研究結論在怪趣風格分析上為:(1)台灣怪趣風格圖畫書的出版以進口圖畫書為大宗;(2)多元審美成長,推論台灣未來怪趣風格的接受度會繼續提升;(3)現有小項風格有多項與既有研究中「裝飾圖案化」風格或「童趣」複合,為目前怪趣風格的特色;(4)台灣怪趣風格插畫家養成困難可能肇因於市場限制。在創作心得上,分為兩個部分:(1)在怪趣特性上發現,怪趣風格應用於流浪犬等悲慘背景以及殘缺造型的角色類型時,有三個優點,一可表現此類型角色本身不甜美的特質,二可淡化視覺衝擊,三可提升插畫風格的獨特性,以上三者可增加此議題的表現強度與讀者的接受度。(2)在技法上,依照本研究所使用的怪趣風格小項E與小項H表現性自由筆觸對怪趣插畫風格圖畫書創作提出繪製經驗分享以及創作流程建議。Item 錯視圖形運用於兒童圖畫書設計創作研究(2006) 邱顯能「錯視」圖形蘊含著趣味、幽默、矛盾及思考的視覺魅力。自然界的「擬態」是生物生存的法則,一隻枯葉蝶只為了躲避侵略者的目光,演化成枯黃葉子的形狀和逼真的色彩,是大自然中令人驚艷的視覺經驗,也是一幅創作俱佳、精彩絕倫的「錯視」圖形作品。 荷蘭版畫家艾薛爾(M.C.Escher)的精采作品「上升與下降」,永遠有走不完的階梯,卻也永遠上不去、下不來,這圖形已將平面透視幽默一下。錯視圖形帶領我們進入另外一個世界,藉由平面與空間轉換似乎又進入不同的世界,這當中不需要藉助交通工具、也不用透過電腦高科技虛擬,僅需仰賴我們的想像力便能夠自由馳騁。錯視圖形在眾多表現中經常應用在設計實務上,如廣告、海報、插畫、商標等設計作品甚為豐富多變、極富想像力,在許多的科學物理展覽中也常發現錯視圖形的蹤跡。 以兒童圖畫書做為創作平台,是本論文研究創作的初探,重點不在探討錯視的成因,而是如何將「錯視」圖形運用在兒童圖畫書設計上。兒童是圖畫書的主要閱讀者,此創作研究以兒童圖畫書為媒介,將錯視圖形予以簡化設計,使圖形更易於溝通解讀,希望有助於兒童對圖像更具敏銳的觀察力、思考力及創造力,並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想像空間。Item 拼貼法之數位表現應用於兒童圖畫書創作(2005) 林怡湘摘要 兒童讀物在20世紀即已普遍受到社會的重視,相關出版物質量與日俱增。此外20世紀以來,有許多心裡學家及教育家,開始對兒童認知與心裡發展有科學性的研究,不僅影響兒童讀物的內容與發展趨勢,也使20世紀末已降的文化,漸成為以兒童為中心的文化。「兒童圖畫書」則是20世紀以後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種兒童讀物。兒童圖畫書最理想的創作方式,是故事與視覺構思融合為一。但中文圖書資料中相對於圖畫書「文字」對「圖畫」上之探究顯得單薄許多。時至今日,兒童圖畫書的評介者、讀者或創作者本身都已清楚圖畫再也不只是文字的附屬,在此背景下,對於兒童圖畫書「圖畫」的討論與研究更是不容忽視的工作。 近年來,運用拼貼法完成的圖畫書愈來愈多,因此研究者針對拼貼法與兒童圖畫書的關連探討,以期提供兒童圖畫書繪者有一創作前的發想參考。透過實際使用拼貼法加以電腦數位技術,創作了兒童圖畫書—《我很開心》。 經過文獻分析與實務創作,歸結拼貼法應用於當今兒童圖畫書的創作上,在視覺表現與解讀上,與兒童看待世界的觀點相通;在創作的概念上,與當今圖畫書關注的主題與多數圖畫書強調文字之精練相輔相成;在畫面呈現上所營造出的視覺效果,呼應後現代的時代意涵。而電腦數位技術的成熟與圖畫書印刷上的需求考量,是創作上使用數位表現不可抗拒的趨勢。Item 雙視圖像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主題分類傳達之創作研究(2019) 蔡協均; Tsai, Sie-Jyun雙視圖書乃視障者與明眼人可一起共讀的書籍,多半為兒童圖畫書。本研究在探討:設計創作一套雙視圖書專用的主題分類圖像,驗證這套可觸讀的主題分類圖像能否幫助視障兒童,對其預讀並理解雙視圖書的內容,在速度上有沒有影響?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依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彙整了國內外兒童圖書館的主題分類方法,挑選出了8大圖畫書主題分類。將各主題分類,轉換為兒童可理解的事物名稱,將其製成雙視圖像的學習教具與刺激物然後,對視障人士的教師進行了關於這些名稱的問卷調查,以挑選視障兒童的喜好項目。再來進行創作實驗,將雙視圖書的書封,貼上8大圖畫書主題分類貼紙(實驗刺激物)。最後進行前後測,觀察兒童們在使用刺激物前後,對書本內容的理解速度上有沒有幫助,並以t檢定確認此實驗的效度。教具與實驗用的刺激物乃本創作研究的主要作品,具有融合觸覺、視覺與聽覺的特性,供視障兒童學習與使用。經本研究的實驗,歸納結果可得知: 一、兒童圖書館的書籍主題分類圖像 1. 國外有許多使用主題分類圖像來進行檢索的兒童圖書館 2. 國外的兒童圖書館其主題分類方式較台灣的圖書館佳 3. 台灣的兒童圖書館可依據國內學術研究結果,嘗試導入主題式的圖書分類法 二、設計創作發現 1. 書籍的主題分類圖像,對兒童理解書籍內容上有幫助。 2. 視障兒童對立體圖像的認知較差 3. 供視障兒童使用的圖像,設計應力求簡單 三、實驗發現 1. 若知道書籍的主題分類,可增進視障兒童對該書內容的預測與理解 2. 圖像學習對全盲兒童的認知學習幫助,較低視力兒童要高 3. 全盲與低視力孩童在學習圖像的教學方式上要有有差異 四、視障圖書館使用主題分類圖像的環境設計 1. 無論字體或是圖形,在設計雙視功能時仍要以視障者作為優先服務對象 2. 主題分類圖像可整合進圖書館既有的環境標示系統 3. 藉由設置專門書櫃,可解決主題分類圖像法與傳統中國圖書分類法的編目衝突 4. 可舉行親子閱讀活動來刺激視障孩童使用圖書館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