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可專利性檢索之檢索技巧研究- 以「專利工程師」為例(2008) 吳宜榛本研究旨在瞭解專利工程師在進行可專利性檢索時所使用之檢索技巧。主要目的包括:一、提供其他專利工程師與一般使用者參考;二、可供專利檢索素養課程設計之考量;三、可做為專利檢索系統改善之依據。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實驗觀察法以及訪談法三種研究方法。其中問卷調查法參考鄭小祺(民96)於「圖書資訊人員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研究」中所採用之架構,進而發展問項。研究對象為公司內部(in-house)與事務所內(in-firm)之專利工程師,以立意抽樣法取得樣本43人(接受實驗觀察之樣本為其中18人),其中in-house專利工程師26人;in-firm專利工程師17人。調查所得之問卷資料以次數分配表及次數百分比進行統計分析;訪談資料轉為逐字稿後分析;實驗資料對照「專利檢索技巧與檢索功能一覽表」後進行分析。 43份樣本之基本背景資料,研究對象以男性居多,年齡多落在25~34歲之間,工作年資多落在2~5年之間,接觸專利檢索之年資也多落在2~3年。學歷則以碩士者居多,且以工學院之科系居大多數。平均一個月進行之可專利性檢索案件以0~4件最多,每個案件平均進行檢索時間以2~3個小時佔多數。半數以上未曾教授或指導過專利檢索課程。 研究結果分析可知,專利工程師進行專利檢索之檢索路徑以線性檢索且非單向居多,但需注意的是在一開始「選擇相關資訊與專利檢索網站」以及「發展、選擇與組合檢索詞彙」的步驟,專利工程師是以平行方式進行,接著是「篩選過濾查獲專利資訊」、「連結相關資訊或專利檢索網站」及「儲存管理查獲專利資訊」。專利工程師正式進行檢索,在篩選檢索結果、連結相關專利或儲存相關資訊之後,皆可能再重新選擇專利檢索網站、相關網路資訊或是重新擬訂關鍵字組合。因此檢索路徑應為雙向路徑。 專利工程師之檢索架構與Bates四大類的檢索技巧比較,除了第一大類中的衡量(WEIGH)、紀錄(RECORD),第二大類中的刪去(CUT)、延伸(STRETCH)與對分(CLEAVE);及第三大類的縮小(REDUCE)、定點(PINPOINT)及限制(BLOCK),與第四大類的重排(REARRANGE)、反義(CONTRARY)之外,Bates四大類的檢索技巧大部份仍適用於政府專利檢索網站之環境。與Ellis& Haugan資訊尋求模式之對照,除「監控」之資訊尋求階段以外,從專利工程師發展之檢索步驟與技巧來對照,可發現專利工程師應與Ellis& Haugan研究之產業人士有相似之資訊尋求模式。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之建議,在課程內容方面,除了可以下列準則來介紹各國政府專利檢索網站:專利資訊齊備度與整合性、檢索介面操作性與功能性、提供之語言與專利全文呈現格式,還應包括:如何發展與選擇關鍵字組合,其選擇關鍵字的邏輯為何,如何分析技術之手段與功能、如何閱讀專利說明書與專利號…等。在專利檢索系統設計方面,建議應一、提供自訂檢索結果呈現項目之功能;二、提供回饋建議詞彙之功能;三、提供回饋錯字與指令錯誤之功能;四、提供我國與他國常用語之對應機制;五、(一). 提供國際分類號與他國分類號之對應機制。 最後,本研究建議後續研究之方向有:一、納入其他富有專利申請前案檢索經驗之人員;二、深入探討不同產業領域於檢索技巧之差異;三、利用長時間與系統化之方式蒐集資料;四、以多個不同主題之檢索任務進行實驗法等四方面之建議。Item 線上音樂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研究(2007) 翁雯郁; Wen-Yu Weng本研究旨在了解線上音樂服務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編製「線上音樂服務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之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曾經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線上音樂服務的使用者,利用網路問卷為管道,取得有效問卷數761份。