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禪風美學於生活產品設計創作研究(2024) 胡睿玲; Hu, Jui-Ling現有的設計領域研究中,關於禪風設計的探討較為小眾,本研究的目標旨在將禪學思維內化為設計手法並應用於實作上,因此,本研究將在第一階段透過文獻分析研究禪宗之歷史脈絡、精神思想與其延伸之禪風美學;在第二階段探討禪美學於藝術領域之表現、仛寂美學、文化設計以及產品設計,這些領域將為本研究設計方向及構建設計思考、設計模式提供理論基礎;在第三階段將透過文獻進行案例篩選與分析,並匯整出禪美學之要素關鍵字,以利後續設計思考發想;在第四階段將進行創作發展:親身在生活中實踐禪意體會,結合前一階段成果之禪風美學要素,將禪意體會心得與美學要素進行交匯反應,並進行設計思考脈絡展開;在第五階段提出研究成果與建議。本研究創作三項產品,分別為:禪心數列焚香爐、島嶼花香花器組、聚沙成塔 花器組,期待透過產品與使用者對話,給予使用者禪意體驗與思考。期望通過這項研究,深化對於禪美學的理解,並於禪風產品的分析與創作過程中,找到禪美學價值,以供後續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Item 應用預設用途於產品型態設計之創作研究(2014) 江政達; Chiang,cheng-Ta生態心理學家James Gibson於1979年創造了「Affordance」一詞,中文名稱譯「預設用途」。「預設用途」具有能讓生物直覺理解環境的功能意義與觸發生物行為之特性,使得此理論逐漸被設計領域廣泛接受與應用,尤其在產品設計上。然而在預設用途的理論中並無明確說明與產品設計之關係為何,直到認知心理學家Norman提出「感知的預設用途」,因而有機會令設計師與使用者在產品認知上減少隔閡。 為了發揮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應用的價值,本研究蒐集預設用途的相關文獻並給予定義上的釐清,從中理解預設用途所包括的形式樣貌與產品設計應用的參考依據為何,並以文獻歸納之重點當做預設用途設計案例的評論依據,分析出預設用途在產品設計上擁有的五項特性。最後本研究以文獻歸納之重點以及案例分析之特性結果,當做創作發想時的參考依據,再經由三項作品的創作結果,整合成設計師可應用的「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 從研究結果顯示,預設用途不僅是生態學中的學理,在產品設計上也能有效給予思考上的幫助,創造出附有預設用途特性的產品型態樣貌,因此本研究最後得到以下結論: (1)在研究預設用途與產品設計之關係時,必須將「人」與「產品」視為一體探 討,瞭解使用者對於產品的功能需求與預設用途的察覺。 (2)預設用途整體可分為「直覺」與「認知」兩者差異性。 (3)預設用途可應用於在產品設計上,並能透過「預設用途之設計模式」發展出產品 的三種形態樣貌,各形式的表現方式都不相同。Item 隱喻理論運用於產品設計之探討 -以燈飾為例(2011) 鄭智允; Chih-Yun Cheng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品的技術與機構層面趨於成熟穩定,產品的功能性也幾乎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同質性的商品更是層出不窮,為讓產品能夠從各種商品中脫穎而出,藉由隱喻理論實際運用於產品設計當中,激發設計師藉由隱喻的概念發想萃取出影響心理情感的隱喻造形特徵,使設計師可以依據構想之方向,發展出多款創新的產品造形,不但可以豐富產品的意念,亦能提昇產品的深度與訴求。 本研究在於探討隱喻理論應用在產品設計上,依據隱喻相關論述以及理論之研究,歸納出隱喻類型,並透過市面上隱喻產品的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的分析,建構出產品設計發想模式,後續藉由設計創作案的實際運用並進行驗證,試圖為產品設計找出最有效的隱喻創作方式。