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出版社角度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之現況(2024) 林昕怡; Lin, Hsin-Yi兒童圖畫書的生產受產銷體系中各個單位所影響,因此,了解兒童圖畫書的生態體系,在研究兒童圖畫書時事關重要。本研究將兒童圖畫書出版置於Griswold(2008)所提出之文化菱形的框架下,討論出版相關組織如何在與創作者、接收者、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形塑「兒童圖畫書」此一文化物件的樣貌,並從出版相關組織的角度觀看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的現況。本研究為科技部計畫案2004年後臺灣民間自製與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的比較與其意義(計畫編號 NSC-90-2513-H-152-009-F14)之子研究,利用該研究第一階段的出版社資料進行出版量的篩選、出版社規模與性質的分層抽樣,兩階段挑選13間出版相關組織(12間出版社、1間版權代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針對穩定出版本土自製圖畫書之9間出版社進行出版社與插畫家合作之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之運作,提出1. 兒童圖畫書出版產業模型;2. 組織規模與分工對兒童圖畫書出版的影響;3. 出版決策判斷標準,共有 (1)兒童教育、(2)專門領域、(3)市場導向、(4)創作取向四種;第二部分從文化菱形的各個端點討論其參與狀況,包含1. 出版相關組織;2. 消費者;3. 創作者;4. 作品;5. 社會環境。第三部分從議題討論臺灣兒童圖畫書產業的現況與展望,提及1. 臺灣的圖像閱讀環境;2. 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兩極發展;3. 少子化帶來的兒童經濟效應;4. 趨向分眾化的市場狀態;並且提出5. 打破發展限制的可能性:(1)政府透過政策面改善出版環境、(2)重視閱讀能力與視覺藝術鑑賞能力的培養、(3)出版社堅持文化理想、(4)開拓國際市場。Item 臺灣2011年至2021年海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圖解設計類型與插畫風格分析(2024) 王心穎; Wang, Hsin-Ying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典型海島型國家。海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至關聯到全球的氣候調節與生態環境變遷,與平日生活相關,包含航運交通、資訊供給、經濟發展與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身處於地理位置優勢、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我們,親近與了解海洋為必要。透過從小的海洋教育,以培養孩子正確的海洋知識概念。本研究欲分析2011-2021年國內自製與進口版權,內容與傳遞海洋知識相關之資訊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分析其圖解設計類型、內容表現與插畫風格特徵。樣本取自臺北市、新北市立圖書館,以及實體店面與網路販售書籍,共蒐集63本圖畫書樣本冊數。第一部分「圖解設計表現形式分析」,分析為上述圖畫書內所有與「海洋」內容相關之內頁圖面,共蒐集1139筆跨頁,並參考類似研究(楊宗榮,2010;陳黎枚,2003)等之方法,以9種圖解設計方法的表現形式特徵進行圖解設計分析與判斷。第二部分「插畫風格分析」,此部分按照上述每本圖畫書的風格多樣性而定,取一張至三張代表性內頁共126筆樣本(含跨頁和單頁)作為風格分析使用,再加上63本書封作為分析參考用。並參考相關研究(伊彬,2015;伊彬等,2022)之風格分析方法與風格架構,進行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具象說明法」與「註文解釋法」為整體圖解方法應用主軸,其次為「綜合圖表」、「圖示強調法」、「構造剖面法」。(2)圖像風格共11大項,以「裝飾圖案化」、「設計概念式繪畫」、「童話卡通特質」、「並置」為主軸。(3)各風格大項再分出36小項風格。