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轉變之研究
    (2023) 劉釆昀; Liu, Tsai-Yun
    性別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而家庭是幼兒最初開始建立性別角色觀念的環境,因此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對個體性別角色的建立有重要的影響。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了解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以完整描繪出單親家長的性別角色內涵樣貌,本研究同時搜集原生家庭的性別角色教養內涵,以及單親家長對其子女的性別角色教養內涵。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居住在雙北地區的七位單親女性家長,以及一位居住於新竹市的男性單親家長;而教育程度方面,僅有一位單親家長為高職畢業,其餘七位單親家長皆為大專院校及研究所以上的學歷;除此之外,本研究單親家長與其子女的性別組合多樣化,包含兩對母子、三對母女、兩對母子女及一對父女組合,僅缺少父子之親子組合。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實體訪談、線上訪談及電子問卷等方式搜集資料,透過轉錄逐字稿,彙整與分析摘要與編碼後,歸納出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以下三點:(1)單親家長對於婚姻關係的期望,與其成長過程中父母親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務分工模式,以及重男輕女的觀念不同,單親家長傾向與另外一半建立較平等及平權的婚姻關係。(2) 單親家長皆因經濟因素而感受到夫妻雙方在婚姻中有不平衡的付出,女性單親家長因受限於經濟能力,較容易需承擔家務工作及請育嬰假的選擇,而男性單親家長因被期望承擔起家庭中的經濟重擔而有壓力,性別角色的差異使得家長產生不安全感的原因不同,也使得單親家長在婚姻過程中逐漸轉變其性別角色內涵,但單親後,經濟及育兒上無人可分擔的壓力成為挑戰,而心態的轉變及多元化的支持資源都能幫助單親家長度過考驗。(3) 單親家長對子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有所矛盾,雖在未來擇偶上,傾向開放的性別角色觀念,卻又顧慮社會中他人的眼光,對於子女的行為和服裝外型仍期望子女能符合社會中性別角色的規範。基於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者之建議,且期望讓社會更了解單親家庭,並使家長覺察自身的性別角色內涵,嘗試突破傳統的框架。
  • Item
    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背景因素及親職參與關聯性之研究:育兒的性別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吳亞蓓; 聶西平; Ya-Pei Wu, Hsi-Ping Nieh
    過去研究認為育嬰假有助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提升親職參與的品質。然而,國內對於申請育嬰假父母的研究較少,對於父親申請育嬰假的討論尤其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父母申請育嬰假與父母個人背景因素及其親職參與的關聯。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已釋出之 3 月齡組第一波調查,共 6,423 名已婚父母之幼兒樣本的資料。先以次數分布描述父母教育程度、職業類型、申請育嬰假、以及親職參與情形之分布,再以卡方檢定分析父母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型之間的獨立性。最後,以Mann-Whitney U Test,分析申請育嬰假者和無申請育嬰假者的親職參與得分是否有差異。結果發現幼兒從出生到 3 月齡間(1)有 25.46%的母親申請育嬰假,只有 1.68%的父親申請育嬰假;(2)父親申請育嬰假與其職業類型有關;(3)母親申請育嬰假與其教育程度、職業類型有顯著關聯;(4)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與雙方教育程度或是職業聲望差異均沒有顯著關聯;(5)有申請育嬰假的父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其差異未達統計顯著;然而其配偶的親職參與得分顯著較低;(6)有申請育嬰假的母親之親職參與得分較無申請者高,且兩者差異達統計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論發現,育嬰假的政策對親職參與是有影響的,但新生兒父母是否申請育嬰假仍需視其他因素如職業類型及經濟考量而定。
  • 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2010) 彭佳鎂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是否不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本研究的參與者,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根據研究發現: 一、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仍傾向傳統刻板印象。 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 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 活廣度」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 四、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 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 別跨界行為」。 五、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 享或跨越的。
  • Item
    高中職學生親密關係限制信念之研究
