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華語時間副詞探究—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2023) 陳家妮; Chen, Jia-Ni
    漢語時間副詞在事件中扮演了事件發展方向與狀態的重要角色(郭翼舟,1984;張誼生,2000)。其中,時間副詞的多樣性可以依據時態,依照事件的整體或內部時間結構區分狀態;或是根據時制,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時間發展順序,表達時間流的相對時間概念,常見分類為過去、現在、未來;又或者以時體為基礎,就事件當事人的角度觀察事件發展中的時間與狀態(呂叔湘,1942),說明時間副詞不但涵蓋了時間概念,彰顯動作狀態的特徵以提升理解性,同時也能增加語言的完整度(陸儉明、馬真,1989;張誼生,2000)。綜觀過往時間副詞的研究,以語義為主要探討內容的並不多,加上對詞彙學習重要性的考量(Milton,2009),因此本研究以教材中出現的52個時間副詞為探討對象,以時態的概念為基礎,根據「事件是否完整」、「狀態所處的階段」與「狀態類型」進行分類,接著,利用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4.0的語料,從語義方面探討各類型時間副詞的語義,確立各別時間副詞的語義特徵,再針對「事件是否完整」中,完成貌的時間副詞與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進行狀態類型的綜合比較與討論,並根據本研究的內容提出教學建議。本研究依據事件階段、狀態以及語義分類,將時間副詞分成15組近義詞,並藉由平衡語料庫的語料分析,從中具體了解時間副詞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根據分類結果,了解是否為完成貌與狀態有著緊密的關聯,一般完成貌的時間副詞,皆為過往已發生的事件,因此敘事者清楚知曉事件的始末與經歷一段時間的變化歷程;而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強調狀態變化,甚至隱含對事件的不確定性與情緒。最後根據研究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與時間副詞相關教學建議,以期能為華語教學帶來助益。
  • Item
    中阿網路新聞的語言與文化研究
    (2013) 張雅晶
    本研究從台灣與阿拉伯電視台所發布的網路新聞中,選擇「金正日」、「賈伯斯」、「賓拉登」與「海珊」的死亡消息作為分析語料,並以Labov(1972)的敘事結構模式、Halliday(1985)的及物性理論、Fairclough(1995)的轉述話語分類為依據,同時採用曾元顯(1997)的關鍵詞擷取技術,分析中文與阿拉伯文於敘事結構、及物系統、轉述話語與詞彙關聯的差異,進而從語言與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討此差異與中阿文化的連結。研究結果發現,在敘事結構方面,除了「進展」外,中文使用「點題」、「指向」、「評議」、「結果或結局」與「收尾」的比例均高於阿拉伯文;其次,中文傾向敘述死亡之前的事件,阿拉伯文傾向敘述死亡之後的事件。在及物系統方面,除了「言語過程」外,中文使用「物質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與「關係過程」的比例高於阿拉伯文;其次,中文敘述傾向以「人」為核心,阿拉伯文敘述傾向以「事」為核心。在轉述話語方面,兩者使用的轉述類型以「無標記語」最多,唯中文比例仍高於阿拉伯文;此外,中文使用「直接引語」居多,阿拉伯文使用「間接引語」居多。至於消息來源的分布,中文多集中於美國,阿拉伯文則分布於美國與其他地區。最後,在詞彙關聯方面,在「金正日」與「賈伯斯」新聞中,中文的關鍵詞多與死因有關,著重追溯人物生前的健康狀況,阿拉伯文則強調人物死後的影響;在「賓拉登」與「海珊」新聞中,中文的關鍵詞著重塑造美國的正義形象,阿拉伯文反是加強美國的負面形象,暗指其行為的不正當性。以上結果反映中阿文化特點有三:第一,中文的過去面向與阿拉伯文的未來面向;第二,中文的主體思維與阿拉伯文的客體思維;第三,中文的親美文化與阿拉伯文的反美文化。本研究最終並提出有關中文網路新聞閱讀教學之應用,作為日後華語文教學參考。