其中因畫面構成特徵新增SA、SB、SC,3種科學類風格小項,成為此類資訊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的風格特徵。(4)樣本未發現「類國畫」、「童趣」、「劇場攝影」風格大項。(5)本研究風格相較伊彬(2015)既有政府出版品更為成人化、裝飾性與強調設計感。(6)本研究與政府出版品於「並置」、「漫畫」風格數量有顯著不同,原因於兩者文本性質的不同加上兩者風格樣本的繪圖者於插畫訓練的程度不同而產生風格上的差異。伊彬(2015)政府出版品以文學類、故事性的呈現,部分樣本為中小學生或社區居民等素人插畫家所繪製,本研究以非文學類、非故事性的呈現,本研究則具有商業競爭力的職業童書插畫家進行繪製。因此,既有研究有大量「童趣」、「漫畫」風格,本研究完全沒有「童趣」,「漫畫」風格也不到5%。Item 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趨勢-以獲選2007至2022《好書大家讀》兒童圖畫書為例(2024) 何季璇; Ho, Chi-Shiuan插畫在圖畫書裡不單只是將文字圖像化,亦扮演著傳遞資訊的重要角色。越來越多 教育工作者運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傳遞生態議題,兒童判斷力不夠尚未能分辨出合適的 圖畫書內容,在書本的選讀上大多是透過父母與教師引導。因此本研究以成年人作為研 究對象,希望能了解此族群對圖畫書插畫風格的偏好,增加生態圖畫書被選讀的機會。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彙整出五種圖畫書插畫風格組成焦點小組進行研究,並以問 卷調查法分析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的偏好分佈與因素以及地區和性別是否存在差 異。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之趨勢結果為:(1)最喜歡「溫馨西畫」的插畫 風格。(2)最不喜歡「客觀寫實」和「怪趣漫畫」的插畫風格。2.成年女性與成年男性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並無顯著的差異。3.居住六都成年人與非六都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有顯著的差異性。4.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的因素結果為:(1)最喜歡的因素為「氣氛」,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2)男性最喜歡的因素為「構圖」;女性最喜歡的因素為 「色彩搭配」。男性最不喜歡的因素則為「構圖」、「色彩搭配」;女性最不喜歡的因素則 為「色彩搭配」。(3)六都最喜歡的因素為「構圖」、「色彩搭配」;非六都最喜歡的因素 為「氣氛」。六都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非六都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從資料結果中可知成年人對於插畫風格的偏好為「溫馨西畫」,具有故事情感的可 愛角色與著色層次豐富的畫面最受成年人喜歡。最不喜歡的插畫風格為「客觀寫實」與 「怪趣漫畫」。除了要避免太過於寫實性的圖像描繪,還要注意角色造型不要因為想創 作出有趣幽默的怪趣風格,描繪出奇怪的造型反而會弄巧成拙產生出負面效果。構圖、 氣氛、色彩搭配為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因素的前三項。Item 2000 - 2020年國內外自我認同圖畫書之內容與形式分析(2021) 呂岱綺; Lu, Tai-Chi圖畫書的種類包羅萬象,其中一種類型,故事內容與「自我認同」相關,兒童可以透過閱讀此類書籍增加自信、了解自我,同時透過圖畫書改善情緒問題,幫助成長。自我認同感可以幫助兒童心靈成長,近年來兒童心理健康受到重視,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圖畫書的教育品質,因此,在圖畫書內容與形式的呈現上,需要創作者與出版業共同把關。本研究欲分析2000-2020年,台灣市面上以中文出版,主題為自我認同的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新北市圖書總館,總共蒐集242本自我認同圖畫書樣本。研究分為內容分析與風格分析兩個部分,內容分析階段,將探討故事架構、認同類型與性別平衡問題;風格分類階段,則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分類架構進行歸類與比較。