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經筵講義中的《論語》帝王學
    (2009/8-2010/7) 金培懿
    中國傳統的教育學,主要由:官學、私學、蒙學及帝王學等四大領域所組成。但現 今學術界從事中國教育學史研究者,大都出身於教育系或歷史系專業,由於所學專業的 差異性,大都僅止於敘述歷代的官學、私學、蒙學等領域的教育活動,皆未能觸及帝王 學與經書之間的經典教育關係,更遑論深入探討歷代經筵講義中《論語》帝王學的相關 論述。而對於《論語》一書在日本帝王養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所發揮的功能, 甚至是日本經筵講義中,五經中不講《春秋》;四書中不講《孟子》的傳統特色,究竟 代表著何種意涵?或許因為事涉天皇、皇室,故日本學界極少涉獵。而日本以外地區的 日本漢學研究者,雖可擺脫國族限制,但至今未有該方面之研究。 為求更全面且確實地探究、釐清《論語》於近現代日本的傳播,吾人則不可捨棄對 明治2 年(1869)以還,明治天皇重開經筵講義,其中有關《論語》經筵講義的內容思想、 教育功效、教育目的、以及其欲涵塑的帝王人格、乃至其所產生的政治效應等問題,與 《論語》這部經典之間的關係這一複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又因為日本宮中的經筵講 義制度,乃源自中國,而且近現代日本經筵講義重《四書》的傳統,實與朱子學於江戶 日本的隆盛有著深刻關聯,故若未能對中國宋代以還之經筵講義制度乃至歷代各朝講義 內容有所了解,則對日本經筵講義的理解則有失於片面,甚或無從看出日本經筵講義的 特殊性, 故本計畫試圖透過比較研究中國宋、元、明、清四朝,與近現代日本兩國之經筵《論 語》講義,探討《論語》於以君主為中心而對皇家所進行的帝王學教育中,究竟產生何 種教育功效、政治目的、乃至文化或政策宣傳?又中、日兩國如何選擇帝王之師?經筵 講義上之講官如何擇取經典教材以為帝王學之教育內容?以《論語》為經筵教才背後所 具有的歷史、思想脈絡,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意涵究竟為何?並企圖藉此看出《論 語》在中、日傳播發展的文化史意義。
  • Item
    漢學者與庶民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
    (2010/8-2013/7) 金培懿
    漢學者與庶民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 -江戶時代漢學入門書研究 江戶時代堪稱日本漢學的巔峰造極時代,然無論漢籍的學習如何普及,漢學素養如 何深厚,對江戶人而言,漢籍乃是以漢文這一「外文」所寫成的典籍,必當有其特殊之 學習法。本計畫擬針對江戶時代各家派的代表性漢學者,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林述 齋、貝原益軒、佐藤一齋、古賀侗庵、江村北海、市野迷庵等,傾其畢生蘊積之漢籍學 習經驗,而為漢學初學者所撰寫而成的,範圍遍及儒學思想、史學、詩文的學習入門書 為主要研究對象。再輔以寬政改革以還,於江戶後期的天明6 年(1786)所出版的,為一 般江戶庶民(町人)所編纂成套的劃時代漢籍學習參考書-《經典余師》為研究對照組, 考察探討漢學者與庶民之間的漢籍學習指南.路徑.方法,在教材選擇、學習方法、教 授目標、出版文化、傳媒形式與其所涵育出的文化素養,乃至其對漢籍或漢學所抱持的 態度等,究竟有何異同?以及由各種學習法可看出中國典籍在日本的傳播途徑為何?造 成何種文化效應?並藉由探討知識階層與庶民階層之間漢籍、漢學學習教育的差異,繼 而思考其彼此之間諸如生活、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同調異趣為何?以及各家派、各學 者之各種獨特漢籍、漢學學習法,在成熟發展並推廣普及化後,又為其各自所屬的階層 帶來何種學問、生活、觀念乃至生命上的變化,進而帶動何種傳統與學問的革新?又與 明治以還的近代日本,乃至現今日本的漢文教育有何關聯性或因果關係?本計畫透過對 此一系列問題的考察與探究,試圖勾勒出近世到近代日本的漢籍、漢學學習實況,以為 今日吾人在重新檢討日本漢文教育之可能發展的思考資源。
  • Item
    漢學的轉型-從日治到現代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2011-11-01) 金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