研究流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1)透過隱喻運用在產品造型上的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建立隱喻手法類型之編碼。經歸納後劃分為十種隱喻類型以及三種情感層次。(2)蒐集市面上現有產品,透過專家鑑定,挑選運用隱喻手法的市售產品,根據隱喻類型與能指所指之分析,發現隱喻類型以「外觀」手法為最多;次多應用之隱喻類型為「無機」手法;使用最少的類型為「機能」手法。另外從情感層面來看,外觀、擬人、仿生、無機、符號屬於「本能層次」;機能、行為、情境屬於「行為層次」;象徵與文化屬於「反思層次」。(3)建立隱喻產品發想新模式,運作過程為先針對主體進行載體的聯想,聯想範圍包含三種情感思維層面底下的各種隱喻類型,再來從聯想物中進行組合的動作,並選擇載體,最後藉由載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運用在產品設計上。 本創作結果運用隱喻發想模式,設計隱喻燈飾,依據創作過程與成果進行發想模式之驗證並綜合研究論述,總結歸納出主要結論:(1)情感思維層次理論與隱喻類型有相互之關係架構;(2)發現隱喻應用在產品設計上,會隨著隱喻類型之不同,對於產品亦產生不同的實質功能與效果;(3)隱喻發想模式針對隱喻的運作,即載體轉移至主體之過程,將之應用在設計創作上。期間強調從主體先進行聯想,並重視載體與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使設計過程中發展出更具體、更深入的設計構想,同時可令發想過程更透明,讓構想有跡可循。Item 登山用品「山洗澡」之創作與研究(2009) 黃俊傑; Juin-Jei Huang本論文的主要目標是設計能解決登山者清潔問題的產品,以文獻考據法將登山相關資料應用在創作作品分析。為了更瞭解登山者在登山過程中所使用的產品,研究者參考登山相關文獻,釐清登山者從登山前的準備工作、開始登山的情況以及到達目的地後折返等各個階段的登山歷程,瞭解到食物、水源以及禦寒衣物為登山者維持體能最重要的部分。文獻探討中研究者發現登山者礙於水源取得不易,常無法徹底清潔身體,因此設計供應登山者使用之清潔用品,對登山者會有很大助益。 一般人通常每天會沐浴以求舒適,登山活動消耗大量體力,汗水及灰塵黏附在身體上,如果不好好清理想必會十分難受。因此研究者想仿照乾洗手的作法,設計一個能夠不使用水也能清洗身體的工具「山洗澡」,如此登山者能夠在不浪費水的情況下,就能保持身體的清潔舒適,並且不會製造污染環境的廢棄物。Item 產品塑造情境之樂趣-不合理組合文具用品之創作(2014) 何廷婷在現今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日益競爭的環境下,人們心靈上的負擔和壓力已是與日俱增。且因為教育的普及與科學發達使得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於產品的欲望,也從原本的基本需求轉為更高層次的滿足,並追求它的象徵意義與價值,將情感轉向至能帶給他們樂趣的產品之中。本研究目的除了透過文獻了解情境與樂趣在人們生活周遭的重要性與其關係,並據此以網路問卷調查出年輕消費者對於富含樂趣意象商品的設計特徵之偏好;最後綜合樂趣產品圖像的分析與問卷之結果,創作出富有樂趣的辦公室文具用品。本研究分三個部份進行探討,獲得結論如下:(1)從文獻分析結果來看,情境可視為人們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事物相互作用的故事,也正因為這種相互作用,才能使物品不再孤立,而是藉由環境營造及激發人們的主觀情感之下提升產品的價值。另外,樂趣可視為使人感到快樂的情緒。