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Item 伴與絆:思覺失調患者的工作適應經驗(2024) 鄭云; Cheng, Yu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思覺失調患者於病後康復、回歸社區工作時所經歷的工作適應經驗,特別是他們在過程中如何獲得來自社區的資源與支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邀請8名工作滿3個月以上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每次訪談為面對面的深度訪談60-90分鐘,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罹病後的就業經歷,說明八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在出院後透過不同管道尋找工作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規劃和實施復健計畫。二、工作上的挑戰,則是探討這群人在職場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戰,包括與疾病、人際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三、維持工作的原因,闡述他們如何透過自我支持、親友協助和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尋求幫助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四、提升就業的建議,提出在職進修訓練和透過媒體進行去污名化等方法來提升精神障礙者就業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的建議可以透過就服員服務內容精進以及建立友善職場兩大方向和方法來協助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工作適應。Item 共伴共行,互為彼此的光─精神服務領域助人工作者的互惠經驗(2024) 卓玉涵; ZHUO, Yu Han精神服務在後現代思潮的推動下,開展以優勢為基礎方法的助人工作,並呈現多元且在地化的樣貌。其中,助人工作者不僅扮演著重要的橋梁,其秉持的信念、價值、思考與行動,將影響服務輸出的質量。亦能於與精神康復者生命交會之際,促進彼此正向的影響與成長。故本研究關注助人工作者的主觀經驗,探究助人工作者運用優勢為基礎方法於精神服務領域的實務現況,以及於助人過程中與精神康復者互惠成長的經驗及歷程。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採立意為主與滾雪球為輔的抽樣方法,邀請10位於在精神服務領域工作滿三年(含)以上,採以優勢為基礎方法進行社會工作的助人工作者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瞭解其投入與精神康復者工作的互惠經驗。研究發現如下:以優勢為基礎方法就像是一趟動態的學習旅程,在條件上並不侷限於受過完整優點模式訓練的助人工作者,而更倚賴助人工作者主體的學習與增聞;儘管個人富有學理的知識,但更著重於助人工作者的主體參與意願希望感,並需借助個人在投入過程中的覺察與省思力,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帶動專業知能的昇華。互惠經驗發生的關鍵在於助人工作者採以優勢為基礎方法的行動。儘管一路就像是一趟循環辯證的征途,透過生命影響生命,與系統共同合作,在個人、關係與系統層面分別著力,助人工作者也在堅持實踐與相互照映下,為精神康復者、專業關係,以及助人工作者帶來的正向的收穫。而縱使在實務現場仍面臨結構層面、專業實務層面以及與人工作層面的挑戰,助人工作者仍提出可以從助人工作者的裝備、機構組織的建構、政策規劃的方向加以推動,以促進互惠經驗的發生。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從精神復健服務面、機構組織面、助人工作面、後續研究的方向,提出研究建議。Item 同伴動物依附與青少年正向發展及憂鬱情緒相關性之探討(2023) 賴暐鋼; Lai, Wei-Kang正向青少年發展理論是近年青少年領域的重要研究取向,青少年個體的成長和發展資源是該理論的重要關懷之一。又同伴動物在現代家庭生活中愈發重要,本研究立基於對青少年發展狀況的關懷,並有鑑於憂鬱情緒對青少年個體發展的諸多不利影響,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關懷」、「品格」、「能力」、「自信」及「連結」作為青少年正向發展的五個指標,探討臺灣處於國民中學階段之青少年之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及正向發展的關係。並根據文獻回顧,作出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呈負相關、同伴動物依附與正向發展呈正相關的假設。本研究以便利抽樣之方式,問卷採用「Lexington寵物依附量表」、「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及「5Cs極短版量表」進行施測。搜集到來自臺中市、南投縣、臺北市及新竹市國民中學的1,160名學生為研究樣本。