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4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學院詩人」詩學初探(2011/08-2012/07) 陳義芝●第一篇論文<為一個時代抒情立法──覃子豪研究資料綜述>摘要本文全面蒐檢、論述有關覃子豪的研究資料,以多重視角評定覃氏引領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貢獻。既觀察覃子豪詩集自序、題記等基座,復佐以詩友門生感性紀實文筆、覃氏病中珍貴錄音,及批評家對其詩藝與詩史影響之論斷,分析覃子豪作為詩壇領袖的原因、為一個時代抒情立法的成就,歸結於詩壇對他的懷念。●第二篇論文<詩人批評家:?弦詩學初探>摘要本文以「詩人批評家」的特質,探究?弦詩學,凸顯他敏慧的眼光、歷史縱深的學養。題曰「初探」,乃因前此未見學界探討過。論述根據?弦所著《中國新詩研究》(1981)、《聚繖花序I》(2004)與《記哈客詩想》(2010)三書。《記哈客詩想》部分篇章採取與前賢對話的方式,筆觸近似於古人的詩話。?弦主張詩批評的第一要義是詮釋作品,第二要義是探照出創作趨向;其批評特色展現在大座標的衡鑑,以及對詩的抒情本質、社會意義的思省,落筆誠摯,品味卓然。Item 台灣學院詩人研究(Ⅱ)---楊牧詩作中的花蓮語境(2010/08-2011/07) 陳義芝楊牧為華文世界傑出詩人,已出版詩文創作、評論集四十八種。1996年從美國 返回台灣,籌備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召集知識菁英研究區域文化,帶動花蓮文 學研討。其詩作時有鮮明的社會情境、文化背景;旅居國外時期的作品,也常有鮭 魚迴游、涉足入海的意象,或借延陵季子掛劍典故,在遙遠的異地為故鄉塑形。詩 人出國前、旅居國外時與返台後,因時間遷移、環境變化,其詩作之情感結構、表 現方法必然不同。 研究楊牧詩作中的花蓮語境,不僅為呈現具代表性的台灣意象及「地域的感 性」,更在於追蹤學院詩人的精神嚮往,探察知識鄉愁帶他走向世界的追求,與文 化鄉愁帶他回返故鄉的生命悸動。文學語境研究成果,兼可用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上,提供地方社會「軟體建設」思維。 本計畫接續前一年對「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研究,是從另一角度探索閱歷眼 界對詩人的潛在影響與宏闊塑造。Item 台灣學院詩人研究(Ⅰ)---楊牧詩與中國古典(2009/08-2010/07) 陳義芝Academic 意指「與學院有關的」。Academicism的意思包括:引經據典,純理論性 思考,在藝術、文學上保持傳統主義。西方雖無確鑿的學院詩人稱號,但有scholar-poet 一詞。華文世界自1990年代起,則屢見「學院詩人」、「博士詩人」之說,2007年更召 開了「台灣學院作家學術研討會」。近年筆者曾撰〈台灣「學院詩人」的名與實〉、〈余 光中詩與中國古典〉兩篇論文,參與這一課題研究,試圖勾勒學院詩與學院詩人的特色, 但僅止於初步商榷,未有充分文本,亦未含括多位傑出的學院詩人代表。 有關學術研究與創意思維究竟是相長或相齟齬,學院詩人與非學院詩人的表現有何 異同,海內外並無深入的實證論述。本計畫選定最有代表性的學院詩人楊牧,擬以其詩 集序跋、散文篇章觀測他的學思歷程;以其論著理解他對歷史意識、古典的思索;以其 詩作察探他對傳統的守護發揚、創新轉化。 楊牧的學院性不僅中國古典一路,還有西方古典一路,本計畫名稱於「學院詩人研 究」之後標示(一)的原因在此。學院詩人代表不只楊牧一人,還有余光中、葉維廉、 張錯、簡政珍、蕭蕭等,本計畫若得逐步開展,可形成一互相發現的參照體系。揭示楊 牧作為學院詩人的知性、深厚度、詩藝錘鍊技巧、形式的節制,有助於各大學「文學創 作學程」建立方法學。而大學中文系、外文系,甚至其他人文科系,究竟應給予學生何 等訓練,也有一生動實例印證。Item 花蓮文化詩學(2009-01-01) 陳義芝Item 語言與時代的雙重斷裂──林亨泰前衛詩學探查(2009-06-06) 陳義芝Item 恩愛兩不疑──析余光中贈內詩(2011-05-20) 陳義芝Item 交會的眼神和聲音──陳黎、陳育虹詩作中的中西承傳與轉化(2009-12-18) 陳義芝Item 存在的探勘者──王文興小說人物的符碼(2009-02-21) 陳義芝Item 記憶的,與隱喻的──楊牧詩中的花蓮語境(2011-09-25) 陳義芝Item 詩人批評家:瘂弦詩學初探(2011-04-29) 陳義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