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 Item
    《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
    (2020) 林舒璇; Lin, Shu-Hsuan
    本論文是研究《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樣本總計106則,作品時代從漢至北宋,其中六朝和唐代數量最多,因此本論文主要研究六朝至唐代各層面之問題。第一章為緒論,概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並將「動物妖」下了明確的定義,且簡述動物妖能變形之理論。第二章依照動物妖變形之動機,將研究樣本歸類為「兩性關係」、「闡述佛道思想」、「危害作惡」、「展現才學」以及「搜奇志怪」共五類。第三章是藝術特色的分析,先分析研究樣本中的情節結構,發現幾乎所有故事皆可分為動物妖「與人相遇」、「與人相處」以及「妖物結局」三種情節結構來歸納與討論。再來是研究作者以何種手法敘述故事,以及如何塑造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形象。第四章是用量化與整理共相之方式,分析常見的五種動物妖,並探討古時作家選擇這些動物妖來表現某些主題的原因。作家創作故事,會受到時代思潮、社會背景以及作家個人創作意識等因素之影響,因此,本論文第五章即是從宗教、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切入,除了瞭解六朝至唐的社會風貌、思想價值之外,並透過動物妖變男變女之情節差異,試著去窺探作家內心深層的渴望。第六章則為結論,藉由回顧本論文前五章之重點,提出本論文之成果,並檢討與提出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