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數位拼字遊戲對國中生英語單字學習的影響(2012) 吳文琪; Wen-Chi Wu本研究的目的在檢驗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英語單字遊戲Synchro,以了解學生使用Synchro遊戲後的英語單字的學習成效及學生對以遊戲式學習英語單字的感受。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學生,九年級總人數為550位,以方便取樣方式,抽取男生10位、女生21位,共31位作為研究對象。受試者五學期的英語平均成績為91.81分,其中最高分為98.44分,最低分為71.25分。 研究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受試者前測後,進行英語拼字遊戲,時間為8堂課,前5次採個人拼字練習,後3次為對戰及合作練習,並進行後測、保留測驗及問卷填寫。以前後測檢證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問卷的結果歸納學生的學習態度。 研究發現參與者在經過Synchro拼字遊戲後,英語單字的學習成效,後測明顯優於前測,且英語單字的學習至少有10天的保留效果。整體而言,參與者對於Synchro拼字遊戲的接受度呈現正向的態度。Item 台灣地區國中生的幽默表現集群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12-??) 江宜珍; 盛慧珊; 吳文琪; 李蘭; Yi-Chen Chiang; Hui-Shan Sheng; Wen-Chi Wu; Lee-Lan Yen目的欲暸解台灣青少年幽默表現方式所形成的集群及相關因素。利用2007年收集之全國性資料進行分析。先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各隨機抽出一國中,於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出一個班:被抽中班級的全體學生均接受問卷調查(1,639人)。根據樣本之幽默表現方式執行集群分析,再以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探討與此集群相關的因素。結果發現樣本可分為四個集群,根據各群特色命名為廣用各類幽默方式群(16.1%)、愛用貶低式幽默方式群(26.7%)、機智風趣不傷人群(22.4%)、正經嚴肅群(34.9%)。以正經嚴肅群為對照組進行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分析後發現,部份個人因素(年級、排行、學業表現、自覺壓力、過敏疾病)及家庭因素(母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與幽默表現集群有關。本研究發現分屬於各種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可能與不同的因素有關。建議提早於國中時期調查青少年的幽默表現方式,並協助其建立以正向方式表現幽默,而減少使用負向的幽默表現方式。此結果可作為後續設計教育方案或介入活動之參考,即可針對不同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講授適切的課程內容。Item 青少年對嘲笑經驗的反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6-??) 吳文琪; 陳富莉; 李蘭; 江宜珍; Wen-Chi Wu; Fu-Li Chen; Lee-Lan Yen; Yi-Chen Chiang本研究之目的乃了解對嘲笑的反應在嘲笑經驗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係中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之資料來自於2007 年時所進行的一項經由分層多階段抽樣之全國代表性調查,此調查之工具乃經由預試修正後發展而成,施測過程遵照標準化程序,最後共有1,579 位七至九年級的國中生完成調查。本研究先運用因素分析來了解對嘲笑的反應之潛在因素,另外再運用結構方程模式來了解對嘲笑的反應在嘲笑經驗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之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因素分析的結果發現被嘲笑的反應可以區分為兩個因素,即感覺威脅的反應和非攻擊式的反應。結構方程式的結果發現,對嘲笑的反應在嘲笑經驗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之間具有中介效果。因此,本研究結論為,若青少年較容易對嘲笑感受到威脅的反應者,心理健康的情況較差。Item 台灣地區國中生的幽默表現集群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12-??) 江宜珍; 盛慧珊; 吳文琪; 李蘭; Yi-Chen Chiang; Hui-Shan Sheng; Wen-Chi Wu; Lee-Lan Yen目的欲暸解台灣青少年幽默表現方式所形成的集群及相關因素。利用2007年收集之全國性資料進行分析。先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各隨機抽出一國中,於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出一個班:被抽中班級的全體學生均接受問卷調查(1,639人)。根據樣本之幽默表現方式執行集群分析,再以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探討與此集群相關的因素。結果發現樣本可分為四個集群,根據各群特色命名為廣用各類幽默方式群(16.1%)、愛用貶低式幽默方式群(26.7%)、機智風趣不傷人群(22.4%)、正經嚴肅群(34.9%)。以正經嚴肅群為對照組進行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分析後發現,部份個人因素(年級、排行、學業表現、自覺壓力、過敏疾病)及家庭因素(母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與幽默表現集群有關。本研究發現分屬於各種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可能與不同的因素有關。建議提早於國中時期調查青少年的幽默表現方式,並協助其建立以正向方式表現幽默,而減少使用負向的幽默表現方式。此結果可作為後續設計教育方案或介入活動之參考,即可針對不同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講授適切的課程內容。Item 青少年毒品戒治者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2007/1/1-2007/12/31) 李思賢; 楊浩然; 吳文琪; 薛舜文毒品濫用已是全球各國關注的行為健康問題。藥物使用者因吸食毒品造成生活形態改變、以及以取得藥物為生活重心,常導致非法藥物吸食者發生營養缺失,睡眠、情緒與人際關係障礙等問題,甚至出現偷、搶、盜等不法行為;或因打架滋事及共用注射針筒海洛因,同時性行為時未使用保險套(Lee, 2006),使得意外傷害或感染併發症(如愛滋病及C型肝炎)的發生機率大為提高。不僅如此,藥物濫用者亦可能會出現憂鬱、自殺等精神共發症狀。而且由於非法藥物使用者多為青壯年,致使毒品流通更形泛濫,這種種因素皆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難以估計之傷害。 青少年濫用藥物不僅對於個人和家庭有很大的影響,對於整個社會也造成相當程度的負擔。由於國內對於青少年的藥物使用之相關研究多以在校學生為樣本,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青少年毒品戒治犯對於濫用藥物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並且評估國內少年觀護所中的青少年戒治犯如何因應高危險情境。藉由質性面對面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研究設計,針對少年觀護所中的戒治犯者進行研究,可促進我們瞭解青少年初次使用藥物的情境、對藥物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並且將所得之成果做為青少年不碰毒品的宣導或預防。 本研究計畫研究樣本是年齡20歲以下的青少年戒治犯,至少過去曾經使用二級毒品。計畫第一部分以徵詢專家發展訪談主題及建立理論架構,目前規劃是以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為主;第二部分是進行質性訪談為主,瞭解青少年第一次使用毒品前與使用後對於毒品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內容會包括初次使用藥物的危險情境、對軟性藥物、硬性藥物的看法,使用藥物可能產生的影響或結果,是否受到社區因素或是國家毒品相關政策的影響、以及使用毒品後所導致的生理或心理症狀。進行面對面訪談前,會先請受訪者填參與本研究所設計之同意書,願意參與者才納入研究。本計畫預計收取40位受訪者,大約有6-8個焦點團體。 本研究計畫在理論及實務工作上皆有其價值。在理論方面,本研究可以釐清生態模式在青少年對於藥物使用行為的認知與態度的呈現。在實務工作及政策方面,其成果可做為政策制訂者的參考依據,或作為設計更有效的遠離毒品宣導影片來作為介入課程,以期能協助青少年能避免使用藥物,於日後能以適當的身心健康來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