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國中學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12) 謝佳真; Chia-Chen Hs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拒學學生的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法,深入探究三名長期拒學學生,其拒學歷程,以及拒學過程中,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資料蒐集為期約7個月,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 三位研究參與者拒學發展歷程可分為「潛伏」、「前兆」、「初期拒學」、「慢性化/惡化」等四個階段,從「前兆」的出現到「慢性化/惡化」階段,家庭與學校不斷的提供調整、協助與輔導,以因應其拒學情形,並努力讓學生踏上返校之路。 二、 整個拒學歷程中,以「拒學」的發生為切分點,形成拒學前與拒學後,不同的生態互動與變化: (一) 拒學前,從資料分析中發現三位學生均有其能力及特質上的弱勢,家庭及學校是否能覺察並因應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此時家庭與學校均能維持正常運作功能,並均與個體有直接聯結。 (二) 拒學後,個體受「不上學產生的罪惡感」、「沈迷事物」以及「作息不正常」纏繞,躲在家中不再上學,家庭成為唯一直接協助個體的資源,學校與其他資源必須與家庭共同合作,同時幫助與增能家庭,才能使個體步上復學之路。 最後,本研究基於研究發現、討論與限制,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
    (2011) 李佩憶; Pei-I Lee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六位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在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的經驗與現況。研究者透過和六位研究對象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教師,共21位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互動,並運用文件、書籍、影片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優勢才能發展方面:1.早期觀察,培養優勢才能發展;2.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3.興趣與得到肯定為持續發展動力。 二、學校適應方面:1.僅少數研究對象能同時滿足雙重特教需求;2.學習態度影響學業表現成果;3.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為學習後盾;4.多數研究對象有互相扶持之同儕關係;5.感官障礙之研究對象較能接受自我障礙。 三、影響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因素: (一)個人方面:1.人格特質為最大影響主因;2.面對內在差異的不同反應;3.需要擁有成就感之舞台。 (二)家庭方面:1.父母以適合孩子特質之方式相處;2.父母的自我成長有助於孩子發展;3.父母對孩子的優勢才能發展給予高度支持。 (三)學校方面:1.多能根據雙重特教需求特質給予調整;2.對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滿足能力不一;3.教師了解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狀況;4.優勢才能發展教師之專業與教學方法符合學生需要。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供給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家有雙重特教需求孩子之父母、學校與相關實務工作人員參考。
  • Item
    國中啟聰資源班數學課堂師生問答互動研究
    (2008) 汪怡甄; Yi-Je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市一所國中啟聰資源班,任課教師與三位聽障學生在數學課問答互動的情形,以及影響問答互動的相關因素,透過二十四節課的正式觀察、師生訪談、文件蒐集與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方法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一、「視數學為溝通」的意涵大部份尚未在研究現場中展現,師生問答互動的內涵主要呈現在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師生相互關懷、磋商學習規約與學習數學知識等部份: 1.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呈現在師生重視助聽輔具的狀況、師生近距離溝通、老師發出訊息前先提醒學生聽與看、教師運用手語增進理解、教師矯正學生的語音、教師重述問題、學生重述教師發問的內容、學生對教師的說明進行再確認等方面。 2.學習規約是聽障學生最常主動請示發問的項目,有關數學知識方面的疑問卻無法具體表達,整體而言學生發問的頻率不高。 3.學習數學知識是師生課堂問答互動的核心,任課教師常用二分答案的提問方式,強調記憶與精熟學習。任課教師使用「為什麼」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與反省,並出現以下的互動情形:(1)程度不佳的學生無法具體回答時,老師會自行回答;(2)老師發問後沒有候答,而是由老師自己繼續發問或直接進行解答;(3)老師發問後只注意到程度較佳學生的回應,忽略說不清楚的學生的反應;(4)某些情況下發問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表現,而非探索學生的學習困難。 4.解題過程中,任課教師會強調數學語文的重要性,但受限於時間無法真正落實,不完整的數學語言出現在問答互動中。 5.任課教師能掌握聽障者溝通特質,進行數學教學與問答引導,並且關注學生間的個別差異。 二、影響師生問答互動的因素為: 1.教師的引導技巧:教師的數學專業素養與教學引導、教師的問答引導技 巧; 2.現有課程的限制:包括教材內容、教學時間與學生程度; 3.聽障學生的心態與能力:學生維護自尊、學生既有的數學和語文能力、學生的身體狀況; 4.環境因素:視聽覺輔具的完備程度、座位安排與教師發話角度、教室光線、教室位置等。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並對研究過程做一整體性的回顧。