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試者對合法且免費的線上音樂服務之使用意願非常高,而影響其不使用線上音樂服務的主要原因是「覺得收費太高」。最受本研究受試者重視的線上音樂服務因素是「連線速度與穩定度」,最不受重視的因素是「社群討論」。比較使用者與潛力使用者對各項因素的重視差異,發現使用者較潛力使用者更重視以下因素:「音樂播放品質」、「音樂歌曲數量」、「音樂類型」、「播放平台易用性與穩定度」、「播放平台介面設計美觀」、「連線速度與穩定度」及「付款方式」。 二、受試者的使用動機是音樂資訊因素、便利因素、心理因素、價格因素、合法因素;主要使用時間為:使用電腦時、打發時間時、休閒閱讀時、轉換心情時;主要地點是家裡。 三、受試者的資訊需求最主要是「歌詞」與「歌手資料、動態或新聞報導」;音樂使用權限的要求為「可離線聽歌」及「可傳輸至行動音樂設備帶著聽」;受試者重視音樂品質;可接受的付費方式為「月費制與單曲付費下載並行制」及「月費制」。引發受試者音樂需求的媒體或場合主要是:大眾媒體、網路、演唱會與商店;「同儕團體」是引發受試者資訊需求與諮詢的主要對象;「歌手/團體名稱」、「歌曲名稱」或「專輯名稱」同時是主要的搜尋與瀏覽音樂較常使用之工具。 四、受試者每次的平均使用時間為1小時;主要的數位音樂收聽裝置為電腦、MP3 隨身聽;管理數位化歌曲檔案的方法主要是「移至其他檔案夾作備份」;線上音樂服務的主要使用項目為「聽歌」與「參與相關音樂活動」;受試者很少參與線上音樂社群討論;偶爾會與他人分享音樂心得;偶爾向他人推薦喜愛的歌手或歌曲。Item 高中生使用Blog行為之研究-以宜蘭高商為例(2008) 鄭勝雄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學生的Blog使用行為。主要目的包括:一、瞭解高中學生使用Blog之行為。二、分析並比較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科別,和學業成績在Blog使用行為上有無差異。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其中問卷調查法所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編之「Blog使用者行為之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宜蘭市宜蘭高商的一至三年級學生。抽樣人數共1764人,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529份。調查所得之資料以百分比次數分配與卡方考驗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Blog使用者:在性別上以女性居多,年級上則多集中在三年級,「資料處理科」的學生較多為Blog使用者,學業成績大多為中等,網際網路使用的年資平均為5.8年,平均每日上網時間為2.24小時;平均每天使用 Blog 時間則為1.13小時,接近每日上網時間的一半。有七成的受測者已有 Blog 使用經驗,其中,具使用經驗者,也有接近七成五的使用者曾製作過個人Blog。使用者多半是由我的最愛或書籤來連結至Blog;在使用主題上的選擇較為分散、多元,以「校園生活」為最多;瀏覽類型多偏向和使用者有所熟識者的 Blog。主要使用原因多為「抒發情感」,「瀏覽」是使用者最常使用的方式。所使用的功能,多以版面修改功能為主。四成三以上的人都是認為Blog的影響為「普通」,且認為在「人際互動」上能帶來正面影響。使用者使用Blog的頻率上,明顯略短,平均每週使用 6 次以下者將近七成五。 Blog 的使用原因,較會因為使用者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背景之使用者,在使用頻率上則是相似,並無顯著差異。容易造成 Blog 使用差異的使用者背景因素,依計數高低依序為:性別、科別和學業成績、年級。顯示男女性別的不同,是造成最多使用差異的因素。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使用Blog的行為上,則沒有太大不同。