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澎湖望安島創生路:以低碳活動的策略導向(2024) 秦秋玲; Chin, Chiu-Ling望安島位於澎湖群島之南方,四面環海,因島嶼珊瑚礁有豐厚的海洋資源,當地島民對地方資源依存度相當高,舉凡日常生活的珊瑚、文石、石滬、魚灶、古厝、船長等息息相關。望安島因人口及產業的變遷,人口密度低、經濟活動低,其海洋環境可以是學習低碳的場所,尤其受氣候變遷之下,非常適宜推展低碳旅遊。本研究以低碳旅遊角度,以因地制宜符合地方資源特性為主軸,研究「低碳」導向的島嶼永續創生。研究目的有三:(一)整理並釐清望安島上有利低碳導向發展之在地資源,以利倡議地方創生;(二)論述如何善用望安之環境與人文資源,以利地方創生活動的生產;(三)擬議望安島的低碳創生活動策略,以增進認知在望安島推動低碳活動的生機意涵。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為對島嶼、海洋生態熟捻者,有14位望安島民及後寮島民,4位專家、學者。訪談內容以對珊瑚地景與日常生活、珊瑚危機與培育、珊瑚生態與氣,以候及透過耆老、島民減碳智慧與企業共同倡議減碳創生,和珊瑚、海草、海洋碳匯等成為島嶼創生機會的看法,透過訪談分析提出望安島的低碳創生策略。本研究獲致具體策略建議,主要以望安島在地資源為內容的低碳旅遊,例如(1)古厝舒眠住宿活動,(2)石滬及搖櫓補魚體驗活動,(3)魚灶乾魚體驗活動,(4)船長領航潛水、潛浮活動,(5)文石及寶石珊瑚尋寶活動,以及(6)實驗室或海洋中珊瑚培育體驗活動,而這些活動均需要能善用島民傳統環境智慧與技能,以為低碳旅遊之本。Item 應用環境足跡指標評估氣候變遷下臺灣農業之環境衝擊及轉作調適策略(2023) 林冠州; Lin, Guan-Zhou全球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面臨糧食安全不足和環境生態惡化的挑戰,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永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環境足跡的概念可用於協助分析氣候變遷情境下作物生產的資源利用和汙染排放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壓力,並進一步分析轉作的可行性和效益。本研究利用SWAT模式及TCCIP AR5 RCP8.5 2081-2100統計降尺度的資料,模擬鳳山溪、頭前溪、烏溪和高屏溪等四個流域在現況氣候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水質和作物產量的變化,並根據環境足跡的概念進行農業環境足跡指標框架之設計,運用該指標分析氣候變遷情境下各流域的水稻及經濟作物需轉作的面積以及轉作選擇。SWAT模式參數的檢定結果顯示,模式於四個流域模擬日流量、月尺度的營養鹽、輸砂和作物產量上都達到了良好的水準;未來臺灣將發生乾濕季降雨分布不均及農業用水量上升等現象,顯現出氣候變遷將對臺灣流域環境所帶來季節性的影響和衝擊;多數流域的農田於氣候變遷情境下作物產量將顯著減少,顯示出制定轉作策略及評估作物適栽性之必要性;各流域指標變化成果顯示,氣候變遷情境下水稻轉作成地瓜或大豆能以最小的轉作面積達到最大化的指標改善效益;鳳山溪及高屏溪流域另需要考量茶樹或果園之轉作才能減緩氣候變遷之威脅。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和資源消耗為全球永續發展之趨勢,藉由各流域作物轉作面積調整及農業環境足跡之計算,對於臺灣農業環境的永續發展以及達到聯合國於2030年前訂定的永續農業發展的目標將有實質性的幫助。Item 氣候變遷下臭氧對農業生產影響之探討-以洋香瓜為例(2022) 周郁欣; CHOU, YU-HSIN氣候變遷使得未來秋、冬季溫度明顯上升,使得臭氧污染有更加嚴重的趨勢。臭氧為二次污染物,透過前驅物質如氮氧化物(NOx)與揮發性有機物(VOCs)進行光化學反應後生成,高溫則會使光化學反應加劇,增加臭氧生成,而臭氧則會對部分敏感作物如洋香瓜造成傷害。本研究分析臺灣洋香瓜主要種植區,同時也是秋、冬臭氧污染嚴重的雲嘉南地區內氣溫與臭氧之關聯,並推估未來臭氧的變化,以衡量未來洋香瓜受到臭氧危害之風險。過去觀測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區內氣溫與臭氧為正向關係,兩者之相關程度則隨地區與情境而不同。透過前項所得之氣溫與臭氧關係式,並運用未來推估氣溫之降尺度資料,推估研究區未來臭氧之變化,結果表明研究區在未來秋冬氣溫上升的情況下,將使臭氧濃度上升,使種植洋香瓜的臭氧危害風險增加,另透過臭氧暴露指標也顯示當前洋香瓜已然暴露在臭氧危害之下,未來臭氧濃度上升則將導致危害更加嚴重。目前較少關注到臭氧對洋香瓜之危害,然在未來臭氧濃度提高,可能使此類風險更嚴重且不容忽視,因此相關農業輔導、品種改良可將臭氧防治納入考量,後續亦可進行更多相關實驗研究,以期將臭氧危害防患於未然。Item 氣候變遷議題融入108課綱國民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實踐(2021) 高翊峰; Kao, Yi-Feng本研究旨在發展出一套以氣候變遷議題為核心概念,在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可使用的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地理教學的課程,以協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氣候變遷議題與其對自身及環境的影響。研究目的有二:第一是探討比較九年一貫課綱與108課綱間關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敘述與呈現方式。並依照108課綱進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國民中學的地理教學。第二是探討進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學後,學生是否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文獻回顧、課程設計、學習單批改、課程學習調查表、態度回饋表單等方式,獲得以下結果:一、九年一貫課綱將氣候變遷議題明敘於課本的內容中,108課綱社會領綱中關於氣候變遷的學習內容較少,強調將議題融入教學內容。氣候變遷議題適合與地理學習內容中「探究活動」進行結合,但須注重欲融入議題與原先課程的連結性。二、藉由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原先的地理課程當中,並透過有效的教學模式,能讓參與課堂的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學習動機提升,並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加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意願,可有效以達到教師希望學生習得的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