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模型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 女性青少年相對男性青少年,同伴動物依附顯著更強;二、 7年級生相對8年級生及9年級生,同伴動物依附顯著更強;三、 女性青少年較男性青少年更顯著傾向憂鬱;四、 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五、 女性較男性在「關懷」上顯著較佳;六、 男性較女性在「能力」、「自信」上顯著較佳;七、 青少年的同伴動物依附與「關懷」、「品格」、「能力」、「自信」及「連結」均呈顯著正相關關係;八、 青少年的同伴動物依附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 一、 對於社會情緒學習方面成就較低的青少年,可試著媒合與培養動物依附有關的資源; 二、 工作者在青少年社會工作或青少年輔導中或可評估與運用動物做為關係建立的媒介的適切性,並透過培養正向依附關係,或許有助促進少年的正向發展; 三、 青少年工作者應注意性別因素可能給個案帶來的發展差異。Item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其親密關係態度之影響—以依附風格為中介角色分析(2022) 黃郁琇; Huang, Yu-Hsi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的差異,並且驗證依附風格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是否扮演中介角色。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北部、中部、南部地區共18 所大專院校之760 名大學生為研究樣本。問卷採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與「青少年愛情態度量表」進行施測。 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計軟體SPSS,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與和諧程度偏高,僅在「情感表達」與「意見一致性」感受較低,且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較沒有分離傾向與衝突現象。 二、 大學生的依附風格以焦慮依附佔最多數,排除依附次之,安全依附第三,而逃避依附是最少的,顯示出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較偏向非安全依附。 三、 在親密關係態度上,大學生在正向愛情態度偏高,而在負向愛情態度則偏低,顯示大學生的親密關係態度較偏正向。 四、 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是否曾經有過交往經驗」在依附風格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狀態」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有顯著差異;「經歷過幾段交往關係」、「目前親密關係狀態」及「交往時間」在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均有顯著差異。 五、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及意見一致性越高,則其正向愛情態度越高、負向愛情態度越低。六、 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安全依附、焦慮依附及逃避依附均達顯著相關,僅排除依附不顯著。七、 大學生依附風格與親密關係態度達顯著相關。八、 大學生的依附風格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密關係態度之間扮演中介角色。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研究討論、歸納結論,並且提出研究建議以作為教育、輔導、社工實務工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依據。本研究建議可透過協助案主自我覺察其依附風格,並學習如何於人際關係中應對,抑或回溯釐清原生家庭經驗所帶來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依附型態,並建立與學習正向和諧的親密關係,運用婚姻教育、婚姻輔導課程與性別教育,共創青少年及其家庭對於親密關係相關正確概念。Item 學校環境、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探討─以慈輝班學生為例(2016) 鄭紓彤; Cheng, Shu-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全台慈輝班學校環境與慈輝班學生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由於現有的研究針對一兩所學校進行瞭解占多數,較無法掌握這些慈輝學生在中介教育裡自我發展與適應的全貌,尤其缺乏探討編班型態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探究哪些學校環境因素是影響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的重要因子,因此,針對分布在全台灣九個有設立慈輝班的學校進行慈輝學生之全面調查。 