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後續研究參考方向,提出使用者應善用具回饋機制的「推薦網站」功能來找到優質的Blog內容、教師與學生可活用Blog於不同領域,以及研究對象可持續關注並擴展至其他教育層級等三方面的建議。Item 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使用者評估研究(2007) 陳思穎; Chen, Sih-Ying隨著網路資源迅速成長,利用搜尋引擎檢索網路資源,也成為使用者最有利的檢索工具。然而,現今以相關排序為主的搜尋引擎,仍無法有效地過濾龐雜的檢索結果,反而容易造成使用者的困擾。自動分群搜尋引擎則提供使用者另一種選擇,以自動分群的方式提供使用者分門別類的群集主題,藉以改善檢索效益。 雖然自動分群技術之相關研究已行之有年,但仍缺少使用者方面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即嘗試以使用者觀點評估群集架構及其使用性。本研究設計兩階段實驗,讓使用者實際參與任務,包含使用者自訂情境與研究者指定情境,並從中觀察使用者使用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情形,再利用歷程分析紀錄使用者之檢索歷程,搭配問卷與訪談深入瞭解使用者主觀認知。研究中採用自建之實驗平台、檢索任務及評估問卷、訪談大綱、電腦螢幕錄製軟體等,以利研究之進行。並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獲取所需之研究素材,以觀察及訪談方式整理歸納受試者之檢索行為特性,及利用檢索歷程紀錄、訪談、評估問卷等方式,分析搜尋引擎之檢索效率與效益,最後則以訪談與評估問卷分析使用者滿意度。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使用自動分群搜尋引擎與相關排序搜尋引擎之最大差異在於,使用者過濾資訊時所花費的時間與心力,以及使用之時機皆有所影響;其次,自動分群搜尋引擎對使用者最大的幫助在於,有較佳的檢索效益、可以縮小檢索主題範圍、突顯重要概念、提供多維思考方向,並在簡單/封閉的問題有最佳檢索表現。最後,本研究提出改善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建議,包括依據使用者所需提供常用之群集類別與組合、與自訂層級及其檢索結果數量等個人化的服務,或是參考人工分類以及使用者回饋等方式,以使用者為導向提升分群的品質。Item 國會法案助理資訊行為之研究(2011) 曾愛文; Ai Wen Tseng本論文採量化方法,以問卷調查探討國會法案助理的立法資訊行為及使用圖會圖書館情形與各項服務滿意程度。期望藉由此研究,掌握國會法案助理在立法資訊行為上的特徵,瞭解國會圖書館現行服務是否符合使用者的真正資訊需求,以提供館方在擬定各項政策及規劃服務時的建議和參考,增進服務品質。茲將本研究之發現分述如下。 在國會法案助理之資訊需求方面,本研究發現國會法案助理需要經常尋找並閱讀工作相關資料,且其資訊需求與解決工作問題的相關度很高。 在國會法案助理資訊搜尋行為方面的研究發現如下:(一)圖會圖書館網站及搜尋引擎是國會法案助理獲得工作資料的主要管道;(二)上網搜尋和人際關係管道是國會法案助理在院內找不到資料時的重要資訊管道;(三)國會法案助理最常利用的資訊來源包括預決算報告書、法案追蹤、立法研究報告及法律制定的紀錄;(四)影響國會法案助理資訊搜尋之因素包括:1.資訊太多,沒時間閱讀,或找到資訊不適用是在尋找資訊時常會面臨的問題;2.資料只能在院內使用,無法在家中查詢或使用是助理覺得困擾之處。 在國會法案助理資訊使用行為方面的研究發現如下:(一)國會法案助理尋求工作相關資訊以資訊品質為主要考慮的因素;(二)評估資訊的價值以資訊來源的可靠程度為主。 國會法案助理背景特性對其資訊行為的影響有:(一)國會法案助理的背景特性在資訊需求面向沒有顯著的影響。(二)助理年齡、所屬委員參加委員會及學科背景對資訊來源面向有顯著影響。(三)在資訊察覺面向,只有助理年資和選擇資訊考慮因素產生關聯。 在國會法案助理使用國會圖書館情形方面的研究發現如下:(一)半數以上的人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圖書館相關資源;(二)最多國會法案助理訂閱的RSS及資訊快遞是最新通過議案;(三)新聞知識管理系統是國會圖書館網站中使用率最高的資訊系統;(四)使用國會圖書館資源沒有困難,但不清楚圖書館資源及服務的人亦很多;(五)圖書期刊自助借還系統是讀者對圖書館服務滿意度最高的項目;滿意度最低的則是沒有舒適的閱覽座位。