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冰雪奇緣》系列中女性之間愛的傳承(2022) 黃毓晴; Huang, Yu-Ching時至今日,《冰雪奇緣》系列仍舊是受大眾喜愛的動畫電影。本論文旨在探討《冰雪奇緣》系列中女性之間愛的傳承,且著重於艾莎這一角色。《冰雪奇緣》系列是迪士尼第一部著重於刻劃女性親人之間的愛,而非公主王子的愛戀。第一部關於姊妹之間的愛,第二部則是母女之間的愛,這種女性親人之間的「愛」可以讓女孩成長為女人,甚至於跳脫父權社會的枷鎖,這種轉變在艾莎身上尤為明顯,因為艾莎在第二部結尾成為了半精靈,不再受世俗的性別影響,她已跳脫出框架,變成超然的存在。Item 中文母語人士對英文「塞音」之口說實證研究(2021) 劉偉昀; Liu, Wei-Y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說時的塞音表現及影響其表現的可 能因素,包含英文程度、性別、音位、元音特性等。實驗方法為一英語口說測驗。 研究對象共分四組:兩組母語組(中文母語與英文母語),另兩組為二語組,依 其英文程度分低程度與高程度,除中文母語組為 32 人外,其餘各組皆為 16 人, 男女各半。研究發現,英語二語學習者的塞音表現與其母語及英文程度呈現顯著相關 性,低程度學習者仍受母語影響,高程度學習者已習得英語塞音規則與噪音起始 時間。此外,研究亦發現性別並非影響英語二語學習者塞音表現之關鍵因素,男 性與女性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並無顯著差異。然音位對二語學習者之塞音表現 則具顯著影響,影響順序由大到小依次為軟齶音、其次為齒齦音及雙唇音。最後, 元音亦是影響研究對象塞音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由難而易依序為塞音出現在低 元音之前時、其次是出現在高元音之前時。Item Untitled(英語學系, 2019-09-??) Rowland Chukwuemeka AmaefulaExpressions of transgendered behavior in Nigerian drama have mostly been regarded as either comedy or mere feminist assertiveness. They have scarcely been seen as what they really are: acquisition of non-binary identities with which to resist oppression. Since such topics are seen as taboo in most parts of Africa, there is scant academic inquiry on transgender issues in the continent’s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drama. In order to open up scholarly discourses in this area, this study uses Judith Butler’s “Gender Performativity,” and then,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and close reading, interrogates Stella Oyedepo’s The Rebellion of the Bumpy-Chested (2002),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how characters resist oppression by rejecting culturally-assigned gender roles and dress patterns. It argues further that, in protest plays, characters cross-dress (in itself, a form of performance) to acquire new individualities with which they dislocate the oppressor into an image of frailty, thereby defeating an unfavorable status quo.Item Trying to Grow Out of Stereotyp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Firdaus Kanga’s Novel(英語學系, 2018-03-??) Rimjhim BhattacherjeeFirdaus Kanga’s novel, Trying to Grow, tells the story of Brit Kotwal, a young Parsi boy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negotiating his life in the Bombay of the 1970s.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semi-autobiographical work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religious and medical perceptions of disability in Indian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udy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lived reality of a person with “brittle bones” who does not grow more than four feet tall.