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影響華語者時間觀的可能因素:文字與文化
    (2014) 福德義
    華語者是用水平還是垂直的方式來思考時間呢?閱讀和寫作的經驗以及文化背景對時間認知的影響又如何?雖然極端的語言相對論已經被淘汰,不過研究發現,人的母語塑造習慣性的思維。中文時空隱喻對於認知的影響的研究產生不一的結果,因此我們要介紹新的資料,來解釋文字的書寫方式和文化的角色,兩種可能混淆實驗結果的因素。本研究要探討的是時空隱喻並非是唯一影響到時間認知的因素,而且,即時不同版本和文化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的認知。我們進行三個實驗,來研究排版方式和文化是否對時間的思維有影響。我們預計不同排版方式(水平和垂直)和不同的文化(西方和東方)會影響到受試者的偏向。實驗一和實驗二檢視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字的書寫方向有關,接觸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採用時間判斷作業和情境促發的手段來操弄實驗參與者閱讀橫排與直排文字的經驗。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直向偏向,而且直向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反而減少直向常態效果。實驗二為實驗一的複製,結果發現,受試者此次沒有顯示整體直向偏向,不過直向促發還是擴大直向常態效果,橫向促發一樣減少直向常態效果。實驗三檢視說漢語者的時間觀是否與文化有關,接觸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驗是否影響到時間觀。實驗三亦採用時間判斷作業並利用情境促發的手段來操弄實驗參與者看西方與東方影片的經驗。結果發現,受試者顯示整體直向偏向,而且西方促發擴大直向常態效果。總括而言,從三個實驗只有兩個顯示直向常態效果,表示時空隱喻並不是影響時間認知的決定因素,排版方式和文化亦為主要因素之一。
  • Item
    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設計研究-以在台學習者為例
    (2010) 黃富玉; Huang, Fu-Yu
      近年來全球興起華語熱,其中華裔學習者為數不少,此現象可由各大華語測驗之應考者背景窺之。但是相較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相關研究,華裔學習者的教材研究為數不多。許多學者認為針對華裔學習者之教材設計,可從文化層面切入,引發學習興趣。而目前仍無相關的教材編寫原則研究,因此建立以文化為導向之中級華裔教材編寫原則之雛形乃為本研究之重點。 本研究以成長於美國、加拿大地區,18歲以上之華裔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首先蒐集相關文獻,其次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了解華裔學習者之文化需求,接著整合兩者,制定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編寫原則與範例,最後根據使用教師之意見修正教材範例。 本研究得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編寫十項原則。1.定向原則,教材使用對象有針對性。2. 目標原則,教學目標為學習者能藉由文化知識的學習更加了解自己與中華文化。3. 特色原則,以華裔學習者感興趣的文化主題為內容,據5C準則設計。4.認知原則。5.時代原則,採用現今之研究成果編寫。6. 語體原則,兼採書面語與口語語體。7. 文化原則,文化內容為普遍的知識;文化主題為食物、態度、信念、武術、書法、茶、習俗。8. 趣味原則,內容為華裔學習者有興趣的主題;增加與主題相關的圖片。9. 實用原則,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10.立體原則,包含教材與學生練習本設計。
  • Item
    中高級俗諺語教材設計及教學研究
    (2015) 陳雅芳; Chen, Ya-Fang
    本論文從語境及文化觀點,設計為中高級程度學習者之俗諺語教材,並進行教學研究。華語學習者到了中高級以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俗諺語。但一直以來,俗諺語在教材、教學、課程及研究方面的重視度,相對於其他語言,仍較為低。俗諺語的學習難點在使用的語境及其文化意涵等,然而目前的華語教學界據此來編寫針對性的諺語教材或進行專門的俗諺語教學的仍顯不足,因此許多華語學習者到了中高級以上程度,仍無法正確地使用俗諺語,以致無法進一步提高華語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緣此,本論文將依據文獻分析及需求分析之結果設計一套俗諺語教材範例,並以此進行教學試驗。經過課程教學實踐之後,本論文將可達成以下研究目標: 一、解決目前俗諺語教材及教學的不足。 二、提供俗諺語教材編寫之建議。 三、建立俗諺語的教學策略。   從研究結果來看,過去學習者在學習俗諺語的難點方面包括了記憶、來源、意義及用法等,根據需求分析結果可知,教師及學習者皆認為有學習俗諺語的需要,學習俗諺語也有助於提高學習者的華語能力,且因現有教材及課程的不足而應設計俗諺語教材及課程。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及需求分析的結果後,設計了一套俗諺語教材及課程,並進行五週的教學試驗課程。經過五週試驗課程學習後可以發現,學習者在俗諺語的使用能力及頻率上確有所增加,亦能將所學之俗諺語應用於其他課程或生活中,顯示本論文所設計之教材及課程乃具一定的可行性。緣此,研究者盼本論文所設計之教材及課程能做為未來正式教材及課程安排之參考範例。