本研究共發出368份問卷,回收314份,扣除無效問卷,共有277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5.27%,於正式施測前有進行專家效度與預試的步驟。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就讀學校資料、班級氣氛量表、自我概念量表與學校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使用SPSS 22.0版本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後,獲得下列結論: 一、慈輝班的編班型態以非融入式為多;班級人數介於11~20人間所佔比例最高;導師的編制呈單、雙導師制並行;輔導教師人力多數以設置3人以上為主;有七成慈輝班學生之學校編制1位學校社工;大部分慈輝班以一對多的認輔制度為主;慈輝班的班級氣氛則屬中等程度。 二、慈輝班學生之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發展狀態尚可,探討各項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的關聯中,『心理自我』與『對學校的態度』發展最佳,『學習適應』最差。 三、不同編班型態、班級導師人數、輔導教師人數及認輔師生比例對慈輝班學生的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影響。 四、班級氣氛分別與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呈中度正向相關,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則屬高度正向相關。 五、學校環境分別對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 六、班級氣氛會透過自我概念對學校生活適應產生正向的預測效果,且自我概念具有完全中介的影響力。 本研究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作為教育、學校社工與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及精神疾病汙名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之相關研究(2019) 賴冠廷; Lai, Kuan-Ting復元導向服務是心理衛生領域的發展趨勢,其跨文化的適用性時常被討論,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雖然過去研究並未指出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之中介因素,然而精神疾病汙名一直是心理衛生領域的重要變項,將對服務提供者產生影響,其中包含對於復元導向服務的態度,甚至對於該知識的認同。而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又是其中重要但少被討論的群體,故本研究欲以全臺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探討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精神疾病污名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的關係。問卷包含「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量表」、「精神疾病污名量表」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量表」三部分,並在實際施測之前邀請3位實務工作者針對問卷之用詞提供建議與回饋。針對實際回收到的83份問卷先各自進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結構與過去研究大致相同,唯有「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量表」差異較大,但該簡化量表與原始完整量表有高度相關,且為了與現有實證研究比較而保留原始因素結構,整體問卷之Cronbach's α分別為.56、.82、.69。 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計軟體SPSS,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較偏向「水平」特性,其中精神疾病汙名以婚配阻礙最高;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整體而言則介於「不清楚」和「同意」之間,且較偏向不清楚。 二、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文化傾向不會影響其精神疾病污名。 三、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垂直個人主義傾向、垂直集體主義傾向越高,其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越高。 