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耘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7148
Browse
Item 1897年之日本水產博覽會對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5-06-??) 黃馨瑩博覽會的概念由歐洲興起,在近代日本派出外交使節團與歐洲各國商討外交問題,並學習西方新知、技術和制度時,由外交使節團將該概念帶回日本,對於急需富國強兵的日本來說,博覽會正是一項能夠殖產興業的利器,但基於在國力不足以保護國內產業的前提下,日本捨棄舉辦當時蔚為風潮的萬國博覽會,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刺激日本國內產業競爭的內國博覽會。然而在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內國博覽會中,水產業被劃入農業一項,為了能夠提升水產業的技術、交流各地的漁業資訊,日本決定在1883年舉辦水產博覽會。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在剛接收臺灣的臺灣總督府為了收攬民心、母國的經濟利益,決定將臺灣食鹽專賣制廢除,但沒想到臺灣鹽業貿易習於專賣制度,突然的廢除不但未讓人民獲利,反而使得臺灣鹽業崩潰,中國鹽大量輸入臺灣。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原本食鹽生產過剩,急需尋求外銷市場以穩定鹽價,但在經過甲午戰爭後,反倒從生產過剩的情況,轉變為國產食鹽成本大漲,同時低價的外國鹽趁機進入日本國內鹽業市場,導致日本國內鹽業經營條件惡化。在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上,總督府將臺灣從接收日鹽的市場定位,轉為提供臺鹽給日本,積極推廣臺灣鹽業,並邀請日本實業家前往臺灣投資。水產博覽會結束後,日本迅速地擬出食鹽專賣規則的草案,送交給內閣大臣,在與農商務省幾經衝突後,臺灣鹽業從自由貿易再度變回了專賣制。Item 1897年之日本水產博覽會對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5-06-??) 黃馨瑩博覽會的概念由歐洲興起,在近代日本派出外交使節團與歐洲各國商討外交問題,並學習西方新知、技術和制度時,由外交使節團將該概念帶回日本,對於急需富國強兵的日本來說,博覽會正是一項能夠殖產興業的利器,但基於在國力不足以保護國內產業的前提下,日本捨棄舉辦當時蔚為風潮的萬國博覽會,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刺激日本國內產業競爭的內國博覽會。然而在第一次及第二次的內國博覽會中,水產業被劃入農業一項,為了能夠提升水產業的技術、交流各地的漁業資訊,日本決定在1883年舉辦水產博覽會。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在剛接收臺灣的臺灣總督府為了收攬民心、母國的經濟利益,決定將臺灣食鹽專賣制廢除,但沒想到臺灣鹽業貿易習於專賣制度,突然的廢除不但未讓人民獲利,反而使得臺灣鹽業崩潰,中國鹽大量輸入臺灣。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原本食鹽生產過剩,急需尋求外銷市場以穩定鹽價,但在經過甲午戰爭後,反倒從生產過剩的情況,轉變為國產食鹽成本大漲,同時低價的外國鹽趁機進入日本國內鹽業市場,導致日本國內鹽業經營條件惡化。在第二次水產博覽會上,總督府將臺灣從接收日鹽的市場定位,轉為提供臺鹽給日本,積極推廣臺灣鹽業,並邀請日本實業家前往臺灣投資。水產博覽會結束後,日本迅速地擬出食鹽專賣規則的草案,送交給內閣大臣,在與農商務省幾經衝突後,臺灣鹽業從自由貿易再度變回了專賣制。Item 1945至1973的台日香蕉貿易相關研究之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0-09-??) 劉淑靚Item 1945至1973的台日香蕉貿易相關研究之回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0-09-??) 劉淑靚Item 一個基督教徒的歷史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09-??) 張妙娟Item 一個基督教徒的歷史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09-??) 張妙娟Item 七世紀至八世紀中葉唐代里正之職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白瀚宇; Bei, Han-Yu本文透過重新檢視史料與前人研究,試圖將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的唐代里正職權,進行更加細致化的整理。唐前半期的里正職權,大致上可以分成按比戶口、催驅賦役、課植農桑、督察姦非、官民接觸媒介與其他工作。按比戶口與課植農桑的主要目的亦是方便催驅賦役的進行;督察姦非是要穩定基層社會秩序;里正由於官民之間的特殊身份,常成為官民間接觸媒介的角色。此外尚有一些難以分類的工作,亦歸入里正之職權當中,里正還常會被上級官員驅使差遣,因此工作的內容既繁且雜。Item 七世紀至八世紀中葉唐代里正之職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白瀚宇; Bei, Han-Yu本文透過重新檢視史料與前人研究,試圖將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的唐代里正職權,進行更加細致化的整理。唐前半期的里正職權,大致上可以分成按比戶口、催驅賦役、課植農桑、督察姦非、官民接觸媒介與其他工作。按比戶口與課植農桑的主要目的亦是方便催驅賦役的進行;督察姦非是要穩定基層社會秩序;里正由於官民之間的特殊身份,常成為官民間接觸媒介的角色。此外尚有一些難以分類的工作,亦歸入里正之職權當中,里正還常會被上級官員驅使差遣,因此工作的內容既繁且雜。