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幾項建議如下:一、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二、加強國會圖書館資訊服務行銷推廣;三、強化國會圖書館網站互動機制;四、建立網路資源檢索技巧教學;五、建立館際合作;六、改善圖書館硬體設備。Item 臺北市立圖書館智慧圖書館讀者使用行為之研究(2008) 郭斌達圖書館是一成長有機體,隨著社會變遷及資訊科技不斷地創新,圖書館藉由新的資訊科技提供更好的圖書資訊服務。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簡稱RFID)首先運用於物流業,引起新一波革命。自2003年IFLA第69屆年會,RFID技術引起歐美圖書館討論及注意。圖書館應用RFID技術,主要是流通服務、館藏管理等項目,其中,尤以自助借閱服務,最有成效。 北市圖西門智慧圖書館為全球首座設置於臺北捷運西門捷運站地下街的無人服務圖書館,讓搭乘大眾捷運系統的民眾,可以到館利用北市圖的圖書資訊服務。本研究針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讀者使用行為、讀者尋路行為、圖書館自助服務模式及案例、圖書館用後評估等議題,藉以瞭解圖書館提供智慧圖書館服務時所面臨的相關問題。 本研究以觀察法為主,問卷調查法為輔進行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西門智慧圖書館實際進館使用設備或利用館外還書箱之12歲以上讀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 一、讀者的族群特性是以搭乘臺北捷運的通勤族為主,不侷限台北市市民。 二、讀者使用西門智慧圖書館目的以借書為最多,其次是閱讀書刊,還書為第三,查尋館藏目錄為第四,最後為閒逛。 三、讀者使用西門智慧圖書館的時段,以夜間時段為主,尤其是21時以後最多,顯示在一般圖書館閉館時間後仍有讀者想用圖書資訊服務。 四、讀者停留西門智慧圖書館的時間,以30分鐘最多,顯示讀者在館內從事使用目的後,就會離館,不會逗留太久。 五、讀者使用西門智慧圖書館的頻率,以每週二次為最多。 六、讀者的使用障礙是對館內借還書機操作不熟悉,遇到困難時,僅有少數讀者會撥打服務專線。其次是,讀者查找特定圖書,已從館藏目錄系統得知圖書並未借出,讀者到書架找尋圖書卻找不到。 七、讀者使用行為歸納有資訊尋求行為、閱覽行為、尋路行為、操作設施設備行為及其他行為(如自習、閱報、睡覺、講手機、續借圖書)。 八、西門智慧圖書館採用RFID技術結合自助借還系統,讓讀者自行操作借還書機及館外還書箱,研究發現多數讀者對資訊科技操作相當瞭解並熟稔。Item 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使用行為研究(2019) 朱保華; Chu, Pao-Hua博物館數位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匯集藏品資訊,並開放公眾查詢。研究特別關注系統在學習方面的成效,欲了解系統支援使用者學習文物知識的情形。因此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為對象,邀請博物館愛好者參與。愛好者對博物館的經驗豐富,預設其為系統潛在使用族群。 設計三項模擬工作任務情境(Simulated work task situation),反映不同層次的知識學習,並要求使用者以器物系統尋找資料。使用者與系統間的互動,透過觀察法與訪談法記錄,以分析其資訊尋求歷程的行為特性,並運用Vakkari(2016)所提出的「資訊搜尋即學習」理論,探究其搜尋歷程是否發生學習。 研究涵蓋8位參與者的評估結果,發現三項因素影響了搜尋與學習的成果:先備知識、投入程度,以及資訊搜尋技能。具有先備知識的學習者使用器物系統的學習成效較顯著。此外,結果也證實資訊搜尋與學習間的關聯,具備良好資訊搜尋技能的學習者,在資訊搜尋歷程與學習任務中皆有成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