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作為道德/語文教育教材的《論語》-以近代日本中學校教科書/漢文學參考書所作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10-09-01) 金培懿日本明治維新以還,《論語》相關論著魚貫問世。出版界或重刊江戶儒者訓點朱熹《論語集注》者,或刊行江戶時代之《論語》注釋名著,而近代日人重新注解、講說、標注、翻譯、研究《論語》等相關論著更多達五百數十種。本文有鑒於日本自明治五年(1872)施行西方學制後,《論語》作為中、高等學校「漢文」科目之必選漢文教材,坊間書肆各類《論語》相關之教科用書、參考書遂應運而生,充分反映出日本之《論語》注解、講釋、研究,由近世漢學式的經典注釋過渡到近代漢文教育教材的實相。故本文以明治以還至終戰為止,作為漢文科教材或參考書的《論語》著作為研究考察對象,首先將此類論著加以分類並說明其著作內容、特色及意義為何?同時說明此類著作所以出版問世的時代意義,進而分析其作為漢文學習教材所欲達成的道德、語文教育目的為何?反映出何種日人漢文素養的變化與轉向。最後則從日本近代漢學發展史的脈絡,說明此類作為中學校漢文教科書、學習參考書的《論語》相關著作,究竟突顯出何種漢學近代化的時代意義。Item 作為帝王教科書的《論語》-宋代《論語》經筵講義探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0-12-01) 金培懿本文就宋代之《論語》經筵講義,以《四庫全書》〈集部〉所收楊時、程俱、王十朋、袁甫、劉克莊、徐元杰等六人之《論語》經筵講義為主要研究對象,指出彼等所進講之內容思想或主張,基本上多聚焦於:為學志道、修身進德、輕利寡欲、遠佞近賢等四大議題。進而剖析經筵教育的特色有二:一是講官與受教者的帝王之間,始終有著難以親近的隔閡。二是經筵講官始終處在皇權的壓力之下,有著權力上無法逾越的分際。而前者導致講官未必可獲具一放諸四海皆準的告人主之法,導致保傅輔弼帝王之重責大任,在理想性與實際的施行上有其相當的落差;後者凸顯出帝王與講官在經筵上的權力衝突問題,在宋代知識分子之間,則以爭論廢坐講是否得宜的形式呈現出來。進而指出經筵這一帝王學習儒典的場合,常常淪為當代政壇各方角力爭相取得發言權的政治權力論述場域。最後則指出經筵講義之解經正法乃是離經言道的「有為之言」,而非追求經典原義的復現。結論則指出當經筵講師以「傳道君師」身分高尚其志,挺拔起其獨立人格,繼承「斯文在我」之自信,不受政治威權宰制時,此舉不僅逆轉了其被統治的儒臣「經師」身分,更進一步參與政治、指導帝王向善,而此乃孟子以來儒士的最佳自我定位與自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