  • Item
    聽人與其聽障手足互動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0) 蔡珊珊; Shan -Shan Tsai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三位有聽障手足的普通成人的敘說,及訪談其聽障手足與父母,了解與聽障手足一起成長的聽人會經歷哪些經驗,以及手足互動的歷程。 經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先厚實地呈現三位主要研究參與者的個別故事,再指出從三個故事中發現的共同點:沒有共同的溝通方法、為滿足聽障手足語言治療的需求,都會減少手足間的互動,手足的障礙程度也會影響手足間的互動;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手足關係的發展;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父母如何引導手足相處;聽人手足會協助聽障手足與他人溝通、會主動關懷身障者,也會因體諒父母的付出,主動去分擔父母的辛勞。 最後回歸到研究目的,發現擁有聽障手足,帶給聽人手足的經驗,包括:受到父母的教導、照顧較少;背負父母的雙重期待;擔憂遺傳問題;社會壓力影響聽人手足表明手足有障礙的意願;聽障手足的能力與父母交付的重擔程度成反比;聽障手足的輔具與治療費用會排擠家中經濟資源的分配。聽人與其聽障手足間的手足關係,可能和一般手足關係相似,也可能是聽人手足負擔較多的協助與照顧責任。根據以上發現,我提出一些省思,及給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建議。
  • Item
    國中特教組組織氣氛之個案研究
    (2013) 李孟涵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國中特教組組織氣氛,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針對組織氣氛發展歷程與現況、校長作為與教師行為對於組織氣氛發展之關係及組織氣氛形成後對特教組後續的影響等三方面進行探究。 研究參與者為該國中特教組六名於該校任教五年以上之正式特教教師,利用兩個月進行二次的個別深度訪談以及長達九個月的參與觀察。在個別訪談的部份,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方法蒐集資料,並參考相關文獻與理論,事先擬定訪談大綱。由專家學者與實務教師協助審查訪談大綱後,選擇一位個案進行先導個案研究,最後修正確認正式訪談大綱內容,以便進行正式訪談。而在參與觀察部份,記錄相關非正式聚會之互動與特殊事件共計十篇的研究日誌,以及蒐集組織會議十四次的書面紀錄,以利資料相互檢證。之後,再利用開放及隱性編碼的方式進行資料處理,建立出研究主題的架構與脈絡。 本研究發現:該國中的組織氣氛類型為開放型且開放程度極高;校長作為包含其整體特殊的領導風格,且身為普通學校校長對於特教組了解層面有限,故尊重特教教師專業的實際情形與對組織業務支持的具體行動;教師行為則包含教師實際正向互動情形、職務工作分配彈性高、師生互動情形密切等,然而在親師溝通方面仍有態度分歧的情形,但組織特色建立及正向人格特質教師帶動氣氛,促使組織認同感與信心增高。另外,研究結論又再歸納出更深層的概念,包含:教師們組織氣氛覺知受到長期性與暫時性組織氣氛兩者交互流動的影響;其中校長作為與教師行為屬於長期性氣氛,而暫時性氣氛則可能受到重大事件與組織表現品質的影響。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學術層面之建議。
  • Item
    從發現典範探討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
    (2016) 莫少依; Mo, Shao-I
    本研究以輕症自閉症青少年在社會互動的進步現象為目標,擱置以往聚焦於個體能力缺陷觀點,採用發現典範來考察其社會互動現象,整體性地揭示輕症自閉症者的互動行為。本研究招募四位育有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母親進行其孩子社會互動的長期觀察訪談,並以現象學方法分析訪談逐字稿,從而獲得對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社會互動進步表現的普遍結構描述。研究結果指出,「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之普遍結構」包括五項主題,分別為:「依循著道理或軌道化的行為表現樣態」、「在溝通行動中沒有出現可以修飾行為的反饋作用」、「特定興趣領域的形成有助於溝通現象的出現」、「溝通時的語用影響取決於他人的知覺立場與反應」、以及「不激起道理對立的順應他人行為」五項主題。這五項主題不應分別來看,而是共同構成一個關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進步現象」之整體。除了回答研究問題外,本研究可以貢獻於輕症自閉症者社會互動研究的概念反思,以及有助於實務工作者設計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教育訓練計劃。最後,本研究結果有助於對大眾提出這樣的倡議: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是相互了解與相互改善的過程,如果與輕症自閉症者互動之人可以投入此一過程,而非僅僅只是將互動問題歸究於輕症自閉症者本身的困難,則將更有利於後者的社會適應。
  • Item
    聽聽他的聲音- 一位輕度自閉症青年情緒調適歷程之研究
