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
  • Item
    語音異常兒童語音知覺、音韻覺識與語音產出之相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簡欣瑜; 劉惠美; Hsin-Yu Chien, Huei-Mei Liu
    臨床上對語音異常兒童的治療常結合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加強其語音產出能力,但目前卻無充足的實證研究支持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根據言語處理模式相關理論,探討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產出與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能力之相關性。參與者為46位5歲語音異常兒童,以自編電腦化和標準化測驗量測其語音知覺(純音區辨、語音區辨、範疇語音指認)、音韻覺識(韻母判斷、首音判斷、聲調判斷、音節刪除)與語音產出(詞語和子音正確百分比)等能力,以相關和迴歸分析探討三者能力間的淨相關,以及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對語音產出的預測力。研究結果顯示,語音產出與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值有顯著負相關,但與純音區辨敏感度則無;而語音產出僅與音節刪除正確率有顯著正相關,與其他音韻覺識指標則無顯著相關;語音知覺的多項指標與音韻覺識能力也有顯著相關。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範疇知覺中的子音和聲調辨識斜率及音韻覺識中的音節刪除對語音產出皆有解釋力,且以語音辨識斜率的解釋力最高。以語音產出作為依變項進行路徑分析,發現範疇語音指認斜率對語音產出有直接的預測力。整體而言,本研究支持語音知覺、音韻覺識及語音產出之間有關聯性的論述,提供語音介入時融入語音知覺及音韻覺識訓練的參考。
  • Item
    口語和閱讀關連性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劉惠美; 張鑑如; Huei-Mei Liu; Chien-Ju Chang
    兒童學習閱讀的過程中,口語能力在此過程中扮演哪一種角色?本文以文獻回顧的方式探討國內自1990 年到2008 年間關於口語和閱讀能力關連性的研究結果,文獻來源為發表在具審查制度的期刊論文,共有12 篇。分析結果顯示國內對此議題的探討大都以組間比較的研究設計說明閱讀困難或低閱讀能力學童的口語能力也同時較一般發展學童明顯低落,且各項口語能力和閱讀能力在國小階段大致呈現中低度左右的相關,但究竟是哪些特定面向的口語能力和哪些特定的閱讀能力成份的關連性最強,又或者這些關連性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本質為何,則仍無法形成定論。本文並針對口語與閱讀關係之研究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與建議。
  • Item
    親子共讀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張鑑如; 劉惠美; Chien-Ju Chang; Huei-Mei Liu
    親子共讀被視為可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發展的一項重要家庭活動,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研究議題。本文採文獻回顧方式,以整理國外親子共讀研究文獻為基礎,再回顧國內相關期刊論文共十八篇,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與建議。國內所回顧之論文發表時間為2000 年至2011 年,主要結果顯示(1)兒童閱讀態度與家長閱讀習慣、教育程度和職業等因素有關(2)親子共讀互動方式多以家長為主導,但有個別差異且因幼兒年齡而不同(3)適切的親子共讀活動可增進兒童語言能力、專注力、情緒理解等能力。未來研究建議增加實驗介入和縱貫期設計之研究,並(1)深入探討不同年齡和背景家庭家長親子共讀信念和方式(2)釐清親子共讀經驗對幼兒語言和閱讀相關能力之影響(3)檢驗國內親子共讀介入方案之成效。
  • Item
    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林佳慧; 劉惠美; 張鑑如; Chia-Hui Lin, Huei-Mei Liu, Chien-Ju Chang
    本文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 月齡幼兒第一波家庭問卷資料,旨在了解臺灣家庭中親子共讀的實施情況,以及家庭社經地位、親子共讀兩個因素對幼兒發展的直接與間接因果關係路徑,分析資料共納入2,164 位幼兒。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育有36 月齡幼兒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二的父母每週會共讀至少一次,約三分之一的父母則從未與孩子共讀或共讀次數每週少於一次。再者,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發現:親子共讀的實施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直接的影響,標準化迴歸係數為 .60,意謂家庭社經地位這個因素可解釋親子共讀36%的變異性;親子共讀同時也對幼兒發展具有 .51 的直接效果,可解釋幼兒發展變異的28%,但家庭社經地位並沒有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而是透過親子共讀的中介對幼兒發展產生間接影響。在各項幼兒發展能力中,親子共讀對幼兒的認知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最明顯的效果,效果量分別達 .44 和 .41,其次是幼兒的情緒能力和讀寫萌發能力,效果量分別達 .38 和 .37。親子共讀對幼兒的社會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理解的發展也有正向效果,但效果量相對較小。另外,本研究也透過多群組分析,檢視受訪者為父親或母親、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對此因果路徑關係有無調節效果。結果均無發現有群組差異,顯示無論是由父親或母親所進行的共讀,對幼兒發展均有顯著效果,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也沒有對結果造成差異。但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則出現群組差異,當幼兒接受的每日托育照顧服務時間愈長(如11-24 小時),親子共讀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效果就愈高。