研究結果如下:1. 242本樣本主角情緒可歸納為三大類型:依照樣本數量由多至少為「內在需求」、「外在因素」、「無負面情緒」,故事架構缺乏創新,鼓勵創作者重視「無負面情緒」之主角情緒架構,嘗試跳脫悲觀情緒框架。 2. 242本樣本內容可歸納為五大認同類型:數量由多至少為「安全感」、「身體意象」、「能力」、「自我追尋」、「身分」。3. 以整體數量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中存在角色性別比例失衡之問題,男性主角明顯多於女性主角:(1)作者性別影響主角性別,尤以男性創作者更為明顯。(2)主角類別影響主角性別,動物與其他植物等類型主角的性別比例較人類比例更懸殊。(3)認同類型影響角色性別,唯有「身分」類型樣本,女性主角比例高於男性,其餘四大類型皆以男性主角比例高於女性,尤以「能力」類型性別比例最為懸殊。(4)社會議題可能是影響當年圖書館兒童書選書性別比例之因素。4. 以教育內容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性別教育內容越來越多元:(1)性別教育內容更多元,除了女權議題,更多了同性婚姻議題、多元性別、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等教育題材。(2)角色設計開始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創作者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設定,在角色設計中,職業與外貌不再受到性別侷限。5. 自我認同圖畫書可歸納出12大項風格類型:以「童話卡通特質」為最大宗風格,「裝飾性圖案化特質」、「漫畫氣質」則並列第二大宗風格特徵。6. 兒童本位為自我認同圖畫書的風格選擇的重要考量。7. 出版國家地區影響風格類型的分布,亞洲地區風格分布較平均。8. 攝影後製、3D繪圖軟體技術的輔助,讓圖畫書的繪圖形式更多元。本研究建議作者、出版商和選書者應維持兒童圖畫書內容中的主角性別比例平衡,家長與師長可針對兒童遭遇之困擾,按照本研究對自我認同類型之分類進行書籍的選擇,並建議後續研究者,在未來研究中重視新風格的比例。Item 從經濟層面探討2004年到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2022) 張長蓉; Chang, Chang-Jung臺灣邁入少子化的時代,生育率的逐年遞減,對整體社會、產業都產生了影響。孩童逐漸成為家庭中的核心角色,少子化反而帶來了一股新商機,兒童圖畫書也更加受到大眾重視。不同於以往,現今兒童圖畫書產業正處在有利於其發展的大環境之下,因此,其風格面貌會在質與量上做出何種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欲分析2004-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台北市立圖書館,總共蒐集1114筆插畫樣本,歸納出14大項36小項風格。研究方法採用圖像分析法,風格分類階段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架構進行分類歸納整理。經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下列結論:一、新民間風格特質:(1)樣本高度集中於少數主流風格。(2)以兒童本位為主要考量。(3)整體風格之畫面級次不再與年代具關連性。(4)插畫角色造型扭曲與世俗化表現。(5)數位媒材發展造成插畫家風格樣貌改變。二、插畫風格發展與經濟背景關係密切。三、兒童圖畫書國際市場加速擴展。四、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衝擊:(1)模仿國外創作風格與故事題材。(2)擠壓到本土創作市場。五、當代兒童圖畫書行銷機會:(1)少子化趨勢。(2)大開本圖畫書行銷優勢。(3)把握電子書市場。(4)建立品牌以自我提升。六、兒童圖畫書發展環境促使插畫風格多元化:(1)網路媒體增加作品曝光度。(2)插畫家出身背景多元化。七、圖畫書行銷手法改變與解套現象。八、兒童圖畫書風格教育的重要性:(1)兒童化風格推動閱讀優勢。(2)風格集中影響兒童審美教育。本研究依據結果中的現象與趨勢,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的建議為:1. 藉由經濟預測推敲未來兒童圖畫書插畫之主流風格與趨勢。2. 以訪談資料佐證探詢兒童圖畫書出版社的經營理念與策略。3. 加入故事題材與風格關係研究。4. 加入電子書與數位出版市場上研究。5. 加入非文學性質之兒童圖畫書研究。