  • Item
    論以語為第二語言之語法測驗法
    (2007) 楊玉笙; Yang, Yusheng
    語言測驗與語言教學關係密切,當外語教學從結構式操練轉向溝通交際能力的培養,測驗方法也有所變革;要提升對外漢語教學品質非提升測驗品質不可。本文擬定探討對外漢語測驗中的語法測驗,提出四種測驗法:對比測驗法、結構測驗法、功能測驗法,以及邏輯推論測驗法。以Bloom(1956)的認知領域層次和Bachman&Palmer(1996)的測驗效用,析論各語法測驗法,並提出語法測驗法與語法點之適用關係與限制。 唯有在測驗語法時,注意形式與功能的結合,提供適當的語境,才能兼顧語言使用的正確性與適當性,否則極易淪為機械式的操練。檢視現有漢語標準化測驗與教材習題,由於教材需協助學習者建構新的語言知識與習慣,側重知識、理解的練習無可厚非,但標準化測驗若也如此,即是一大瑕疵了。因此,測驗題除了題型應多樣化外,測驗考察的認知層次也必須朝向應用、分析提升,一方面增加學習的挑戰性,另一方面也提高測驗題與受試者之間的互動性。希冀藉由本文的討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裨益。
  • Item
    漢日否定詞之對比分析
    (2007) 傅國忠
    漢語中有「不」和「沒」兩個否定詞,且兩個否定詞之間有很清楚的分用,因此與日語否定詞「ない」容易出現對應上的問題。當日語否定詞「ない」要轉換為漢語否定詞「不」或「沒」時,常會不知所措。此外,漢語和日語之間否定詞的使用也常出現無法對應的情況,也就是當其中一種語言使用了否定詞時,另一種語言卻迴避使用否定詞。 為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機制,本文採取文本對比分析的方式,選擇了12套漢語及日語對譯的小說共24本,選取部分內容,再擷取當中出現否定詞的語料,整理成語料庫。然後以兩個層次進行討論。一是以江建華(民91)漢日語否定詞對比的結構檢視,並根據石毓智(民81)離散量與連續量的論述,從語義的角度詮釋「不」和「沒」的功能區分。二是根據上述結論,針對日籍學生漢語否定詞「不」和「沒」的選用教學,提出一套教學建議。 此外,本文也針對否定詞無法對應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且模擬出一套「否定義缺口填補」的機制,來解釋否定詞迴避使用的現象,並針對漢語和日語在面對否定義缺口時所使用的填補手段,就詞彙、句法和語用三個層次做了一些分析與整理。
  • Item
    日漢語擬聲擬態詞之對比研究
    (2006) 林婉郁
    日語中有一種專門用來描寫事物的聲響及動作的狀態、樣子的詞彙,稱為日語擬聲詞‧擬態詞。他們的形式特殊,多半是由四拍組成,經常用抽象的聲音來表現具體的狀態、樣子。對日本人來說,擬聲詞‧擬態詞是十分平常的語言形式,在廣告、漫畫、各種日常會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蹤影,想要深入瞭解日語日常生活文化,研究日語擬聲詞‧擬態詞是方法之一。早在詩經時漢語就已經出現專門描寫聲音、動作狀態的詞彙,我們稱這些詞彙為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它們多以重疊型的形式存在,仔細觀察其功能,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可以當作狀語、補語、定語等,不過,大多被當作狀語使用。漢語擬聲詞‧擬態詞使得漢語文字、對話增添了許多色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 在本論文中,我們採取文本對比的方法進行日漢擬聲詞‧擬態詞之對比研究。首先選擇三本小說當作對比分析研究的文本,接著將其中包含日、漢擬聲詞‧擬態詞的句子擷取出來,再根據賴錦雀(1991)針對漢語擬聲詞‧擬態詞所做的分類表,依序將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分類,並在語料庫中加入日語擬聲詞‧擬態詞語料,加以對照,再根據所得的語料加以分析、對比。 在分析語料成果時,我們分別從日漢擬聲詞‧擬態詞的形式、文法、功能等方面加以對比分析,從中整理出一套漢語擬聲詞‧擬態詞的對應系統,以幫助日籍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另外,我們發現擬聲詞‧擬態詞是屬於文化表現的一種,所以在本研究中,我們針對「語言與文化」部分也稍加涉獵,希望可以藉著結合文化與語言的教學來達到幫助學習者的目的。