Item 乾隆帝的黃教政策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09-??) 林秋燕Item 乾隆帝的黃教政策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9-09-??) 林秋燕Item 乾隆朝中緬關係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4-09-??) 楊凡逸Item 乾隆朝中緬關係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4-09-??) 楊凡逸Item 「來生富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邱麗娟Item 「來生富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邱麗娟Item 僑資與產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彭琪庭Item 僑資與產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彭琪庭Item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熱河東部金丹教、在理教的反教事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何淑宜Item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熱河東部金丹教、在理教的反教事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8-09-??) 何淑宜Item 兩線物流的困境─關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新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潘子正; Pan, Tzu-Cheng孝文遷洛(493)為劃時代之大事,然遷都之事非帝王決意而已,孝文遷洛之可行,還須建構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之上。北魏由道武帝至孝文帝,都於平城近百年。然平城位處代北,一般而言,環境負載力不比中原,北魏諸帝亦曾取鄴城富盛,有意遷鄴,但因北魏國家戰略北重南輕所需,終不計代價,或開荒實邊,或千里轉輸,克服物資問題,堅守平城,力保根本不失。但隨時局推演,太武統一華北,獻文進軍淮海,南境物資需求亦隨之日增,尤以南境戰守形勢不同北方,南北雙方各自儲糧廣戍,縱然不戰,亦須防備,易流於長期消耗,因此北魏勢須分派相當物資,轉輸向南。獻文平淮北後,制立租輸三等九品之制,當即應對南北兩大物流線的新態勢。此般兩線物流的態勢,令北魏彷彿陷於南北兩線的「物流戰爭」之中,物資供給的壓力大增。更由於當時北敵勢衰,南朝相對轉盛,但北方平城卻有不事生產之眾、競奢炫富之風,南邊鎮戍則用度吃緊、策略保守,使得北魏承擔的物資壓力顯得大而無當、不能應急。於獻文、孝文之世,北魏國內正潛藏此一國家物流轉輸南轅北轍、卻又兩不周全的窘況。對此,北魏雖用增產、轉輸等手段來舒緩問題,但只要仍立都平城、且南北對立不止,北魏即難以突破兩線物流所帶來的困境。反過來說,若要突破此困境,遷都以將兩線物流集中,當為良策。與此同時,當年崔浩所論必須堅守平城的兩大理由,一則北敵強盛、南敵懸遠,二則軍國核心人口不足、不能服眾等,已趨衰微,餘下如保守勢力等政治問題,則較易於克服。至此,孝文帝所受的制約已大為減輕,遷都之可行性,已浮上檯面。要之,孝文帝遷洛之背後,無論統治者們有意無意、或事後成功與否,至少是在追求一個他們認為更有效、更適合當下的組織方式,而這終究無法脫離當時的現況。因此在討論孝文遷洛之時,除少數統治者的意念之外,勢必不能忽略允許、促成孝文成功遷洛所蘊含的諸多現實問題,本文所述的南北兩面物流困境,當為其一。Item 兩線物流的困境─關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新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潘子正; Pan, Tzu-Cheng孝文遷洛(493)為劃時代之大事,然遷都之事非帝王決意而已,孝文遷洛之可行,還須建構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之上。北魏由道武帝至孝文帝,都於平城近百年。然平城位處代北,一般而言,環境負載力不比中原,北魏諸帝亦曾取鄴城富盛,有意遷鄴,但因北魏國家戰略北重南輕所需,終不計代價,或開荒實邊,或千里轉輸,克服物資問題,堅守平城,力保根本不失。但隨時局推演,太武統一華北,獻文進軍淮海,南境物資需求亦隨之日增,尤以南境戰守形勢不同北方,南北雙方各自儲糧廣戍,縱然不戰,亦須防備,易流於長期消耗,因此北魏勢須分派相當物資,轉輸向南。獻文平淮北後,制立租輸三等九品之制,當即應對南北兩大物流線的新態勢。此般兩線物流的態勢,令北魏彷彿陷於南北兩線的「物流戰爭」之中,物資供給的壓力大增。更由於當時北敵勢衰,南朝相對轉盛,但北方平城卻有不事生產之眾、競奢炫富之風,南邊鎮戍則用度吃緊、策略保守,使得北魏承擔的物資壓力顯得大而無當、不能應急。於獻文、孝文之世,北魏國內正潛藏此一國家物流轉輸南轅北轍、卻又兩不周全的窘況。對此,北魏雖用增產、轉輸等手段來舒緩問題,但只要仍立都平城、且南北對立不止,北魏即難以突破兩線物流所帶來的困境。反過來說,若要突破此困境,遷都以將兩線物流集中,當為良策。與此同時,當年崔浩所論必須堅守平城的兩大理由,一則北敵強盛、南敵懸遠,二則軍國核心人口不足、不能服眾等,已趨衰微,餘下如保守勢力等政治問題,則較易於克服。至此,孝文帝所受的制約已大為減輕,遷都之可行性,已浮上檯面。要之,孝文帝遷洛之背後,無論統治者們有意無意、或事後成功與否,至少是在追求一個他們認為更有效、更適合當下的組織方式,而這終究無法脫離當時的現況。因此在討論孝文遷洛之時,除少數統治者的意念之外,勢必不能忽略允許、促成孝文成功遷洛所蘊含的諸多現實問題,本文所述的南北兩面物流困境,當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