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淡水河邊望春風— 李臨秋台語歌詞ê 語言風格
    (2013) 蘇世雄
    李臨秋是1930 年代台灣現代流行歌謠第1 代ê 重要詞人之一。伊佇1933 開 始創作台語歌詞ê 頭1 年,就以人生代表作〈望春風〉轟動台灣歌壇,而且不斷 傳唱到今,已經80 冬。本論文以「李臨秋台語歌詞ê 語言風格」為研究主題。 首先關注台語流行歌謠發展ê 時代佮文化背景,探索李臨秋歌詞ê 創作起源佮歷 程。以語言學ê 方法,觀察並分析李氏詞作ê 聲韻、詞彙、句法佮形式等,揣出 歌詞ê 語言風格。 其中特別聚焦佇台語聲韻ê 特色,尤其是以傳統七字仔為基礎ê 押韻。包含 韻跤以外ê 其他疊音現象佮功能。諧主元音佮諧韻尾是台語歌詩中ê 另外2 項聲 韻特點,對台語歌謠韻律有增強作用。上特別ê 是文白濫佮漳泉濫這2 項台語聲 韻特色。 詞彙方面,除了台語特別詞以外,嘛有運用重疊詞佮諧音相關詞等手法。〈補 破網〉ê「魚網」佮「希望」就是「諧音相關詞」ê 代表作。 李氏ê 句法兼顧傳統形式佮現代文學ê 複合結構,充分整合短句佮長句、肯 定句佮疑問句、文言佮白話、韻文佮散文,甚至藏頭詩ê 手法,形成特殊ê 句法 風格。 本研究以跨領域ê 視野,兼探討李氏詞作ê 文藝風格佮文化意涵,並以當代 觀點,評述李臨秋ê 歷史定位。
  • Item
    臺灣戒嚴時期國民中學(初中)音樂教科書及歌詞探析(1962-1985)
    (2016) 蔡怡玲; Tsai, Yi-Ling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開始在臺灣進行去日本化、中國化的教育,臺灣從1949年開始實施戒嚴,至1987年解嚴的38年期間,在反共抗俄的社會氛圍以及中央集權下,教育政策和教科書皆由政府所掌控。這樣國家機器下的音樂教科書會呈現何種面貌呢?在探析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之前,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隨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定、發行,教育呈現被政治控制的局面。 音樂教科書在國家政策的綑綁下,被賦予反共抗俄、發揚民族精神的使命,音樂教科書的歌詞不時流露大中國色彩與愛國思想。此時期國民中學音樂教科書的愛國歌曲主題,具有以下內涵:(一)反共下的宣傳品(二)大中國的想像。這種現象到解嚴後才有所轉變,音樂教科書出現大量臺灣本土化的教材,音樂教育才漸漸脫離國家機器的控制。 除了大量的愛國歌曲,也收入了愛國歌曲以外的一般教學歌曲,包含敦品勵學、詠物、寫景類,及陶冶性情的抒情寫意類歌曲、傳統節慶的歌曲,增加歌曲取材的多元性。這些歌曲的探究,可以了解戒嚴時期仍保留些微的藝術命脈,讓學生心靈有呼吸的空間,進行美感教育,保留了藝術美感想像的空間,呈現戒嚴時期音樂教科書的另一番面貌。
  • Item
    霹靂布袋戲主題歌研究
    (2017) 翁宜嘉; Weng, Yi-Jia
    本文以語藝觀點的敘事分析,檢視霹靂布袋戲的主題歌如何具目的性地說服閱聽人,進而進入劇情氛圍或認同對於角色形象的設定。霹靂布袋戲的主題歌中,常透過不同的「場景」,讓劇中人物以各種「情節」、「主題」展演出符合劇情需求的樣貌,並召喚閱聽人成為願意購買劇集原聲帶的消費者。本文以1995年以降,出現在霹靂布袋戲中的原創主題歌為文本,從「敘事批評」(narrative criticism)對歌詞內涵進行分析。並就主題歌曲與戲劇的關係、主題歌與台語流行歌曲的關係等面向來檢視主題歌與臺灣社會的聯繫。 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的歌曲類目中,欲傳達的訴求也不同。本文從「敘事評估」分析主題歌對角色形象、劇情設定所隱含的價值觀是否契合。常現於片頭歌中對英雄須具備武功高強、意志堅定,甚至為了追求的陽剛特質進行描述,呈現出「一人即可拯救局勢」的論述。角色主題歌的風格與題材較為多元,但相較於較集中於「愛情」、「抒懷」面向的女性角色歌,男性角色歌的主題則涵括了「敘志」、「愛情」、「諧歌」等類型,更為豐富。整體而言,片尾歌的內容充斥著兒女情懷,主題與一般台語情歌相仿,但用詞較為文雅。 霹靂布袋戲主題歌雖然僅是台語歌曲中的一支分流,但從其吸納的歌曲主題,及歌詞間流露出對性別、愛情及武俠、俠義的觀念,亦可視為一面反映當代社會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