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and confounds the commonly perceived notion of the asexuality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Brit’s voice is extremely aware and articulates positions of difference withi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 discourses. He is able to occupy what can be called a truly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But, this paper shall show that Brit presents the reader with this modern, emancipatory rhetoric of disability because of the privileges of his gender and class status in the Indian context. Within the same text, Brit’s disabled female cousin is literally andfiguratively mute and meets with a very different fate. The paper shall thus investigate and try to complicat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Kanga’s novel.Item Ungendered Narrative: A New Genre in the Making(英語學系, 2018-09-??) Khuman Bhagirath Jetubhai, Madhumita GhosalThis paper focuses on ungendered narrative with reference to select fictional works, to shed light on the elements that define the genre. One or more characters with an undisclosed gender are the focal point of the narrative. The paper discusses techniques that authors employ to keep gender hidden, such as employing inventive gender-neutral pronouns or not using them at all. First- and second-person points of view are also common modes of narration, as “I” and “you” are gender-neutral. In depicting characters, authors consciously merg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tereotypes to create gender-secretive characters. The heterosexual love interest that has hitherto ruled the creative world is thus replaced by endless gender possibilities with which a couple may identify. Love,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s’ gender,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se works. These narratives confront readers with the importance they assign to gender and heir habit of pigeonholing certain behaviors,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into a binary gender system. They force readers to question gender segreg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hoosing to defy the gender one is assigned at birth. Ultimately, these narratives ask whether gender matters in life.Item 中文衝突策略之語用研究(2020) 翁翊芳; Weng, Yi-Fang人與人交際言談之間,想法的分歧所引發的言語衝突會因為對談者在社會上的條件而有不同的話語模式。本研究探討之目標為談話者在與家人和同事的交流中,面對威脅的情境下所使用的語用策略。從五十六位臺灣人在中文衝突語境的問卷研究結果中發現,社會距離和社會權力確實對語用策略選擇上有所影響。當對談者的關係較為親近,且受威脅者的權力較高時,威脅策略的使用佔相對高的比例。然而,在工作場合上,威脅策略並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請求和妥協的策略,以顧及雙方的面子。此外,當被威脅者的權力較低時,無論是與家人或是同事交流,有採取相同策略的傾向,亦即受試者傾向使用妥協、懇求或道歉等策略。最後,男性和女性在處理言語衝突的情況亦有所不同。男生易使用威脅策略,在與家人交流時特別明顯,女性則是偏好溫和的語用策略,社會關係和權力的影響並不明顯。Item 描摹狄福的女商人:《茉兒‧佛蘭德斯》與《蘿克珊娜》中的重商主義與性別議題(2008) 葉采青; Tsai-ching Yeh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丹尼爾‧狄福(1660-1731)作品中所呈現的重商主義和商人精神。狄福所處的時代面臨經濟結構的劇烈轉變,日漸式微的封建制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這兩股相對的力量,在經濟的觀念與商業的運作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對於經濟議題的關注,為狄福作品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與十八世紀其他的小說家有所區隔。雖然狄福的小說人物都以追求財富為主要目標,同時也具有商人的特質,但是直到1725年出版的《道地英國商人》,狄福始就「道地的商人」(“complete tradesman”)提出具體的定義,期許此書為年輕商人的從商指南,並宣揚商業為國家的致富之道。他不僅試圖要建立一種商人精神,也將這樣的想法落實到他的小說人物上,而這樣的概念同時也可以用來解讀《茉兒‧佛蘭德斯》(1722)與《蘿克珊娜》(1724)中極具爭議性的女性角色。 