6. 針對圖畫書之其他設計元素進行研究。Item 臺灣2016至2019年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2022) 洪于茜; Hung, Yu-Chien圖畫書在兒童閱讀與審美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臺灣長期進口外國兒童圖畫書,來自不同國家的插畫風格對國內創作者與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既有國內圖畫書插畫風格研究的結果觀察,它們反映了不同時空背景下圖畫書普遍的風格特徵。然而尚未有研究針對特定時空下的進口兒童圖畫書風格進行深入分析。因此本研究針對臺灣於2016年至2019年出版之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進行比較與分析,探討與分析該時期的圖畫書插畫家風格特色。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與民生圖書館之圖畫書為樣本來源,先以圖畫書繪者國籍分類與統計,再根據當年度各國所佔百分比進行系統分層抽樣,得到682筆插畫樣本。研究方法承襲伊彬(2015)的整體直觀法與14種風格大項進行分類,項目名稱如下:「類西畫表現」、「類國畫表現」、「設計概念式繪畫」、「抒情寫實」、「溫馨甜美」、「童話卡通特質」、「漫畫氣質」、「怪趣」、「童趣」、「裝飾圖案化特質」、與「類版畫剪紙等民俗特質」、「立體書」、「拼貼」、「並置」。研究結果將既有研究中的14大項風格增為15大項。結論包括:(1)整體圖畫書風格偏向年輕、兒童化,以「童話卡通」、「漫畫」、「裝飾圖案化特質」風格為三大主軸。(2)出現結合人物模型與小型劇場進行拍攝的「劇場攝影風格」。(3)亞洲國家插畫風格朝向兒童主義風格發展。(4)歐美國家風格雖然多集中於「童卡」卻保留有插畫家個人特色。(5)韓國風格在亞洲國家中變化劇烈,並且偏向西方國家氣質。本研究同時觀察到:(1)熱門動畫電影改編圖畫書、次文化風格影響兒童審美。(2)插畫家受流行風格影響而出現「扁平化」圖畫書風格。(3)兒童對圖畫書互動需求增加形成紙本立體書的多樣化。(5)出版社進口跨年齡圖畫書,臺灣邁向全年齡圖像閱讀。(6)視障讀者的圖像閱讀議題需被重視,圖書館並未有完整雙視圖畫書資源,而以點字圖畫書居多。期望以上結果能提供國內藝術教育學者、出版社、創作者與研究人員作為插畫風格研究之參考依據。Item 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出版調查(2014) 洪葦聿; Wei-Yu Hung本研究主要蒐集從1973年至2012年共40年的臺灣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探討與分析其出版趨勢及偏好,以及相關圖書館館藏管理的現況。由於目前未有文獻整理或量化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的整體出版情形,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經由文史分析法與兩階段的系統化網路搜尋,建立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之資料庫,並以使用者集研究者的角度,分析與推論其管理、運用及限制。以下為本研究的整體研究觀察發現與結論:1. 中央與縣市單位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偏好於教育相關、單位或政策性質宣導之內容,近年以在地化議題為導向。2. 2002年後,縣市單位出版的兒童圖畫書有迅速上升之趨勢,中央單位則不如第一波出版潮來得多產。3. 館藏政府出版之兒童圖畫書的圖書館借閱率因公開性及使用族群的不同,而有較大之落差。4. 題材的運用變多元,但同時也限制了地域和議題的討論。5. 現今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缺乏新意和突破。6. 大量採用臺灣插畫家,可建立人才資料庫,成為拓展文化概念的種子。7. 官方單位少掌握並具計畫地發展活動和網路資訊,未利用其發展可能性。8. 官方立場與態度的轉換,讓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走向多元,但品質參差。9. 圖書館未盡落實監督政府出版品兒童圖畫書館藏之責任,並定期舉辦活動,並需彈性調整其管理限制,以免影響使用者之權益。