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馬來西亞華語「了」的語音變異因素
    (2024) 王家輝; Wong, Kah-Fai
    本研究探討馬來西亞華語「了」(le和liao)的語音變異因素。本研究假設語域和性別是影響le和liao 變體分佈的顯著的語言外部因素,並假設「了」的句法位置(動詞後「了」和句末「了」)是影響「了」語音變異的顯著的語言内部因素。從BBK Network YouTube頻道中新聞播報、紀錄片、採訪以及趣味辯論四種不同的語域為語料,研究「了」語音變異的分佈。本研究采用了GoldVarb X (Sankoff et al. 2005),一種用於變異研究的定量工具。該結果表明語域對「了」語音變異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新聞播報和紀錄片傾向於le變異的使用,而採訪和趣味辯論更傾向於liao變異。此外,「了」的句法位置也是影響「了」語音變異的顯著因素,尤其動詞後「了」傾向於le變異的使用,而句末「了」則傾向於liao變異的使用。然而,性別並沒有對「了」的語音變異因素造成顯著的影響。
  • Item
    《冰雪奇緣》系列中女性之間愛的傳承
    (2022) 黃毓晴; Huang, Yu-Ching
    時至今日,《冰雪奇緣》系列仍舊是受大眾喜愛的動畫電影。本論文旨在探討《冰雪奇緣》系列中女性之間愛的傳承,且著重於艾莎這一角色。《冰雪奇緣》系列是迪士尼第一部著重於刻劃女性親人之間的愛,而非公主王子的愛戀。第一部關於姊妹之間的愛,第二部則是母女之間的愛,這種女性親人之間的「愛」可以讓女孩成長為女人,甚至於跳脫父權社會的枷鎖,這種轉變在艾莎身上尤為明顯,因為艾莎在第二部結尾成為了半精靈,不再受世俗的性別影響,她已跳脫出框架,變成超然的存在。
  • Item
    中文母語人士對英文「塞音」之口說實證研究
    (2021) 劉偉昀; Liu, We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說時的塞音表現及影響其表現的可 能因素,包含英文程度、性別、音位、元音特性等。實驗方法為一英語口說測驗。 研究對象共分四組:兩組母語組(中文母語與英文母語),另兩組為二語組,依 其英文程度分低程度與高程度,除中文母語組為 32 人外,其餘各組皆為 16 人, 男女各半。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的塞音表現與其母語及英文程度呈現顯著相關 性,低程度學習者仍受母語影響,高程度學習者已習得英語塞音規則與噪音起始 時間。此外,研究亦發現性別並非影響英語二語學習者塞音表現之關鍵因素,男 性與女性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音位對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 則具顯著影響,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軟齶音、其次為齒齦音及雙唇音。最後, 元音亦是影響研究對象塞音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難而易依序為塞音出現在低 元音之前時、其次是出現在高元音之前時。
  • Item
    政治質詢中規避語「其實」的使用與性別的關聯:以高雄市議會質詢為例
    (2021) 何亦翎; Ho, Yi-Lin
    本文旨在探討高雄市議員在議會質詢,規避語「其實」的語用功能,並以Lakoff(1975)性別理論為基礎,探討規避語「其實」的使用是否跟性別相關。口語中規避語的使用,主要是說話者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跟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的保護以避免面子威脅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發生。本文收集三十二名男性議員跟二十四名女性議員在質詢中使用「其實」的語料。首先,我們使用AntConc 搜集語料,再用Python進行卡方檢定(Chi-square)。研究結果顯示,在質詢中「其實」有六個語用功能,分別是: (1)批評政府官員的回應,(2)議員給予官員可行的辦法,(3)對於官員的看法表示同意,(4)保護議員自己的積極面子,(5)避免過於彰顯議員自己的努力,(6)質詢內容涉及死亡相關的內容,研究結果顯示,只有一個語用功能跟性別相關。另外,根據Hsieh and Huang (2005)所提出「其實」的架構(qishi construction),說話者用「其實」表達不同意(disalignment)之後,會用「因為」或是「可是」,更進一步說明不同意的理由;在議會質詢,議員也使用相同的模式,表達不同意官員的回答。不論是在充滿面子威脅的質詢,或是口語言談或訪問,規避語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對於議員,在質詢中使用規避語的目的,除了表達他們同意或是不同意的態度,更進一步表達他們的立場跟建議,以達到代表民意監督政府的責任。
  • Item
    中文衝突策略之語用研究
    (2020) 翁翊芳; Weng, Yi-Fang