    (2011) 李嘉芳; Li, Jia-F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生的親密關係限制信念內容,並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職學生在親密關係限制信念上的差異與影響情形。研究以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比例方便取樣方式,針對全台北中南東四區、九所高中職發出14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65份。所蒐集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描述樣本特性並驗證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生傾向同意「親密關係限制信念」中的「婚前同居比較好」、「完全確定」及「宿命觀」的限制信念,其中以「完全確定」此一信念平均得分最高,表示高中職生持有該信念程度最高。 二、高中職生的「性別」、「戀愛經驗」、「學校類型」、「就讀年級」、「社經地位」及「性別角色」對個人認同親密關係限制信念程度有影響,而「父母婚姻狀態」、「家庭組成型態」及「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則對個人所持之親密限制信念無影響。 三、整體而言:有戀愛經驗的男生認同親密關係限制信念程度較高。有戀愛經驗、高中三年級、性別角色為兩性化男生較認同「婚前同居」;高一、性別角色為兩性化男生較認同「有愛就夠」;有戀愛經驗、家庭社經地位中等、性別角色為女性化的男生較認同「完全確信」;無戀愛經驗、性別角色為未分化者較認同「完美伴侶」;有戀愛經驗、高一、性別角色為未分化者較認同「爭執具有破壞性」。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高中職生、高中家政課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彭佳鎂(Chia-Mei Peng); 何慧敏(Huoey-Min Ho); Chia-Mei Peng; Huoey-Min Ho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之異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研究對象,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圖卡內容包含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個面向,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多數幼兒認為男性為短髮、勇敢、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為長髮、愛乾淨、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男女童認定男女生的外在標準類似,且皆認為只有男生可以做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只有女生可做護士;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化妝品是女生專用;不同的是女童特別提到綁頭髮是女生才有的打扮,男童則認為女生容易受傷。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活經驗」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四、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享或跨越的。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別跨界行為」。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幼教相關人員慎選無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並傳遞幼兒有關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的平等性別概念;家長應加強自身性別平等觀念,並尊重接納孩子的性別角色想法。
  • Item
    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彭佳鎂(Chia-Mei Peng); 何慧敏(Huoey-Min Ho); Chia-Mei Peng; Huoey-Min Ho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與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因此,除探究幼兒自身的性別角色概念及分析男女幼兒的性別角色之異同外,並試圖找出家長與幼兒性別角色概念的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台北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的14位幼兒(7位男幼兒、7位女幼兒)和9位家長(8位媽媽、1位爸爸)為研究對象,14位幼兒皆接受以圖卡為輔助工具的個別訪談,圖卡內容包含外在形象、人格特質、玩具與職業四個面向,而14位中的9位幼兒(4位男幼兒、5位女幼兒)還接受了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亦訪談了參與焦點訪談幼兒的家長。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多數幼兒認為男性為短髮、勇敢、從事卡車司機、警察工作、喜歡玩機器人、刀槍,女性為長髮、愛乾淨、從事護士、保姆工作、喜歡玩洋娃娃、辦家家酒,幼兒的性別角色概念符合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二、男童與女童之間的性別角色概念大同小異。男女童認定男女生的外在標準類似,且皆認為只有男生可以做卡車司機與建築工人,只有女生可做護士;有力氣與勇敢是男生特質,而愛漂亮則是女生特質;洋娃娃與化妝品是女生專用;不同的是女童特別提到綁頭髮是女生才有的打扮,男童則認為女生容易受傷。三、家長對幼兒性別角色概念仍有潛移默化之影響,而「手足」與「生活經驗」亦為家長以外的影響因素。四、在幼兒的想法裡,仍有一些特定的行為或特質是男女之間無法共享或跨越的。幼兒對跨越傳統性別行為的情形多表現出負面的評語,認為男生越界是噁心,女生沒有能力可以越界,此現象壓制了可能的「性別跨界行為」。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幼教相關人員慎選無性別刻板印象的教材,並傳遞幼兒有關外在形象、職業、人格特質與玩具的平等性別概念;家長應加強自身性別平等觀念,並尊重接納孩子的性別角色想法。
  • Item
    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之影響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5-08-??) 王雪貞; 盧欽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