四、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精神疾病污名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間並非扮演中介角色。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可透過介紹精神疾病之課程,提升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對於精神疾病之認識的同時,降低精神疾病污名,並藉由優勢取向的復元相關訓練,提升其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Item 我想回家: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回歸家庭與社區之經驗探討(2024) 李立聖; Lee, Li-Sheng本研究為瞭解曾經長期住院後重返家庭生活的精神病患,其出院返家及家庭支持歷程,從中討論病患能夠出院的契機、穩定留在家中生活的因素、還有家屬對於病患的未來照顧安排與規劃。期望透過本研究更清楚看見長期住院精神病人回家之路,以及在家中的生活樣貌,作為相關研究、政策制定與工作單位的參考與建議。本質性研究以深度訪談法,和兩個家庭照顧者、病人進行資料蒐集,分析結果後有針對受訪者與家庭進行後訪,並進一步瞭解醫院社工師的服務觀點以增加多元資料來源。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整理、歸納與分析後,得出以下為研究結果。一、 長期住院病患出院返家契機與條件:主觀條件,需病人與家屬皆有意願達成病人出院返家生活的目標;客觀條件在病人方面,主動出院需病情穩定、功能良好,被動出院則可能因年齡漸長、身體狀況不佳所致;客觀條件在家庭方面,需滿足病人返家後的經濟資源與照顧資源。隨著客觀條件達成越多,家庭的主觀意願也可能會提升。二、 在家中穩定生活之家庭支持樣貌:家庭會在能力範圍內做出些微資源調整,以應對病人返家後可能的挑戰。而病人在家中穩定生活的關鍵,有服藥遵從穩定、家庭經濟狀況穩定、主要照顧者堅定的信念與照顧意願;正式社區資源缺席病患在社區的生活。三、 病人未來的生活與照顧規劃:家庭生命週期不同,對於未來病人照顧規劃會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家庭聚焦在照顧所需的經濟安排,以及根據病人的健康狀況評估未來所需資源。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政策與實務建議如下:一、 社區精神復健機構方面:社區精神機構去標籤化,提升病人與家屬使用意願;並且從出院準備服務轉銜至社區復健機構,主動瞭解病人與家庭需求提供相對應的資源。工作者可嘗試以非正式、廣義社區支持,連結病人資源,加強病人的社區及社會支持。二、 擴大支持社區慢性精神病患家庭:政府福利政策增加涵蓋在社區的慢性精神病患及其家庭,並考慮納入慢性精神病患在社區的長期照顧需求,以減輕家庭的照顧壓力;另對於有意願接病人返家,卻受限於經濟限制的家庭,政府應在財務上給予更多補助支持,協助病人在家中可穩定生活。Item 族群歧視、文化認同與新住民之國中在學子女的生活適應研究:以嘉義縣五個鄉鎮市為例(2016) 李秋娟; Li, Ciou-Juan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族群歧視(包括最近的歧視經驗、歧視壓力感受)、文化認同對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情形。此外,由於國內較少有同時檢視族群歧視與文化認同的復原力研究,因此,為了解新住民子女的文化認同是否具有復原力的補償效果,本研究乃著重於族群歧視、文化認同皆存在的狀況下,新住民子女的文化認同對生活適應是否能發揮直接的正向影響力。本研究以嘉義縣五個鄉鎮市中,就讀國中階段的新住民子女為對象,最後分析的有效樣本共345位。此外,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有先經過專家效度、Cronbach's α與再測信度的檢驗,而調查所得之資料則使用統計軟體SPSS 22.0版,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 1.將近三成左右的新住民子女最近一年曾有過族群歧視的經驗,其中相對較多的是學校與同儕類型的歧視經驗,包含被「老師」、「同學」、「朋友」不公平對待,「被取種族歧視意味的名字」,「被嘲笑、捉弄或傷害威脅」,以及「為了發生在自己或其他新住民子女身上的種族歧視而爭吵或打架」的情況。 2.新住民子女的歧視壓力感受主要是由學校與同儕類型的歧視情境所造成。其中,輕微的歧視壓力大多發生在被「老師」、「同學」、「朋友」不公平對待的情況下,中等(含)以上的歧視壓力主要是因為「被取種族歧視意味的名字」,「被嘲笑、捉弄或傷害威脅」的情況而產生。 3.新住民子女的文化認同情形良好,其中以「文化統合」的表現最好,其次為「文化歸屬」,「文化投入」則相對最低,都具有中等以上程度。 4.新住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表現良好,其中以「同儕適應」的表現最好,「家庭適應」與「個人適應」次佳,「學校適應」的表現相對最低,都有達到中等以上程度。 5.最近的歧視經驗會顯著負向影響新住民子女的整體生活適應、學校適應與同儕適應狀況。 