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特殊教育的資源與支援(特殊教育學會, 2007-01-01) 胡心慈; 吳亭芳; 張千惠Item 邁向成功的融合(特殊教育學會, 2008-01-01) 胡心慈; 吳亭芳; 張千惠Item 「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96 年至 99 年)建議書」(2006-12-31) 林幸台; 柯平順; 王雲東; 吳明宜; 張千惠; 邱滿艷; 劉巧曼Item 95 年度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業務訪視計畫報告書(2007-12-31) 邱滿艷; 張千惠; 馮雪鴻; 張國彬; 黃玉華; 蔡幸媚Item 臺北縣政府九十四年度精神障礙者就業狀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報告(2006-12-31) 林幸台; 柯天路; 張自強; 張千惠; 邱滿艷; 吳佳蒨; 王秀蘭Item 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歷程與就業影響因素-伴隨著「障礙」的就業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2010-11-01) 邱滿艷; 張千惠; 韓福榮; 許芳瑜; 鍾聖音; 貝仁貴; 簡宏生; 陳月霞; 徐文豪; 林婉媛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傑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歷程,探討其就業影響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訪談10位身心功能障礙之金鷹獎得獎者或其「重要他人」。蒐集的資料包括:得獎者就業歷程的訪談逐字稿、相關出版品或影片、研究者訪視和觀察所作的備忘錄、討論會紀錄。研究從詮釋學觀點,運用NVivo8質性分析軟體分析資料。研究發現,受訪者就業歷程的三大主要影響因素為:(一)個人因素,如個人特質、個人背景,以及個人信念等;(二)環境因素,如職場文化、工作內容、工作條件等;(三)與個人有關的歷程因素,如發展、社會化、自我抉擇,及個人欲達到與環境一致的作為等;以及與環境有關的歷程因素,如就業機會、勞動市場及政策等的變化。Item 從福利服務使用者觀點,探討參訓身心障礙者的自我決策(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2010-09-01) 邱滿艷; 韓福榮; 張千惠; 余月霞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從參加職業訓練的身心障礙學員對福利服務需求的選擇,探討其自我決策。透過調查法,運用量化與質化的分析發現:參訓學員的需求選擇是全面性且個別性的,另外,包括「尊重服務使用者」、「重視專人服務」、「檢討體制」在內等自我決策的中肯聲音,及從使用者常不自知可使用的服務及權利等現象看,相關單位及我們所居住的大環境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Item 臺北縣精神障礙者就業需求調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07-12-01) 林幸台; 邱滿艷; 張千惠; 柯天路; 張自強精神障礙者之就業率偏低,加上社會大眾普遍對精神障礙者存有先入為主的恐懼、排斥心理,促使其不論在進入職場前或就業歷程中均需面對諸多障礙;且該障別在職業重建上較其他障礙更需醫療的介入與配合,長期以來被視為挑戰性較高的一群。台北縣是全國第二大縣,面對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特定的就業需求,實有必要分別深入探討並加以掌握,方能提供適切、有效之後續服務。本研究以精神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並將研究報告所得之重要結果作為台北縣未來規劃相關政策之依據,以促使更多精神障礙者獲得適性就業。 本研究主要採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設籍台北縣20~45歲之精神障礙者。另為進一步了解精障者在就業歷程中的感受與建議,再選取精障者本人及家屬,參與焦點團體。本研究以電話詢問台北縣6472名20到45歲精神障礙者,其中1113名受願意接受訪員親自訪問並完成調查問卷;另有10位已就業、未就業精神障礙者及家屬應邀參加焦點團體。經過統計資料分析與質性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發現分基本資料、就業現況及就(轉)業與職業訓練需求開放式意見反應與焦點團體資料等四部份陳述。最後,再敘述研究限制與建議,綜合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之建議,供作台北縣政府作為未來規劃相關政策或提供服務時參考。Item 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應用成效研究(英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6-09-??) Laura. A. Bozeman; 張千惠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應用成效。受試者為19位明眼的大學生,這些學生沒有任何的身心障礙狀況。在研究中,研究者請這19位明眼大學生分別戴著兩種不同缺陷程度的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並參與功能性的定向行動能力評估。同時,研究者記錄每一位受試者在GDCITS評量表(Geruschat and Del’ Aune’s Critical Incidents Tally Sheet)上的行為次數。GDCITS評量表共有六個行為項目:一、bump errors表示「碰撞到任何物品或人」;二、stumble errors表示「膝蓋以下的身體部位碰撞到任何物品或人而改變步態或身體姿勢」;三、drop-off errors表示「未察覺地面高度之差異而改變行走步態或身體姿勢」;四、orientation errors表示「未朝著指定之目的地方向前進或無法完成指定之行走動線」;五、false move errors表示「伸出手想要抓取或摸索物品」;六、street crossing errors表示「以危險的方式過馬路」。本研究發現,戴著第一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的受試者於日常情境中行走時並未產生功能性的行為變化(亦即,上段所提之六種行為項目),其行為表現反而跟未配戴模擬系統時的表現很相近。然而,當受試者戴上第二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並於日常情境中行走時,卻表現出上述的六種行為;此種功能性行為表現與文獻所言之中心視野缺陷視障者的經驗非常雷同。由本研究發現可知,第一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比較適合於臨床上(亦即,受控制的靜態環境)使用;而第二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則比較適合用於日常情境中之訓練。因此這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訓練功能是無法互相交換的。本研究結果亦認為,為了比較有效地瞭解中心視野缺陷患者之經驗,在設計與使用類似的視野缺陷模擬系統時,需要考量該設計是否能夠幫助使用者體驗出真正患者之實際經驗。本文文末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方向。Item 改善重度弱視學生使用功能性視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9-??) 鄭靜瑩; 張千惠本研究旨在探討改善重度弱視學生使用功能性視覺能力之成效。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設計包括:觀察、功能性視覺評估、功能性視覺訓練之教學活動、非正式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研究對象為國小一年級重度弱視學生,研究參與者則包括學生的班級導師、科任教師、資源班教師、實習教師、家長與學校義工。研究結果顯示,為改善學生學生之功能性視覺能力,教學策略之調整應包含:多次不同情境中實施功能性視覺評估、住家物理環境之評估與改善、學校人文與物理環境之評估改善與輔具之提供,以及團隊合作式的教學策略調整。本研究結果亦發現,藉由上述多元管道之介入策略,學生功能性視覺使用習慣與效率有明顯改善,其他能力如自我情緒控制與人際互動方面亦有所進步。同時,老師與家長也表達出其自身的進步與轉變。文末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