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2008) 鄭司維; Cheng,Szu-Wei現代藝術不管在美學或是表達形式上,似乎都有追求視覺張力表現的趨勢。一幅好的表演藝術海報設計必須同時具有傳達功能與審美價值,在視覺上也同時具有一種張力及運動感。簡單地說,那是畫面構圖中,各個文字、影像元素互相對比、衝突、平衡、融合、分裂的種種交互反應。觀者能從靜態的畫面中得到動態的視覺效果,除了運動中的瞬間定格畫面以外,平衡與對比也是造成動感的原因,依照完形心理學的理論,張力及運動感的原則,在於破壞人類的視覺平衡,使人有想辦法回覆平衡的傾向。本研究透過張力的觀念應用於海報設計上,藉以強化作品的傳達性與美感。最後本研究共歸納出以下三項結論: (一)藉由文獻探討,具體歸納視覺張力的產生取決於位置、色彩、形狀、運動等等引起,而產生各種張力的根源則在於知覺的作用。要讓一個版面產生視覺張力,可以透過適當的安排產生符合靜態張力之平衡性、動態張力之動態感、情感張力之對比性與色彩性來達到。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要有張力的構圖,即使是不具動感的照片經過適當的裁切、擺在對的位置也能達到視覺張力的效果。 (二)經過蒐集與分析台灣表演藝術海報,得知造成一張海報具有視覺張力感的原因與特徵通常不只一項,它常同時具有動態與平衡的屬性,或同時具備三種屬性,而表現形式也同時呈現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要能夠呈現真正的視覺張力,必須能夠達到統一性才行,統一性原則的目的使版面成為一個具有統一性的主體表現和層次感的設計,以連貫整體的視覺表現,進而使訊息的傳達效率更高。 (三)透過海報創作,發現具張力性的構圖在“平衡”上的要求超乎預期的重要,一張海報的構圖若失去了平衡感,或許得到一時的動態感與注目效果,但是這個注目性並不會是美的感受,它亦無法讓人耐看。但平衡之中沒有動態卻一片死寂。因此動態感與視覺平衡兩者間是呈現共生的依存關係,就像許多人常說的“恐怖平衡”,必須拿捏的恰到好處。Item 非慣性視覺之平面廣告表現應用與研究(2013) 何立民; Ho, Li-Ming平面廣告的演進,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大環境的影響,不但風格形式趨向多元與獨特性,其中最引人注目並造成話題的,往往是挑戰消費者慣常視覺經驗與認知的廣告表現。本論文的主要研究與創作目的是企圖系統性的歸納出「非慣性視覺」之特徵與原則,並探討其實際作為平面廣告設計上的應用與價值性,以追求創新性、創意性的廣告表現,提供給廣告創意人一個可發展的創意思考角度與執行手法。 本創作研究運用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從視知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超現實主義、錯視手法、歐普藝術、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符號學與廣告學的理論,解析各學說中具非慣性視覺的特徵與風格,以KJ法歸納整理成八大類非慣性視覺表現的手法。並蒐集國內外平面廣告實例印證,最後實際運用非慣性視覺創作法則於平面廣告創作上。 本研究歸結出以下幾項結論: (一)非慣性視覺取決於不同的視覺元素如何和諧共存、巧妙運用。即使視覺產生的不對稱、不對比的刺激感與不安定性效果,也能因完形心理,在觀者心理自動產生抗衡力量,在知覺上達到視覺平衡,馬上形成心理共感的認同。 (二)從廣告實例的蒐集與分析,可歸結出非慣性視覺主要可分為造形、視覺與心理三大方向。並依技法與特徵,再分為形像特徵轉變、比例大小反差、異物融合變異、多視點透視、矛盾巧合錯視、變動的幻視、物像類比暗喻、符碼圖像化等八大創作法則。創造非合理性的視覺顛覆經驗,才得以吸引觀者注目。 (三)透過非慣性視覺的創作法則實際應用於平面廣告創作上,發現不同表現形式均能呈現獨立個性與風格,另可交互運用達到加乘效果。非慣性視覺表現的重點不在玩弄欺騙視覺的花俏技法,而在展現廣告創意與視覺的層次與深度,觸發觀者共鳴感動的思考與理解,這才是真正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