  • Item
    語學齡前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非詞複誦表現與臨床診斷之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11-??) 陳昱君; 劉惠美; Yuchun Chen, Huei-Mei Liu
    本研究目的是發展一套適用於華語學前兒童的非詞複誦作業,探討華語學前一般發展兒童非詞複誦能力的發展,並檢驗此作業應用作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早期臨床篩選指標的有效性。實驗一招募4 至6 歲的一般發展兒童,包含4歲組31 名、5 歲組29 名以及6 歲組30 名兒童,蒐集其標準化智力和詞彙測驗以及非詞複誦的表現。作業包含二至六音節的非詞,以音節為單位計算出非詞複誦作業正確率指標。結果顯示,臺灣學前兒童的非詞複誦能力有隨著年齡成長而成熟的趨勢,尤其是在音節長度較長的非詞中更為明顯。不同的年齡組內均可發現明顯的音節長度效應,顯示本項作業可以測量到兒童的語音短期記憶容量。另外,華語學前兒童非詞複誦能力和詞彙理解能力之間有正向相關性,亦顯示本項作業具有良好的效度。實驗二比較華語學前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和一般發展兒童在本項作業的表現差異,以及檢視本項作業的臨床診斷正確性。共有26 名SLI 兒童以及29 名一般發展兒童參與。結果發現顯著的組間差異,華語4 至6 歲SLI 兒童的非詞複誦表現較一般發展兒童差,此差異顯現在不同音節長度上。利用區別分析所得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概似比作為臨床診斷正確性的指標時也顯示,本研究所設計的非詞複誦作業的臨床診斷正確性達到研究建議的良好範圍之內。期望本項非詞複誦作業未來能夠發展為標準化測驗,以協助SLI 兒童早期篩選的工作。
  • Item
    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之成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03-??) 劉欣靄; 劉惠美; Hsin-Ai Liu; Huei-Mei Liu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表現之成效。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經雲林縣及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評量內容主要是以寫作文章的總字數和寫作評定量表評定寫作流暢度和文章品質,以視覺分析與C 統計進行資料處理,並使用自編的寫作課程回饋調查表蒐集受試者及其師長對本研究教學方案之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一、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教學方案對三位受試者的「文章總字數」有介入效果與保留效果,提升了個案的寫作流暢性。二、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三位受試者的「寫作評定量表總分」有介入效果與保留效果,提升了個案的寫作品質。三、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三位受試者在寫作評量表分項目之「結構組織、內容思想、文字修辭」皆有介入效果與保留效果。四、三位受試者中,兩位受試者、教師與家長同意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可提升寫作表現、寫作態度。研究者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學習障礙學生寫作教學之相關建議。
  • Item
    學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錯誤表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7-??) 鄭宇翔; 劉惠美; Yu-Hsiang Cheng, Huei-Mei Liu
    本研究探討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在語音錯誤類型和語音異常嚴重度之差異,並檢視語言能力和構音錯誤類型及語音異常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年齡58~74個月大之20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SSD)與16名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 Language Development Disorder, SSD+LDD)。本研究以一套涵蓋國語21個子音之自編情境詞語測驗蒐集語音樣本,分析兩組兒童在構音錯誤類型、音韻歷程、語音異常嚴重度與錯誤子音之變異表現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兒童構音錯誤類型皆以替代類型為主,且SSD+LDD組的替代類型出現次數顯著多於SSD組。音韻歷程部分,兩組兒童在後置音化與塞音化的出現次數有顯著差異。兩組之語音異常嚴重度有顯著差異,SSD組的平均嚴重度為輕—中度;SSD+LDD組則為中—重度。兩組在錯誤子音的變異出現率上無顯著差異,而SSD+LDD組的錯誤子音變異程度顯著大於SSD組。檢驗語言能力和語音表現的關聯性,發現語言理解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口語表達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歪曲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口語表達能力和語音表現的相關較高。研究結果支持,伴隨有語言發展異常的語音異常兒童與單純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表現有差異,前者表現出較多的構音替代錯誤次數、較多的音韻歷程次數和種類以及較高的語音異常嚴重度,且個別兒童的語言能力與語音錯誤類型和嚴重度間均有關聯性。建議對語音異常兒童進行評估與療育時,亦應考慮其語言能力差異可能造成的影響。
