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數位影像合成表現之創作與研究-以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馬淑芬
      數位影像的普及,使得視覺傳達設計上有了新的突破,利用影像處理合成數位影像圖片,尤其以海報設計更為普遍,透過合成表現能使畫面更加豐富。高雄捷運運輸系統已正式營運,但尚未有週年紀念海報的設計規劃,因此本研究選用此新題材,具有新鮮感與挑戰性,於是欲將數位影像合成的表現手法運用在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設計上。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了解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相關內容,以奠定實施創作的基礎概念,並收集影像合成相關作品進行分析,說明作品的內容形式,包括構圖、美的形式原理及影像合成表現形式等,綜合這些作品的形式以及海報設計的概念,再表現於創作上。海報設計的主題擬訂為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因此創作九張週年紀念活動海報,分別為主題性海報、高雄捷運車站建築之美海報、高雄捷運公共藝術之美海報、高雄國際機場站海報、三多商圈站海報、中央公園站海報、高雄車站海報、世運站海報、橋頭火車站海報。九張海報中,除了主題性海報外,其餘八張是選定特殊車站,針對該站的特色與建築規劃進行了解探討與拍攝,再虛擬其活動內容製作而成的。從文獻探討、研究分析、實務創作可知1.了解數位影像的意義與特性,能有助於海報中影像元素的規劃與安排2.數位影像與海報設計之間有密切的關係3.影像合成在海報設計中表現方式4.海報設計形式上,運用編排形式與美的形式原理來進行創作5.操作影像處理軟體,實際進行高雄捷運週年紀念活動海報的創作。
    • Item
      數位影像於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德布西樂曲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陳韻如
      數位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模式思考或互動的方式跟以往完全不同,且變異性快速,藝術創作也因此產生了全新的風貌。在數位的世界裡,創作者利用各種數位化的工具,開發各種形態的藝術數位化作品,讓觀賞者能夠普遍地享受更高品質的藝術創作。數位攝影的普及化帶動人們有著不同的休閒生活外,亦產生可輕易自行創作的視覺體驗。對於以視覺呈現的相關藝術媒體,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與實務革命。數位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即在於數位技術的運用,並影響著創作精神的本質內涵,是現代設計者都想嚐試的創作方式。 影像處理 (Image Processing) 是目前視覺傳達設計功能最迅速強大的設計方式,科技進步的壓力改變了設計習慣,身為設計工作者也必須認清並接受並隨時學習新的電腦科技,讓觀賞者能有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本論文研究動機經由文獻整理探討影像的本質,分析其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之運用,並探討數位化媒材演進及特性,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觀點為切入點,利用數位攝影與影像合成的基礎技法,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作品《前奏曲》為創作主題根據用於表現音樂性的海報設計。以驗證理論與實務之均衡以為本研究創作成果。 最後,僅以本研究的展出與呈現,企求以作為未來投注於設計工作之礎石。研究創作中仍有許多構想受限於時間倉促,尚未能再加以深究實現,期許留待往後續補足完整有更深廣的發展。
    • Item
      3D數位影像於動畫電影創作之研究與應用
      (2005) 趙勻娉
      動畫電影是一種老少咸宜、娛樂性豐富的傳播媒介,同時也是一種完整的藝術型態,在歐洲發跡卻在美洲大陸蓬勃起來。時至今日,動畫電影已經成為廣大群眾視聽需求上不可缺少的項目。 隨著電腦繪圖技術的演進,3D繪圖軟硬體效能的增強,使技術的應用,充滿了創意與創新。3D技術不僅只是滿足人們在視覺上擬真的需求,它也在氣象、醫學、科學、新聞、教育等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電腦動畫和3D動畫技術的急速發展,促使科技和藝術進一步結合,迸出許多令人目眩的火花。近年來,3D技術更大量地應用在電影電視影片的製作上。 本研究主要探討3D電腦動畫在動畫電影的發展與應用進行分析,並探討3D電腦動畫製作流程,從劇情發想到建模方式、材質貼圖、建立骨架、打光方式、到場景整合。再藉由3D電腦動畫影像模型製作、材質與燈光等效果,運用於電影海報為例進行研究。 從本研究的探討得知,3D動畫看起來是極為與眾不同的表現形式,其角色建模、虛擬場景及燈光效果的技術,是未來影像設計的主流,也是值得我們研究與探討的主題。
    • Item
      數位影像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以傳統偶戲數位影像創作為例
      (2005) 蘇文雄
      摘 要 傳統偶戲包含傀儡戲 、布袋戲 、皮影戲等三種類型。傳入台灣後,已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目前除了布袋戲仍維持多種演出型態外,其他的偶戲皆已漸漸沒落。近年來,國內知名的傳統偶戲劇團,除了維持其專業演出技巧外,對於演出戲偶的改良及發揮視覺影像之傳播功能,相對地缺乏。本論文以傳統偶戲之數位影像為創作主題。文獻探討以台灣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的三個發展時期之演變及戲偶製作進行研究。在研究發想方面,訂定主題大綱、蒐集相關戲偶圖片作為發展基礎。在作品研究及創作上以偶頭製作及三個數位影像系列(戲偶角色、古典愛情交響詩、傳說故事)等四大主題呈現傳統偶戲之多元風貌。在數位影像方面,以台灣傳統偶戲圖像作為海報創作之元素,在戲偶製作方面,先以草圖、影像設計戲偶造形並利用模型作為實驗創作之雛型。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傳統偶戲作為創作對象,呈現數位影像應用之成果,未來依本論文之研究,數位影像在台灣各時期偶戲的設計創作上,當可應用於鄉土藝術之教育推廣,提升傳統偶戲之教育文化功能,開發更多元的創意空間及表現。
    • Item
      解構主義表現手法應用在數位影像之創作研究
      (2005) 黃秉富; HUANG,BIN-FU
      數位影像對於傳統影像表現媒材的突破和挑戰,如同機械美學對古典美學的突破、解構主義對現代主義之反動一般,其發展領域及面貌實有著令人嚮往的無限憧憬,在既有的基礎上與新理念、新技術交織出新的表現風貌,擴展數位影像所能發揮的張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標。 在數位影像表現的形式與觀念十分多元的時代中,本創作研究試圖以一種普遍易接受的離散感,藉由畫面雜亂、零散不完整的解構主義構成手法,傳達在理性、傳統思維外的一種符合接近科幻意象的新形式及概念,藉以突破傳統創作理念追求形象完整、意義完整的迷思,同時藉由可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數位3D造形及解構表現手法,將數位影像的技術層面融入解構主義的範疇裡,使本創作研究的立論基礎更穩固,並以本研究創作表現結果及過程,提供數位影像創作者更寬廣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