  • Item
    社會工作者眼中親職化兒少圖像之研究
    (2018) 吳彥箴; Wu, Yen-Chen
    本研究旨在透過高風險社會工作者的視角探討親職化兒少之議題,以及在提供服務時遇到的困境與限制。研究中將文化因素納入討論,除了探討國內家庭與孝道文化對親職化現象之影響外,也看見受訪者本身之價值信念亦會影響其眼中之親職化兒少。另外,藉由高風險社會工作者的觀點看親職化兒少立法之可行性,最後討論孝悌楷模獎之看法與建議。研究經由面對面深度訪談九位資深的高風險社會工作者,以下為研究結果: 一、社會工作者眼中之親職化兒少 社工經由與家庭成員互動觀察親職化兒少,或透過學校老師得知孩子相關資訊。社工認為親職化兒少形成的原因為家庭經濟匱乏、家長照顧功能不彰或照顧資源不足,還有雙親婚姻關係不佳。社工也看見親職化對家庭與對孩子本身的影響。在談到需求的部分,社工認為親職化孩子有被關注、增加親子和同儕互動、人生發展規劃與情緒抒發等需求。 二、提供親職化兒少之服務與困境 大部分受訪者提及在提供服務時會以家庭為單位,但有些社工將焦點放在家長,而有些以孩子為工作主體。另一方面,在服務中遭遇之困境與挑戰有服務期程限制、資源分配與運用等議題、此外,合作網絡評估之落差、社工本身專業與反思能力及情感轉移與專業界限等也是常面臨之挑戰。最後,針對立法的需求與可行性,大部分社工在訪談前並沒有想到這個議題,但表示若真要立法,還需要凝聚共識,避免可能之弊端,已確保立法對孩子的助益與影響。 三、社工之文化信念看親職化兒少 社工對於親職化兒少處境的看法,部分受到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價值觀影響。此外,有些社工看見孩子對於自己處境的認命,但有些社工則覺得可以透過後天努力改變命運,或透過服務減輕孩子辛苦。社工也提到以往與現在親職化形式大有不同,需要理解家庭脈絡與家庭成員間的動力,並看見家庭的優勢。服務需具備在地化的思維,自我覺察與反思也是社工重要的課題。最後討論社工對孝悌楷模獎之看法,部分社工看見獎項背後對孩子或家庭的助益與影響,有些社工則擔心過度渲染對孩子造成壓力與標籤,也有社工認為是一種利社會的表揚。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一、政策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立法是條漫漫長路,然而,未來若真的要朝立法之路邁進,可先訂定親職化相關定義以及發展親職化評估工具;並從「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著手;以及增加宣傳管道。 二、實務面向 在實務工作方面,針對親職化兒少發展更多相關的服務方案;在服務過程中看見孩子需求以及提供細緻化的服務;增加不同網絡間的對話以減少合作上之摩擦;建立完善之親職化服務單位或者可與社區合作,協助社區挹注相關資源提供服務;相關教育訓練提高社工之文化敏感度並看見家庭之優勢,協助社工提高對情感轉移之敏感度與關係界限拿捏之處理;最後在「孝悌楷模獎」的部份建議使用更具體之名詞鼓勵孩子之表現。
  • Item
    尼加拉瓜和台灣咖啡業務經理之間的跨文化溝通應對模式
    (2019) 卡洛斯; Carlos Eduardo Sanchez Rojas
    跨文化溝通因為全球化而成為幾乎無法避免的狀況。對企業而言,不同文化間的溝通是一項重要的特點。跨文化溝通對任何國際企業均為至關重要的,如何與其他文化溝通的知識也應該成為一項重點技能。本調查聚焦在探討尼加拉瓜咖啡業務經理與其台灣同業所使用的跨文化溝通中之特性、困難及作法。本研究採用質性方法,以訪談作為資料採集的方式。本研究使用Atlas.ti軟體分析資料,採用開放性和主軸譯碼進行質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跨文化溝通過程中之特性,尼加拉瓜和台灣咖啡業務經理面對的四大困難,以及用來克服這些困難的七項成功做法。
  • Item
    龍·中國意象與龍的傳人
    (中國論壇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3-07-01) 宋國誠; 寧應群; 胡幼偉; 白原; 涂敏恆; 梁景峰; 黃競娟
  • Item
    「文化間際」哲學與文化認同之問題
    (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2008-06-01) 陳學毅
  • Item
    漢語網路社會之認知與言談研究
    (臺北市:英語語言與文學學刊編輯委員會, 2011-02-01) 謝佳玲; 吳欣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