  • Item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情緒語調之理解與表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3-??) 游蟬蔓; 劉惠美; Chan-Man Yu, Huei-Mei Liu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學齡自閉症兒童對於情緒語調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研究對象為21 名來自大臺北地區、具有口語表達能力的7 ~ 11 歲自閉症兒童,以及21 名年齡、智商、性別配對之對照組兒童。實驗材料為在對話情境中「難過」、「中性」、「生氣」與「快樂」四種基礎情緒類別的語句,透過錄音與編輯的程序,分別請受試者進行情緒語調的理解與表達作業。情緒語調理解作業是以電腦程式呈現語句,兩組兒童在聆聽後按鍵判斷目標語句的情緒類別,並由該程式記錄其正確率與反應時間;情緒語調表達作業是由兩組受試兒童在有情境畫面的提示下逐一說出含有不同情緒的目標語句,再由聽力正常之大學生擔任評分者,進行情緒語調的聽辨正確性與清晰程度的評分。本研究結果發現,國小自閉症組兒童在對話形式中的情緒語調理解正確率較一般發展組低,所需的理解反應時間也顯著較長,其中,自閉症組兒童對於判斷和理解他人口語中所呈現的「快樂」情緒語調的困難較為明顯。情緒語調表達的測試結果顯示,兩組兒童的情緒語調表達正確率並沒有顯著差異,但自閉症組兒童在表達「中性」和「快樂」情緒語調的清晰程度則顯著低於一般發展組兒童,且其情緒語調理解與表達能力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聯性。整體而言,自閉症兒童在情緒語調理解和情緒表達的清晰程度上較同年齡兒童表現為弱。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兩組兒童在複雜情緒語調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差異,並嘗試調整作業的形式和難度,以期能更敏銳地反映個別能力的差異。
  • Item
    華語遲語幼兒及典型語言發展幼兒的表達性詞彙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03-??) 劉惠美; 林郡儀; Hui-Mei Liu; Chun-Yi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遲語幼兒(Late-Talker, LT)及典型語言發展幼兒(Typical language development, TLD)的表達性詞彙發展,以標準化家長報告的方式(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蒐集37 名LT 及32 名TLD 在24 個月及36 個月的表達性詞彙發展,分析兩組幼兒在四種詞類(普通名詞、謂語、封閉詞、其他詞類)的詞彙數量、各詞類在總詞彙量中所占的詞類組成比例,以及各詞類詞彙量在24 ~ 36 個月間的變化差異。結果顯示,LT 在兩個年齡階段的整體及各詞類詞彙量皆顯著少於TLD,代表LT 的詞彙量在24 個月和36 個月時皆落後於TLD。在24 個月時,TLD 的詞類詞彙量由多至少,依序為普通名詞、謂語、其他詞類、封閉詞,而LT 的詞類組成在此時與TLD 略為不同,詞類詞彙量依序為其他詞類、普通名詞、謂語、封閉詞。其中,其他詞類(含人物稱謂)顯著多於TLD,而普通名詞及謂語比例顯著少於TLD,封閉詞則無顯著差異。然而,在36 個月時,LT 和TLD兩組幼兒的詞類組成比例相似,依序為普通名詞、謂語、其他詞類、封閉詞,但LT 在封閉詞的比例顯著少於TLD,推測封閉詞包含較多語法(如連接詞),LT 在封閉詞的習得較慢。整體詞彙在一年內的數量變化上,LT 顯著大於TLD,惟兩組幼兒在封閉詞的變化量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發現,LT 在總詞彙量上較TLD 少,其詞類組成在24 個月時與TLD 有所不同,但到36 個月時即與TLD 類似;另外,LT 在24 ~ 36 個月間的各詞類詞彙變化量大於TLD,惟在封閉詞上的發展仍較慢於TLD,顯示LT 早期詞彙有遲緩的現象,但在「質」的向度上則無明顯偏異。
  • Item
    修改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影響聽障學生國語聲調聽辨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0-11-??) 郭俊弘; 劉惠美; 黃桂君; 王小川; 曹峰銘; Jyun-Hong Guo; Hue-Mei Liu; Kuei-Chun Hung; Hsiao-Chuan Wang; Feng-Ming Tsao
    本研究旨在透過電腦,採用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兩種方式,將語音訊號修改成「原始語音基頻曲線」、「設定語音基頻曲線」、「擴大語音基頻曲線」、「原始語音低通濾波」、「率波擴大基頻曲線」六種方式,並分析聽障學生透過六種方式聽辨國語聲調的差異及錯誤類型。研究對象為26名中重度聽力損失且佩戴助聽器的國小高年級與國中學童。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藉由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率波的兩種生存模式,能彰顯住地提升聽障學生的國語聲調聽辨表現。二、六種電腦語音修改方式下,聽障學生均對於第四聲最容易聽辨,最難聽辨之聲調則因不同電腦語音修改方式而有所差異。主要的聲調聽辨錯誤類型為第一聲混淆為第二聲;第二聲混淆為第三聲;第三聲混淆為第二聲獲第四聲,第四聲混淆為第一聲。最後提出有關利用電腦語音修改系統進行聽障學生聲調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