    人與人交際言談之間,想法的分歧所引發的言語衝突會因為對談者在社會上的條件而有不同的話語模式。本研究探討之目標為談話者在與家人和同事的交流中,面對威脅的情境下所使用的語用策略。從五十六位臺灣人在中文衝突語境的問卷研究結果中發現,社會距離和社會權力確實對語用策略選擇上有所影響。當對談者的關係較為親近,且受威脅者的權力較高時,威脅策略的使用佔相對高的比例。然而,在工作場合上,威脅策略並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請求和妥協的策略,以顧及雙方的面子。此外,當被威脅者的權力較低時,無論是與家人或是同事交流,有採取相同策略的傾向,亦即受試者傾向使用妥協、懇求或道歉等策略。最後,男性和女性在處理言語衝突的情況亦有所不同。男生易使用威脅策略,在與家人交流時特別明顯,女性則是偏好溫和的語用策略,社會關係和權力的影響並不明顯。
  • Item
    倫理與恐怖: 寰宇小說與九一一
    (2013) 張懿仁; Yi-Jen Chang
    九一一恐怖攻擊是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最獨特和具標誌性的事件,因為此事件為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定調。九月十一日這個日期無疑地標誌了我們在認知層面深陷於恐懼和安全,危機和秩序,敵人與朋友等概念的戀物般地崇拜。隨著九一一事件,一個「我們/他們」,「朋友/敵人」的分際不斷地被用以構築公共情感、國際結盟和認同的座標。我們能瞭解九一一事件對全球人類帶來的創傷,但我們也必須警覺到這個創傷被挪用為合法化美國為鞏固其全球霸權而發動的反恐戰爭的理想托辭。 本論文以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為出發點,欲探討是否仍有別於主流「我們/他們」論述的其他可能。本文的關懷在於討論這個對於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的回應如何自寰宇論述、生命政治論述、全球化理論、邊界與移動的論述以及性別與種族論述的重重對話中產生。本論文據此試圖爬梳出一個能跨越國家邊界且能涵蓋當代人類經驗的回應。我認為寰宇論述內在的政治承諾與倫理責任的深刻意涵能夠使我們抽離受限於國家邊界的個別經驗而以全人類作為理解九一一事件的參照點,生產出我們對九一一事件的非主流回應,免於被收編於一個霸權式的大論述中而抹除了個體的獨特單一性的微觀論述。藉由寰宇論述及其倫理意涵的批判視角作為方法論,本文認為Ian McEwan的 《星期六(Saturday)》,Joseph O’Neill的 《荷蘭 (Netherland)》 與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不能因其書寫者之國籍簡約歸類為當代英國小說,美國小說或南亞裔小說,也不能因其書寫內容關乎九一一恐怖攻擊此一「全球」事件而將之歸類為世界文學。本文認為這些小說作家自身及筆下人物背景呈現的多國連結的複雜性及對九一一事件之回應揉合了他者的再現與批判應被定義為寰宇小說。本文先就寰宇小說之關懷對象與再現策略定調,進而藉由重思德希達的aporetic hospitality和對他者的責任的概念與全球危機和美國霸權間的對話以分析小說中所再現九一一事件中被妖魔化的他者來討論寰宇論述與實踐如何真正公平對待全球危機與恐怖威脅下的真正「受害者」。
  • Item
    描摹狄福的女商人:《茉兒‧佛蘭德斯》與《蘿克珊娜》中的重商主義與性別議題
    (2008) 葉采青; Tsai-ching Yeh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丹尼爾‧狄福(1660-1731)作品中所呈現的重商主義和商人精神。狄福所處的時代面臨經濟結構的劇烈轉變,日漸式微的封建制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這兩股相對的力量,在經濟的觀念與商業的運作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對於經濟議題的關注,為狄福作品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與十八世紀其他的小說家有所區隔。雖然狄福的小說人物都以追求財富為主要目標,同時也具有商人的特質,但是直到1725年出版的《道地英國商人》,狄福始就「道地的商人」(“complete tradesman”)提出具體的定義,期許此書為年輕商人的從商指南,並宣揚商業為國家的致富之道。他不僅試圖要建立一種商人精神,也將這樣的想法落實到他的小說人物上,而這樣的概念同時也可以用來解讀《茉兒‧佛蘭德斯》(1722)與《蘿克珊娜》(1724)中極具爭議性的女性角色。 本研究將分成三個章節:以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為作為檢視的主軸,第一章首先要闡明狄福實為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者,藉以審視狄福在《道地英國商人》中所建構的商人精神;在接下來的兩章,本論文將強調茉兒和蘿克珊娜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將她們定位為狄福的「女商人」(“women in business”),而非寡廉鮮恥的娼妓與交際花。狄福的女性角色以其財富管理的能力,試圖踰越社會對於女性的規範,並以其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就,建立女性的主體性。因此透過時代歷史背景的探討,本論文亦將分析狄福對於貧困女子的同情,以討論小說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狄福在此議題的立場。 狄福其實欲藉由他的作品來建立有系統的經濟理論,本論文作者希望能就狄福在經濟方面的主張,做更深入的解釋,並針對他最受非議的小說角色,提出不同的解讀方式。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研究