  • Item
    泰國漢語教學課室經營之探討-以曼谷某高中為例
    (2010) 陳 玲; Chen Lin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參與的研究』之方式,對泰國曼谷某高中學生學習漢語的情形進行研究。 青少年正值人生中一個過渡期,在生理、情緒和社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不似成人認知發展成熟,有清楚的學習動機與目標,也較能自我控制情緒。因此青少年的教學方式,應該有別於成人,不能以成人層級的方式一成不變地套用。青少年漢語課室教學與成人最大的分別在於需要常規輔導。 本研究主要以多元智慧理論來經營課堂教學,並依據青少年特質規劃常規輔導策略。以某高中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習漢語動機;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編擬教學大綱進行漢語教學試驗;並探討青少年學生對多元活動式的漢語教學以及常規輔導之反應的『質性研究』。由研究者設計融入多元智慧理論的漢語教學活動,並擔任實際教學者,進行一學期的教學行動研究。 課室經營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清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喜好、個性等等,才能因材施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該校青少年活潑好動,順著其樂天無憂的特質,規劃上課節奏,師生和樂一堂,往教學目標邁進。 歸納研究所得之結論是: 建立簡短明確的教室公約、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將學生分組、實施雙語教學、排除情感屏障以免成為學習阻礙、課堂教學活動多元化。本研究最後根據教學試驗提出省思與建議,供日後相關的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Item
    韓漢焦點類型之對比研究與教學啟示
    (2018) 魏詩珈; Wei, Shih-Chia
     焦點(focus)反映的是句子中的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說話者在交際中最想強調的內容,也是句子中語調最凸出的部分。在漢語和韓語中,雖然有多位學者進行焦點的研究,但是對比兩種語言焦點概念的文獻仍十分匱乏。本研究預期成為韓漢焦點對比研究的初探性研究,為韓漢的焦點對比做初步的介紹,為往後的後續研究起頭。   本研究以漢語的焦點概念為主軸出發,針對「句尾焦點」(end focus)、「雙名詞焦點」(double nominative focus)、「對比焦點」(contrastive focus),進行介紹,接著探討這三種焦點是否在韓語中存在。另外,本研究也針對三個漢語中能體現焦點的句式「雙名詞句」(double nominative construction)、「分裂句」(cleft structure)、「連字句」進行探討( ‘lian’ structure),並且找出韓語中相對應的句式,最後藉由實際考察語料庫觀察以上的焦點以及焦點句式的使用情形及分布情形。藉由文獻回顧及實際考察語料庫之後,得到以下幾點發現: 一、 韓語中存在與漢語相對應的三個焦點,且在語料庫中的分布比例相近,唯由於類型學之差異,兩者的焦點體現形式不同。 二、 韓語中的助詞系統發達,「이(i)/가(ga)」和「은(eun)/는(neun)」兩組助詞在語法上能夠標記主語和話題;前者在信息結構中分別能夠標記新信息(句首焦點),後者能夠標記對比焦點以及對比話題。 三、 考察語料庫後發現,在漢語及韓語中,句尾焦點的使用頻率最高,接著是對比焦點。由於語料庫語體為書面語,未能發現雙名詞焦點的語料。   筆者最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將能夠體現焦點的漢語句式進行教學排序,期望針對韓籍漢語學習者的教學能得到最佳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