6.新住民子女的歧視壓力感受會明顯負向影響整體生活適應、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與同儕適應的狀況。 7.當最近的歧視經驗與歧視壓力感受存在時,新住民子女的文化認同能夠正向影響整體生活適應、家庭適應與學校適應的狀況,表示文化認同具有復原力的補償效果。 最後,研究者將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望能提供服務方向與實務建議給學校、政府相關單位、社會福利機構、社工與家長作為參考。Item 生命與專業的交織─兒少保社工的生命經驗於服務不當管教家庭之碰撞(2020) 吳家宜; Wu, Chia-Yi不當管教在兒少保護服務中是最大宗的議題,傳統華人社會崇尚嚴厲管教,近代因為社會變遷、知識傳遞,民主式教養已成為現代的管教趨勢。生命經驗與教養觀點會影響實務工作,個人的專業訓練與服務資源也會影響服務的提供,且社會工作者與兒少成長於不同的世代,對於不當管教的看法也會有不同,因此本研究探討兒少保社工對於管教的看法、生命經驗在服務不當管教家庭的作用、服務中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本研究透過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邀請11位年資3~13年的資深兒少保社工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兒少保社工對於管教的理念會依據家庭經驗、工作經驗、社會背景、文化脈絡不斷互動交織,在不同的階段對於不當管教會有不同的想像。 二、服務的評估標準綜合兒少保社工的生命經驗、社會大眾對管教的認知、主流管教文化、現有資源、評估指標、法律等因素。 三、生命經驗協助兒少保社工更理解服務對象、面對兩難案件成為評估依據、刺激兒少保社工在服務中的學習、與協助在服務中跳脫框架;也可能會影響兒少保社工的服務狀態或是形成評估的盲點,並透過自我覺察與反思協助兒少保社工發現生命經驗對自我的影響,也可以藉此成長與療傷。 四、當兒少保社工遇到困境或是茫然時,督導的提醒與協助、同儕的支持、諮商與外督協助自我探索與整理、網絡間的合作等的支持與協助,幫助兒少保社工面對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可以一、透過教育、多元活動、互動模擬、正向管教經驗分享或是邀請孩子與家長互動,傳遞正向的管教知能;二、增加兒少保服務的宣導,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兒少保社工的服務,提高對於兒少保社工專業的尊重度;三、增強管教服務的配套措施,加快邁向零體罰之目標;四、透過定時的個督、同儕督導、外督主題的篩選、與免費心理諮商的方式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五、增加系統間的合作,提供多元的求助或是介入管道,適時提供家庭管教相關議題的協助。Item 社安網心衛社工服務精神疾病合併家暴加害者處遇經驗初探-以臺灣東部為例(2024) 金佩岑; Chin, Pei-Tse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東部地區心衛社工對於精神疾病合併家暴加害者及其家庭的處遇經驗。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心衛社工服務對象面臨哪些生活議題,心衛社工又如何採取處遇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標準取樣法與滾雪球取樣法,運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7位花蓮縣、臺東縣以及宜蘭縣具有1年以上心衛社工工作經驗者,進行一對一深度訪談,將訪談錄音轉為逐字稿,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得到研究結果如下:一、如何走上心衛社工之路:從事心衛工的原因包含職涯考量、願意接受挑戰、受薪資吸引。二、心衛社工服務對象生活議題與服務考驗:心衛社工服務對象及其家庭的生活議題包含藥酒癮及不規則服藥、家庭對個案有愛也有礙、就業資源匱乏、個案對家庭經濟依賴,處在社會邊緣及面對精神疾病的污名。也發現心衛社工是家庭的浮木,要承擔家屬期待未實現的情緒反應,更直面個案的抗拒情緒,專業關係建立不易,家庭與個案的改變意願低,因此動機促進是心衛社工的課題,也發現個案是自己醫療處遇的專家,所以心衛社工的衛教要個別化。三、心衛社工的價值信念及處遇方法:心衛社工透過以人為本的助人信念,發展以關係為基調的工作取向,建立關係後聚焦在提升個案對所處生態的適應性,所運用的策略包含連結醫療系統穩定精神疾病、鬆動家庭系統、鼓勵個案自立以及輔助資源運用等。心衛社工發現合併藥酒癮議題的個案存在高風險時,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被害者人身安全,並以減害原則進行處遇。心衛社工運用強制力是一把雙面刃,有其優勢也有受限之處。四、心衛社工與網絡成員的合作:保護性社工與心衛社工因為看待案件的視角不同而帶來工作差異,包含:強調快而有力的危機介入VS重視生態環境相互適應;保護被害人安全導向VS關心加害者情緒需求;期待醫療介入緩解危機VS瞭解醫療限制考量社會環境因素。兩造社工雖有各自作為之時,但關係已逐漸鬆動,可依案家需求分工合作。