隨著日益競爭的社會,人們的心靈越來越需要快樂情緒的提振,若人們能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可以使大腦更加活化,並擴展人們的智慧和行動,建立自己的生理與心理資源。(2)透過樂趣產品圖像的收集與分析,建立出樂趣意象的設計特徵並將產品分為三大類別:A. 造形與操作和象徵符號之關係、B. 象徵符號之外型、C. 不合理組合。經調查結果發現,年輕族群對於不合理組合的產品有著較高的喜好度,並對於產品造形較為注重。(3)本研究針對年輕族群設計創作出一系列相關之「辦公室文具用品」,應用「不合理組合」的設計手法,將「童年回憶之食物」元素反轉成為辦公室文具用品。期望使用者能藉由這系列產品,回憶童年點心的記憶,喚起內心的情感,使產品有更多想像空間與情境上的樂趣,以撫慰人心。Item 麥金塔風格式樣之研究 -以酒器設計為例(2014) 李燕淑新藝術運動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學派代表人物-麥金塔受到英國美學評論家-約翰拉斯金崇尚自然的影響,加上日本文化傳入英國,使他的作品結合了東西文化的元素,獨特性高。因麥金塔的風格涵蓋新藝術運動至現代主義時期的設計特色,其價值可作為未來設計風格發展之參考,本創作研究欲探討預期達到歸納其作品所運用的創作元素與設計特色,作為實踐美學與未來的設計風格之運用。首先研究步驟分為三個部分:透過文獻追溯十九至二十世紀因社會環境、人文經濟等因素所形成的格拉斯哥設計潮流與麥金塔設計風格,並蒐集與麥金塔相關的史料和理論,對應出其設計風格的脈絡。第二階段以質性研究創作,將麥金塔的各類型作品分類集結後,作為本創作研究之案例分析,並結合文獻理論進行設計脈絡應證;針對造形、色彩、材質、比例與裝飾共五個風格形態建構要項,整合出麥金塔在設計上之表現方式,藉由酒器創作詮釋其風格的魅力。本創作研究透過風格形態分析,從式樣案例中進行線稿臨摹,且藉由模仿與體驗加注於創作設計理念。重要研究結論如下:(一) 設計風格的表現能夠呈現出社會的整體脈動,麥金塔經歷過維多利亞風格、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其風格兼具柔美與剛強兩大對比特色,造就個人獨特的美學成就。(二) 融合理性與感性的設計特色,作品最精采的部分通常藏於簡單造形之細節中。(三) 麥金塔從繁複的新藝術與簡約的現代主義之設計中取得平衡,式樣分為兩個類型:其一是純裝飾表現,其二為裝飾與造形建立於機能簡化之基礎架構。 (四) 研究過程經歷模仿與體驗是容易獲得成就感的,臨摹式樣與親身體驗欲創作產品的使用情境,使整體研究與創作達到雙向的完美連結。Item 仿生思維運用於燈飾造型設計之創作與研究(2009) 賴蘭真; LanChenLai本研究主旨在於如何將仿生思維運用於燈飾造形設計中,利用材料與造型,使設計與工藝結合,運用在燈飾的創作上,創作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架構: (一)文獻蒐集探討:藉此說明何謂仿生及其相關原理探究分析,再如何 從尋找生物特性,探討其機制。 (二)透過仿生造型思維的彙整與造型原理探究分析,找出在設計過程中 適用的相關仿生設計的解決問題方法,同時,進行日常生活物件中 的燈飾造型創造設計,企圖以自然界中「造型與肌理」轉譯成產品 設計用途與實際效果作為探討。 (三)產品構想的具體表現,將創作用於日常生活的物件,讓“照明“方 式在生活上可以變得更有趣,讓設計的能量落實在生活的目的與使 命。也期待透過設計與作品意象,能喚起觀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關 懷,讓長期處在城市裡卻懷念大自然的人們,對於“物件“可以有 另一種詮釋與想像,讓「大自然」為創作的原點,構築產品藝術創 作的結果。Item 以TRIZ法創新原則之轉變維度面向應用於創意思考與方法─以筆筒設計為例(2016) 張鈺婷; Chang,Yu-Ting俄國人真理奇‧阿舒勒在1959年發表了TRIZ理論,提供一個具有邏輯的尋找解決方式。