    (2011) 郭玥慧; Yueh-huei K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判斷讚美語實驗結果顯示,不論兒童或成人對於不同主題的讚美或來自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讚美者的讚美在判斷它們是否為讚美方面未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回應讚美語實驗的結果顯示,讚美者的性別與社會地位會影響受試者回應讚美語。受試者傾向於接受來自女性或高地位讚美者的誇獎,而拒絕來自男性或低地位讚美者的誇獎。受試者對於不同主題的回應雖未達到顯著差異,受試者對於較具體主題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此外,男性受試者對關於「能力」的誇獎給予較多的回應,女性受試者則對於「外貌」或「物品」相關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 回應讚美語實驗也顯示,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大約於五歲已能依讚美者性別和地位或讚美主題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然而,兒童在讚美語回應策略的使用能力仍不及成人。在八歲以前,幼童大多直接接受別人的讚美,在此階段的受試者也多僅使用單一策略來回應讚美語。八歲以上的受試者開始減少直接接受讚美策略(Direct Acceptance)的使用,並多使用間接接受的策略(Indirect acceptance),這個年紀的兒童也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成人則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以同時接受讚美並避免自我讚美。
  • 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
    (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
    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
  • Item
    電腦溝通媒介語言中的性別差異
    (2010) 歐陽君怡; Chun Yi, Ou Yang
      本論文目的在分析男性及女性在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中的語言使用。此研究挑選了三種不同的電腦溝通媒介:網誌、電子佈告欄,以及即時溝通系統。收集的資料包括60篇網誌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60篇電子佈告欄文章(30篇男性作者,30篇女性作者),和60篇即時溝通系統的對話內容(20篇男男對話,20篇女女對話,20篇男女對話)。七組語言變項包括語碼混合、語言創意、問句、粗俗語、強調語、禮貌語,以及回饋語。此外,此研究亦分析15種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的互動方式:提供相關經驗、開玩笑、鼓勵、同意、感到有趣、讚美、安慰、感謝、改正、建議、同理、祝福、問題(作為促進互動方法)、問題(作為尋求資訊方法),以及對某人表達愛意或想念。本研究包含質與量的分析以調查男女語言使用是否有顯著差異,並查看語言特徵在不同的語境中是否有不同功能。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使用語言的差異在網誌及電子佈告欄中(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沒有顯著差異。相反地,在即時溝通系統(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男女在語言使用上有顯著差異。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似乎更像口語會話,因而造成性別在語言使用上的顯著差異。至於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可能是個無性別的環境。另外,觀眾也可能會影響電腦溝通媒介使用者用語言的方式。在非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文章可被不熟悉的人看到。因此,使用者可以隱藏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然而,像即時溝通系統這樣的同步電腦溝通媒介較為隱私,使用者因而較願意透過語言展現他們真實的性別身分。此現象可解釋為何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不同性別有顯著的語言差異,但在同步電腦溝通媒介中,卻沒有顯著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