本研究將分成三個章節:以馬克斯‧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為作為檢視的主軸,第一章首先要闡明狄福實為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者,藉以審視狄福在《道地英國商人》中所建構的商人精神;在接下來的兩章,本論文將強調茉兒和蘿克珊娜追求財富的企圖心,將她們定位為狄福的「女商人」(“women in business”),而非寡廉鮮恥的娼妓與交際花。狄福的女性角色以其財富管理的能力,試圖踰越社會對於女性的規範,並以其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就,建立女性的主體性。因此透過時代歷史背景的探討,本論文亦將分析狄福對於貧困女子的同情,以討論小說中的性別議題以及狄福在此議題的立場。 狄福其實欲藉由他的作品來建立有系統的經濟理論,本論文作者希望能就狄福在經濟方面的主張,做更深入的解釋,並針對他最受非議的小說角色,提出不同的解讀方式。Item 互惠學習用於英語為外語的低成就學生(2012) 巫智堯; Chih-yao Wu台灣的英語教育長久以來都存在著雙峰現象,學習低落學生的需求因此特別需要關注。但是,學校老師往往表達不知如何提供有效的補救教學。文獻上顯示,互惠學習可以適用在各種有學習困難的學生身上,它的成效在英文為母語的環境和英文為第二語言的環境中已被廣泛地證實,但是,它在台灣的相關研究往往都是鎖定一般學生,所以,這份研究就是要探索互惠學習是否也能幫助台灣英語成績低落的學生。 這個研究在台北市進行而且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有四位七年級的學生參與了這個為期七周的研究,授課的老師亦即為研究者本人。課堂中所使用的讀物是圖畫書。研究者將學生每次上課的表現記錄在他的教學日誌,這份檔案紀錄了學生可能的改變和進步。此外,為了近一步瞭解學生對互惠學習的看法,我們也讓學生在七周後的課程填寫一份問卷,以獲知他們的想法。 結果顯示互惠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的學習,學生的正面表現可在七個面向觀察到,包含專心程度,為他人建立鷹架,彼此的互動,學習的自主,閱讀策略的使用,英文能力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但是,我們也在施測期間碰到未預期的困難,包含學生課堂的聊天和男學生的投入程度較低。此外,大部分的學生都表達對互惠學習的正面評價,並且想在日後繼續使用這種學習方式。Item 中文形容詞呈現之性別概念(2008) 張建斌; Chien-Pin Chang在中文裡,當帶有某種性別特徵之詞素與其他字結合為複合詞,此複合詞通常帶有此性別特徵。但事實上,部份複合詞並非如此呈現。此論文旨在探討此種中文複合形容詞中所呈現之不對稱現象與其所代表之意涵。此研究選擇「狂」、「豪」、「柔」、「溫」、「正」五個詞素所構成之二十三個複合形容詞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合了語料庫與問卷兩種方法,同時採用此兩種方法使得研究更為全面性。 此研究選擇網路作為語料庫來源,Google則為語料蒐集之工具。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者女性共現之語料(共蒐集690筆)為語料庫研究分析對象。此外,共有108名男性與127名女性參與問卷研究。根據年齡,受試者之後也被區分為兩組。受試者在問卷的三個部份中,分別被要求判斷每個複合形容詞之性別連結偏向、表達對於複合形容詞之感受程度、提供這些複合形容詞之代表人物。 語料庫研究之結果發現,複合形容詞之性別偏向可能受到多種原因影響,例如形容詞本身之語義偏向、網路及媒體之影響、社會風氣之改變。另外,傾向女性之複合形容詞時常帶有負面意涵。相同的複合形容詞與男性或女性連結,亦可能產生不同的意涵。這些結果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般人所抱持之刻版印象。 在問卷方面,結果顯示刻板印象仍深入影響人們對複合形容詞之看法。對於複合形容詞與性別之連結,女性與年輕人看法較顯彈性。另外受試者大多偏好男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與排斥女性傾向之複合形容詞。然而,女性雖排斥女性傾向形容詞,但對此類形容詞接受度仍較高。此現象亦反映了女性在語言中的弱勢地位。問卷中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選擇偏好亦有其差異,而此差異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之社會變遷。在代表人物部份,女性受試者較常為某些被偏好的男性傾向複合形容詞提供女性作為代表人物;兩年齡層相互比較亦可發現男女意象之改變。比較兩種研究方法結果顯示網路與大眾媒體可能是造成兩種研究結果差異之主因。 期望藉由中文複合形容詞與男女之共現研究,我們能更深入的探知詞義反映社會價值之現象。Item 王爾德與比亞茲來的莎樂美 與「致命女性形象」(2007) 林峰聖; Lin, Feng-Sheng本論文旨在探討王爾德劇作《莎樂美》與比亞茲萊為其所繪插圖之中的性/別元素,特別是二人所創造出的莎樂美一角與「致命女性」形象之關係。王爾德與比亞茲來二人作品中皆呈現了具驚駭效果之性/別元素,在當時亦皆引起相當批判;而其中引起爭議的部分皆與二人呈現「變態」(perversity)與「色情」(pornography)元素相關。此外,許多評論者亦特別指出比亞茲來作品與王爾德原著之不同;事實上,比亞茲來為王爾德此劇所繪插圖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可能就是其「時代錯置」(anachronism)之設計;此類設計很可能創造出了更具顛覆性之效果。 本論文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致命女性」形象之重要特色以及這些特色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之呈現。本章觀察了一些十九世紀具代表性的「致命女性」作品,並將焦點特別放在濟慈的詩《無情美人》及數幅前拉斐爾派畫作,包括了羅賽蒂的《李莉斯貴婦人》與瓦特豪斯的《無情美人》。第二章討論王爾德劇作《莎樂美》,特別是其中呈現之「變態」、以及其莎樂美與先前「致命女性」之關聯。此章研究以十九世紀末焦慮為背景之「變態」,探究王爾德之莎樂美為「變態女性」的身份,並進一步將之與先前十九世紀英國「致命女性」作比較。第三章探討比亞茲來的莎樂美插圖,聚焦於這套作品中性/別元素與「色情」之聯結、以及為何比亞茲來的莎樂美被視為「致命女性」。此章並比較王爾德與比亞茲來在其莎樂美創作中運用性/別元素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