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莊子》對「善意暴力」的思考(2023) 林慈涵; Lin, Tzu-Han本文追尋《莊子》所處理的社會問題,歸結出《莊子》是處理「善意的暴力」,此種暴力是以觀念與制度進行控制,以緩慢、間接而隱微的方式導致生命逐漸走向委靡。針對這樣的暴力型態,《莊子》指出根本問題在於施加者的「成心」判斷模式,而「成心」開展出的「依待結構」又會鞏固施加者誤以為的「權力認知」,導致暴力始終不斷運行。處理暴力的根本辦法是重探依據,「生命」是否得以安適是《莊子》的終極關懷,那麼一切的認知與行動都必須以「生命的安適」為「最高依據」。當「生命安適」成為最高依據,一方面會弱化原先偏差的控制,二方面儘管帶有控制性質的行動,也是利於生命生長而必要有的控制。欲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必須要有對應的「心知條件」,透過對天、一、命的認識來養成,藉此將原先的「成心」判斷模式轉化為「鏡心」。依「鏡心」所開展出的行動會有著虛、時、化的特性,這一特性也是應當要有的「行動原則」。由此心知與行動所構成的狀態便是「自由」,當視野聚焦在個體,是主體能情緒通暢無礙而「精神自主」,亦能依據實際情況「創造選項」的「行動自主」,在限制中展現出最高的能動性;當視野聚焦在群體,是透過君主實現一個利生的生長環境,萬物得以依循自身需求成長,這便是一個萬物能各得其所,充滿多樣性而昌盛的社會。Item 莊子的「自然與自由」:性命與歷史的分析(2023) 于北溟; Yu, Bei-Ming本研究的討論主要基於「自然/自由」的框架,是一次以「自然/自由」框架分析莊子整個思想系統的嘗試,而分析主要集中在《莊子》中性命和歷史的討論上。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主要意義在於檢驗一種主體的觀念。而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通過以「自然/自由」為框架的分析探索莊子的主體觀念,而這也是通過《莊子》來批判地重構自然與自由的關係的嘗試。本文除「緒論」(第一章)和「結論」(第五章)之外共有三章,分別對應於「莊子的『自然與自由』」之討論的三個主要問題:自然、自由、自然與自由的交涉。在歷史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歷史/原初」的劃分,其中「歷史」即是「歷史世界」,其定義是「在造化中運行的大塊」,是時間之流下的宇宙萬物。而「歷史世界」又有「往反」,即分裂與合一,那繫於「原初」,「原初」為「歷史世界」的「往反」提供動力。而在較為微觀的層面,自然與自由顯示為「人/物」的劃分,主要關聯於「回應物」或人與物相處的問題。關於〈天下〉篇中的歷史世界描述,本文以「自然不朽性」概述歷史世界之持存性,《莊子》中「大塊」的形象代表了其中的「自然不朽性」,「大塊」面對「時間」而不朽。而在「大塊」的法則之下,人類擺脫了極端的「有死」。另外本文認為「物」即是人的「不得已」本身,而人面對「不得已」顯現出三種基本態度,分別為「對抗」、「依靠」、「對抗又依靠」。本文以《左傳》、《史記》兩種最典型的不朽觀顯示前兩種態度,而《莊子》的模式是「對抗而依靠於物」的態度,貼近大塊的法則,而獲得某種意義上的不朽。本文分析歷史概念運用耶律亞德「渾沌/宇宙」與「神聖/世俗」時間的概念。而有「神話時代」與「人文時代」的劃分,二者對應於耶律亞德聖、俗兩種時間。而在《莊子》中蘊藏著神話與人文之間的批判,而其立場處在「渾沌」,即無關於「開闢」,而「原初」藏在「渾沌」之中,但又開啟了歷史的轉化。而在更一般的視角要考慮的是「物化」,在此「物化」所揭示的是「交涉」的無可避免性,或言「複數性」的根本性,「物化」啟示「差異為同一奠基」的論證。至此展露了多元的「道」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