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7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共讀繪本手指圖文之語句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6-??) 李菁芸; 張鑑如; Ching-Yun Lee, Chien-Ju Cha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親子共讀時,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指向動作使用的情形,以瞭解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手指圖案或文字的次數頻率和語句功能,以及母親與幼兒使用手指圖文的關係。45對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在家共讀彼此熟悉的繪本,全程錄音錄影,研究結果顯示:1.母親、十四個月大幼兒手指圖案的次數頻率均高於文字;2.母親指著繪本圖案或文字時,其所伴隨的語句功能最多為「強調或傳達相同語義訊息」,其次則為「增加更完整、清楚的語義訊息」及「引導注意」、「無法辨識」;3.十四個月大幼兒已出現大量手指圖文的指向動作,但尚未發展出清晰可辨的口語詞彙;4.母親與十四個月大幼兒共讀時,母親手指圖文的次數與幼兒手指圖文的次數呈現正相關。文末並對未來相關研究及親子共讀方式提出建議與討論。Item 幼兒學校能力測驗的編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8-06-??) 路君約; CHUN-YO LUItem 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12-??) 周育如; 張鑑如; YU-JU CHOU; CHIEN-JU CHANGItem 幼兒對道德事件之情緒歸因解釋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06-??) 周育如; Yu-JuChou本研究探討學齡前幼兒的道德情緒歸因解釋能力,並呈現以此變項進行的研究為幼兒道德推理領域帶來的新發現。以77名6歲幼兒為對象,透過道德推理作業之個別訪談及父母問卷,探討道德認知和道德情緒的關係、情緒歸因解釋的情境差異與個人反應傾向,以及父母教養對情緒歸因解釋能力的影響。主要發現有三:(1)較之傳統上採用的道德判斷推哩,以情緒歸因解釋能力為認知變項時,幼兒道德推理與道德情緒間呈現合邏輯的對應關係;(2)幼兒情緒歸因解釋之道德推理層次較低,但其反應因道德情境而異,且各情境知道得情緒與情緒歸因解釋傾向間有正向關聯;(3)父母在幼兒犯錯時採取溫和說理的方式並對幼兒犯錯表達哀傷反應者,幼兒的道德情緒歸因解釋能力較佳。根據研究結果並提出未來幼兒道德推理研究及道德教育上的建議。Item 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關聯性之追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12-??) 黃世琤; 李麗雯; Shih-tseng Tina Huang; Liwen Lee本研究以間隔六個月前後測方式追蹤五十八個家庭中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之關係,測量遊戲中測量母親讚訐、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教養行為,並於幼兒十七個月及二十三個月大時測量幼兒在收拾玩具作業中之獨立完成、母親協同完成、逃避與抗拒等表現,並探討家庭社經地位、母親年齡與教育程度等因素之影響。結果顯示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隨月齡增加,而幼兒在母親協助下完成作業之反應隨月齡下降。母親年齡與教育程度及母親讚許行為具顯著正相關。 幼兒十七個月獨立完成反應與母親教育程度呈正相關,並與母親威脅教養呈現正相關。幼兒二十三個月之獨立完成作業反應和十七個月時的獨立完成反應與重述行為呈現正相關。 幼兒在十七個月之抗拒行為與當時幼兒的獨立完成反應呈現負相闕,幼兒二十三個月時亦發現此負相關。幼兒十七個月時母親的肢體介入行為與幼兒二十三個月時之抗拒反應具正相關。二十三個月幼兒的逃避反應與其獨立完成作業行為則為負相關。階層迴歸結果發現,當排除家庭背景變項之解釋力,十七個月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對於二十三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行為具顯著預測力。當排除家庭背景變項及十七個月幼兒反應之解釋力時,母親教養行為對於十七至二十三個月中幼兒的獨立完成表現之變化具有預測力,其中,母親重述幼兒口語的教養行為顯著預測幼兒十七至二十三個月間獨立完成作業表現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