    (2016) 盧麗茹; Lu, Li-Ju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名輕度自閉症青年在成長與求學階段中的情緒調適歷程,資料收集方式是採取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邀請該名輕度自閉症青年及其重要他人進行回溯與敘說,同時參酌相關文件資料。 經由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詮釋,我先呈現該名輕度自閉症青年的情緒故事,而後分析其情緒調適歷程。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輕度自閉症青年情緒調適歷程之發展特徵 (一)各階段的情緒高峰與低谷互現起伏變化大。 (二)生命貴人的現身與溫暖的相伴是安穩前行的力量。 (三)對情緒的覺察與表達從初期的混沌不明到後期的逐漸明朗。 (四)調適策略由重要他人的外在調適漸進融入個人的自我調適。 二、情緒低谷中負向情緒的主要來源與調適策略 (一)主要引發來源大致可分為「環境刺激變化大」、「教師不解難接納」、「同儕屬性差異大」、「升學考試挫折深」與「家人意見相衝突」等五大類。 (二)面對負向情緒的調適策略,包括「尋求社會性支持」、「轉移注意力」、「服藥緩解」、「選擇及修正情境」、「改變認知」、「書寫沉澱」及「問題解決」等七類。 三、情緒高峰上正向情緒的主要來源與調適策略 (一)主要來源大致可分為「環境舒適能掌握」、「教師溫暖能同理」、「同儕屬性較相近」、「才華亮點被看見」與「明白父母付出多」等五大類。 (二)提振正向情緒的調適策略,包括「空間舒適化」、「建立人際圈」、「保持生產力」與「發揮幽默感」等四類。 最後,根據研究的發現,對教育實務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兒童癌症學生的求學路
    (2017) 朱卿雲; Chu, Ching-Yun
    本研究之目的為追蹤三位床邊教學病生,透過家長觀點,描述發病初期接受治療至病癒回歸校園生活的生命歷程。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紮根理論,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大綱深入訪談,探究病生家長對床邊教學班之感受,以及病生此階段之求學歷程,進一步歸納訪談內容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一、一般社會大眾及校園內師生對兒童癌症病生認識有限,學校相關人員不熟悉病生離校時期可運用之教育資源,導致對病生照護上產生疑慮,衍生出成績計算與成績權責問題。 二、返校狀況視病生身體狀況及醫療階段而定,以漸進方式返回校園,無法以全有全無方式決定是否回歸校園生活。意即病生所接受的各式教育資源勢必會重疊,可依照返校的適應狀況逐步褪除相關服務。 三、病生之教育資源涵蓋範圍僅限義務教育階段,且服務內容及時間有限,無法全面滿足病生教育需求。 研究者歸納訪談內容結果,認為教育行政單位與學校應加強師生對兒童癌症病生認知的宣導,針對病生制定明確的成績計算與返校流程,並期待能擴大教育資源之時數與服務對象,以協助病生得以更順利的重返校園生活。
  • Item
    我很好!–正向自我概念之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調適歷程
    (2017) 吳佳穎; Wu, Chia-Ying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伸入探究兩名具正向自我之資源班學生的調適歷程,資料蒐集為期約三個月,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資料蒐集等方式,和研究參與者互動而得。研究者先分別呈現兩位學生的生命故事後,再進一步分析與詮釋其自我概念,歸納出研究結果。發現兩位學生共同之處如下: 一、不以低落的學業成就評價自我。 二、不因他人的言語而自我否定。 三、在原班仍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四、其主要管教者態度開放、接納。 五、認同資源班但不認同或不了解自身的特殊身分。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供特教老師、普通班教師與一般行政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小視覺障礙學生數學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6) 鄭靜瑩; Ching-Ying Cheng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求視障學生的數學能力及其相關之因素。研究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數學測驗對國小六年級普通班學生及視障學生施測,並透過觀察記錄表及半結構式的訪談題綱,對視障學生及其相關人員做深入的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視障學生的數學能力是不佳的,其在國民小學數學測驗中的表現,文字組學生在四個範疇的數學能力依序為統計與機率、幾何、代數、及數與量。而點字組學生則為代數、數與量、幾何、統計與機率。在錯誤題型部份,除了兩組視障學生有共同的錯誤題型外,文字組學生在體積與容積的計算與換算、內角和、體積倍數的概念與比例尺等題項,以及點字組學生在簡單的計算題、對稱圖形、圓形圖的概念題、機率題、統計圖與折線圖等題項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而在視障學生數學能力之相關因素部份,除了由量化的數據得知,視障學生的數學能力與障礙與否、學習媒介、測驗時間、以及測驗時的專注程度有關外,由質性的訪談資料中,也整理出其他與視障學生數學能力有關的因素。「人」的部份包括:教師、家長與學生;「事」包括:資源分配、社會職業刻板印象、學校配合程度、與作答時間;而「物」的部份則包括教材、教具與輔具。   再者,研究者亦由訪談內容中整理出視障學生的學習策略與教師在指導視障學生的教學技巧。其中學生的學習策略有主動發問法、科技輔具應用法、實際操作法、重複練習法四項。而教師指導視障學生的教學技巧則有班級教師標準嚴格一致化、教材教具規格化、手眼併用操作步驟化、抽象概念實際化、班級經營制度化以及親師合作溝通化六大原則。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研究未來之方向做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