根據40創新法則所提供的建議,在創作時能有更多領域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外在線條的美感設計。為啟發設計人不同思維及創作方式,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本研究經由分析瞭解此項原則的特點及實用性,提供設計人在創意思考的流程中得以應用其原則的特性做設計,經由案例分析與創作實驗的探討歸納出“轉變維度面向”可供設計思考的發想方法之一。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理解其TRIZ法的由來,以及其使用的工具與方式流程,以TRIZ法40原則內其中一項「轉變維度面向」原則為研究主軸,並以此原則來搜尋Red dot、iF得獎作品與其他網路產品圖像進行反推應證案例確實符合本研究之原則特性,透過研究案例分析其應用,分析其應用、色彩、形態、材料及使用方式,理解目前產品對於此項目的應用。藉由生活中常見的產品以筆筒作為創作實驗「轉變維度面向」於設計發想的運用。 本研究型態發想之應用供設計思考參考,重要研究結論如下:(一) 轉變維度面向原則出現在機構中機率較高;(二)使用轉變維度面向特性的產品軟材料應用較少;(三)在創作時使用的軟材,運用編織的方式,以小單元組成大單元進行變化;(四)矛盾矩陣與實際運用的差距感;(五)圖像式分析能發現的更多;(六)設計機構上的應用關係。Item 行動電話功能架構研究(2003) 黃晟德; Cheng-Te Huang行動電話的附加功能、服務開始多元化,是因應科技進步以及個人化而出現的現象,但這樣的多元化是經由廠商所規畫、設計, 消費者所做的只是從現有選擇之中挑取較為適合的作為購買目標。因此,行動電話在軟體功能上能否依個人需求而有所選擇,以及因應此概念對行動電話硬體設計所可能造成的改變成為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 而藉由調查行動電話使用者對於行動電話附加功能使用狀況,以及市面所販售之六款行動電話作功能結構分析的方法來了解行動電話的現有狀況以及尋求問題點,並以研究結果做一行動電話設計案。研究結果發現: 1.經常被使用的行動電話功能僅佔所有功能的五成以下。 2.訊息、震動、鬧鈴、手機設定等功能為通話相關功能外最常用的行動電話功能。 3.電源、通話、斷話、功能表、音量、語音信箱、通話紀錄等功能鍵為市售行動電話均具備之硬體功能鍵;通訊錄、通話記錄、訊息、鈴聲設定、遊戲、計算機、鬧鈴等則為行動電話均具備之軟體功能。 4.受訪者均能接受「個人化應用程式」的概念。 5.「常用功能清單」的功能可以增加行動電話功能使用便利性。 6.行動電話按鍵的使用頻率功能鍵較數字鍵更常用。Item 產品摺合化設計之探討:以老人手杖為設計實例(2004) 游禮鍵本研究基於「摺」不乏用於提升商品競爭優勢、問題解決、流行時尚、心靈依託、生活巧思、創意素材、自然現象或時勢所趨,藉由文獻探討、歸納與演繹的方式,獲致「摺」的初步定義:「盡可能不脫離主體之前提下的一種形態改變。」與自然物到人造物之形式、方法、材料、機能等面向的演化。而「摺合」概念可界定為:「在盡可能不脫離主體的前提之下,透過形態的改變,達到節省物品所佔空間的一種設計方式。」摺合化設計方法可歸納為十二種原理原則:軟摺、硬摺、蛇腹、鉸鍊、滑動、充氣(原型摺合);加壓、捲、扇型、手風琴型(變型摺合);組裝、窩疊(偽摺合)。並嘗試發展一產品摺合化設計策略之模式基礎。 老人手杖之設計實例以問卷調查方式,獲致使用者需求以安全性最為重要,而後依序為輕便性、舒適性、功能性、美觀性;附加功能以椅子最被期望,而後依序為雨傘、震動按摩、固定器;整體呈現手杖設計不需摺疊、高度不需調整、以木頭為材質之期望取向。經由實做後與理論之呼應,檢討得知本模式基礎的確具備策略檢索與篩選之初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