Item 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超現實風格圖畫書創作研究(2008) 范詒鈞兒童圖畫書因不同的插畫創作者,運用想像力豐富的圖像語言,表現出不同的插畫風格,除了傳達特別的美感和趣味,也突顯插畫創作者其圖畫風格的價值性。其中,超現實風格的圖畫書最為特殊,插畫家們往往將內心的幻想及潛意識,透過插畫圖像的閱讀過程,把詩境轉化為視覺意象,並運用具有特殊涵意的「暗號」藏在圖像中而非表面所見,蘊含豐富的趣味。 本研究即於文獻探討中,透過仿間以超現實插畫風格為表現的兒童圖畫書為研究參考,分析歸納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的表現手法,並從中找出插畫風格的特質與價值;再研究高年級學童的認知發展及審美心理,發現正值皮亞傑「形式運思期」的兒童,其認知發展有助於閱讀超現實風格的圖畫書,既能理解超現實風格繪本中的想像層次,又能感受插畫家明示甚至隱含於圖象中所欲傳達的意念,以及大部分兒童偏向喜好並追求寫實表現的審美結論。 為了實際瞭解高年級兒童對超現實風格的理解度度與喜好度之實際情形,研究者於第三章以深入訪談法進行創作前的質性研究,發現幻想的故事情節及多元的表現手法皆能吸引高年級兒童,但過於誇張而不切實際時,則容易使認知心理發展較成熟的兒童排斥。 具備前面研究的奠基,第四章中研究者運用自身的想像及創造,創作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眼睛裡的秘密》,因為「想像」本身即帶來娛樂、興奮和愉快,非常吻合兒童心理,期望兒童在閱讀超現實風格圖畫書的過程中,能激發想像潛能,提昇視覺審美的智慧。Item 兒童早期繪畫形式應用於圖畫書創作(2008) 孫家惠摘要 本創作研究主要探討兒童早期繪畫形式,並應用於兒童圖畫書之實務創作,目的在於藉由兒童繪畫語彙的探討,了解兒童內在情感及思考模式,並將其繪畫特徵擴展為視覺符號,增加創作的豐富性。 在文獻方面,本創作研究分別探討兒童的感官、心智發展及教育理論等等,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狀況,再進一步探討兒童的繪畫行為及色彩偏好。由文獻分析中得知,幼兒在學齡前為創造力最豐富的時期,繪畫呈現亦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造形上展現驚人的藝術性。 研究方面,本創作研究蒐集市面上獲得指標性國內外兒童圖畫書大獎作品,以個案方式印證文獻探討的結果,發現兒童早期繪式形式的應用,可以讓圖畫書產生不同的趣味性,所呈現的畫面亦能符合兒童認知能力。 研究者將分析結果應用於兒童圖畫書創作,在實務創作過程中獲得結論為: 一、圖畫書的創作並非僅以簡化的造型及單純色彩來迎合幼兒的心智,而需思考幼兒目前的發展狀況,創造幼兒能理解的視覺語彙,引導幼兒進入圖畫書的世界。 二、兒童對事物及空間的感受與成人不同,圖畫書中的造形使用應避免將成人視覺經驗強行加諸在幼兒的身上,使得幼兒失去獨創性。 三、色彩的運用需顧及主題表現及氛圍營造上的連貫性,以免造成兒童認知上的錯亂。構圖上亦需配合幼兒的邏輯認知,以簡單明瞭的畫面呈現,並加入趣味性的小元素,增加兒童閱讀上的樂趣。 關鍵字:兒童圖畫書、兒童繪畫、創造力、蒙特梭利Item 線畫風格表現手法用於兒童圖畫書之創作與研究(2008) 蔡佩芸; Pei Yun Tasi線為點移動的軌跡,線主要可分為直線或曲線,而不同的工具所繪出來的線條,其情感與風格意象都不同,線條風格插畫其表現效果,既可以表現寧靜筆觸的堅韌性,也可以表現活潑可愛的開朗性,風格多樣引人入勝。 利用簡單的線條元素,鎔鑄筆者對兒童圖畫書喜愛之情感,繪製出「友情」相關題材插畫。創作中,線條、顏色表達出現圖畫故事中的活潑與趣味性,以單純的線條、結合幻想性的繪畫表現方式;另一方面期望作品中可以和觀者做心靈上的互動與溝通,傳遞圖畫書的可親與美好性。 第一章陳述了我創作的動機、目的等。第二章中則探究了圖畫書、插畫、線畫以及影響筆者創作的藝術風格、線條表現形式相關文獻。在接下來的第三章裡,分析國內外名圖畫書作家相關作品,進而延伸個人藝術創作的意念、內在思考的因素,以及創作歷程的介紹。第四章則為筆者作品解說,以作品內容、色彩與造形的表現手法等做個別的描述和作品意涵分析。在最後一章裡,總結整篇論述,並展望未來的創作思維與走向。 本研究共歸納出以下三項結論: (一)藉由文獻探討得知,線畫表現手法豐富,如粗細、直弧、長短表現方式皆是,媒材工具多樣,在圖畫書應用上會有新面貌呈現。 (二)彙集國內外名圖畫書畫家的線畫大作,皆運用統一風格的線畫呈現,故本創作上如何拿捏畫面協調性和線條的應用面,是重點所在。 (三)多種媒材和元素讓畫面豐富,如蠟筆刮畫線條的質感、植物紋飾風格曲線浪漫,讓圖畫書風格豐富有層次感,了解到插畫的表現精神在於創新,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