五、心衛社工角色的挑戰、成就以及盼望:心衛社工的挑戰包含需要面對無解的困境、服務成效無法立即彰顯、面對精神症狀的不穩定、可用資源薄弱、訪視頻率未能呈現服務品質。而能促成有效的網絡合作並共同改善風險,以及服務對象的正向反饋,能使心衛社工獲得成就感。心衛社工在重重的挑戰中,仍然期待自身能夠強化專業知能,但也盼望政府避免多元服務議題削弱心衛社工核心量能,以及整合社會安全網專業人員,達到優化心衛社工角色的目標。針對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相關議題討論:從研究、理論與政策看東部心衛社工處遇;隱藏在家庭暴力與精神疾病背後的難題;心衛社工資源運用的限制;強制性處遇的灰色地帶;共案共訪機制執行概況。最後針對實務面、政策面以及研究各面向提出建議。Item 社會工作者眼中親職化兒少圖像之研究(2018) 吳彥箴; Wu, Yen-Chen本研究旨在透過高風險社會工作者的視角探討親職化兒少之議題,以及在提供服務時遇到的困境與限制。研究中將文化因素納入討論,除了探討國內家庭與孝道文化對親職化現象之影響外,也看見受訪者本身之價值信念亦會影響其眼中之親職化兒少。另外,藉由高風險社會工作者的觀點看親職化兒少立法之可行性,最後討論孝悌楷模獎之看法與建議。研究經由面對面深度訪談九位資深的高風險社會工作者,以下為研究結果: 一、社會工作者眼中之親職化兒少 社工經由與家庭成員互動觀察親職化兒少,或透過學校老師得知孩子相關資訊。社工認為親職化兒少形成的原因為家庭經濟匱乏、家長照顧功能不彰或照顧資源不足,還有雙親婚姻關係不佳。社工也看見親職化對家庭與對孩子本身的影響。在談到需求的部分,社工認為親職化孩子有被關注、增加親子和同儕互動、人生發展規劃與情緒抒發等需求。 二、提供親職化兒少之服務與困境 大部分受訪者提及在提供服務時會以家庭為單位,但有些社工將焦點放在家長,而有些以孩子為工作主體。另一方面,在服務中遭遇之困境與挑戰有服務期程限制、資源分配與運用等議題、此外,合作網絡評估之落差、社工本身專業與反思能力及情感轉移與專業界限等也是常面臨之挑戰。最後,針對立法的需求與可行性,大部分社工在訪談前並沒有想到這個議題,但表示若真要立法,還需要凝聚共識,避免可能之弊端,已確保立法對孩子的助益與影響。 三、社工之文化信念看親職化兒少 社工對於親職化兒少處境的看法,部分受到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價值觀影響。此外,有些社工看見孩子對於自己處境的認命,但有些社工則覺得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改變命運,或透過服務減輕孩子辛苦。社工也提到以往與現在親職化形式大有不同,需要理解家庭脈絡與家庭成員間的動力,並看見家庭的優勢。服務需具備在地化的思維,自我覺察與反思也是社工重要的課題。最後討論社工對孝悌楷模獎之看法,部分社工看見獎項背後對孩子或家庭的助益與影響,有些社工則擔心過度渲染對孩子造成壓力與標籤,也有社工認為是一種利社會的表揚。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一、政策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立法是條漫漫長路,然而,未來若真的要朝立法之路邁進,可先訂定親職化相關定義以及發展親職化評估工具;並從「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著手;以及增加宣傳管道。 二、實務面向 在實務工作方面,針對親職化兒少發展更多相關的服務方案;在服務過程中看見孩子需求以及提供細緻化的服務;增加不同網絡間的對話以減少合作上之摩擦;建立完善之親職化服務單位或者可與社區合作,協助社區挹注相關資源提供服務;相關教育訓練提高社工之文化敏感度並看見家庭之優勢,協助社工提高對情感轉移之敏感度與關係界限拿捏之處理;最後在「孝悌楷模獎」的部份建議使用更具體之名詞鼓勵孩子之表現。Item 精神康復者的網路使用狀況與充權關係之探究(2020) 盧佳歆; Lu, Chia-Hsin現今社會網路使用的狀況越來越頻繁,網路幾乎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 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且因著網路的可近性使回到社區中的精神康復者也有相當高的機會能夠接觸到網路,而透過網路我們能增強知識的獲得,也提供我們與他人互動等功能,而網路固有的特性與功能也許能夠對於精神康復者的充權有所幫助,故本研究以居住於社區中的精神康復者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希望能了解精神康復者目前的網路使用狀況與充權之情形,並探討精神康復者的網路使用狀況與其充權間的關係。使用「精神疾病汙名量表」、「網路使用動機量表」、「充權量表」三個部分整體問卷之Cronbach’s α分別為.87、.89、.90 並在實際施測前邀請兩位精神康復者針對問卷中的用語給予回饋及意見,以確認受訪者了解無礙。 以G-Power軟體計算預計需要85位受訪者,針對實際所蒐集到的106份 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計軟體SPSS,以描述性統計、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複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精神康復者的網路使用年資大多在十年以上,每週平均上網30.61小時,最多精神康復者會使用的類型為網路互動服務平台、利用搜尋引擎 找資料、線上影音網站,最常使用的網路類型與功能為網路互動服務平台,其次為上網聊天,而網路使用動機以工具性動機得分最高。 2.根據宋麗玉(2013)將充權量表區分「高度充權」、「中度到高」、「尚可至中度」、「低度充權」四種程度,目前精神康復者的充權整體狀況為低度充權,且處於低度個人充權、尚可至中度的人際充權及社會政治充權,而在此三層面的充權中,人際充權整體狀況最好,其次為社會政治充權整體,個人充權整體狀況最差。 3.網路使用年資對於充權不具有顯著預測力。網路使用狀況對於充權整體及個人充權皆不具有顯著預測力。平均一週上網時間與網路使用類型與功能對於人際充權具有預測力,且平均一週上網時間越長人際充權越差,常收發或處理電子郵件功能相較於常網路互動服務平台有較好的人際充權,常使用網路論壇相較於常使用網路互動服務平台者有較差的人際充權。而網路使用類型與功能及網路使用動機對社會政治充權具有預測力,常收發或處理電子郵件功能相較於常網路互動服務平台有較好的社會政治充權,常使用網路論壇相較於常使用網路互動服務平台者有較差的社會政治充權,且社交性動機越強社會政治充權越好,工具性動機越強社會政治充權越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能夠藉由精神康復者的網路使用動機,提升他們的社會政治充權並考慮適度運用電子郵件、網路互動服務平台作為社會工作與精神康復者互動的工具協助他們適應生活,且家人與專業人員共同合作協助降低網路所可能對精神康復者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減少社會對他們的汙名,進而提升精神康復者的充權,但也提醒社工在使用網路與精神康復者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也要遵守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並注意倫理上的議題 。Item 精神障礙者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2022) 張文馨; Chang, Wen-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障礙學生的大學校園生活經驗,研究目的主要為瞭解精神障礙大學生遇到的困難、因應方式與支持資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本文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訪談11位精神障礙大學生。研究結果: 精神障礙大學生大多是主動升學,並嚮往能在大學唸書過程中自由安排生活,而家人態度也是傾向支持升學。精神障礙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會與學校、老師以及同學產生很多的連結,同時精神障礙大學生也會打工、參與社團或是有其他休閒活動等,但精神障礙大學生會因身心狀況不佳影響課堂出席率或是退出打工與社團。精神障礙大學生會面臨疾病診斷就醫、制式課業要求規範、心理諮商服務需求不足與人際議題的困難,當中他們會發展出面對困難的因應方式,以及從中逐步建立起支持系統。 研究建議: 一、對精神障礙大學生的建議: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二、對非正式單位支持系統的建議:學習如何與精神障礙者正確地相處 三、對學校的建議:提供社交技巧的訓練、提供精神疾病知識的培訓 關鍵字:精神障礙者、大學經驗Item 脆弱家庭子女的復原力歷程探討-以長期參與教會活動者為例(2024) 黃郁茹; Huan, Yu-Ju近數年來,脆弱家庭成為衛生福利部重點服務的一部分。本研究關注長期參與教會活動對脆弱家庭子女的復原力所帶來的影響。研究呈現出脆弱家庭子女生活情境具有多重壓力,面臨著經濟、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壓力。研究透過探討脆弱家庭子女的生活適應,呈現在適應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在家庭逆境當中,家庭、學校、社區等支持系統是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本研究特別針對長期參與教會活動在其生活中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經驗感受更具體指出益處與挑戰。為了更細致且貼近研究對象的獨特性,研究選擇質性研究方法,並藉由立意取樣收集七位受訪者的資料。透過主題分析法,分析脆弱家庭子女在逆境中的風險樣貌,以及家庭 脆弱性對學校適應的干擾。研究發現,脆弱家庭子女在支持系統和資源的挹注,對於生活適應能力有促進的作用,也提升學習穩定和就業方面的成就,改善個人生活樣貌甚至有餘力協助家庭。現今,脆弱家庭子女因著就業後,過往經濟陷困的壓力都有明顯改善且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呈現積極適應的生活樣貌。本研究進一步檢視教會在實務上對脆弱家庭子女的保護作用,並依據研究對象使用教會資源的實際經驗提出回應。這不僅讓資源使用者有機會表達並被理解其經驗感受,有助於社區資源或教會在服務內涵方面的優化。最後,這篇論文特別藉由脆弱家庭子女長期參與教會活動,突顯了社區資源在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