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私立托兒所、幼稚園執行腸病毒通報行為意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及苗栗縣為例
    (2009) 林國甯; Kuo-Ning Lin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運用Ajzen(1985)的計畫行為理論架構,來預測及解釋某縣私立幼托機構負責人、管理人、老師及教保人員執行腸病毒通報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採立意抽樣私立幼托機構人員847人,有效樣本共501份。本研究使用兩種研究工具,一採用開放式引導問卷,再依據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編制成結構式問卷。收集的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複迴歸、MANOVA(Hotelling’s T2)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有執行腸病毒通報之意向者占整體86.2%。 二、本研究對象執行腸病毒通報的態度、主觀規範對意向的解釋力為 25.3%,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後,顯著地增加執行腸病毒通報意向 9.2%的變異量,總解釋力提升為34.5%。 三、研究對象執行腸病毒通報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達中 正相關(r=.610);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達高度 正相關(r=.818);而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發生強度的交乘積和 相關性稍低(r=.375)。 四、研究對象執行腸病毒通報之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 機、及發生強度等各子信念,與意向呈顯著相關。 五、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單位執行腸病毒防治宣導及政策參考。 關鍵字: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腸病毒通報、計畫行為理論
  • Item
    桃園市原住民國中學生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效果研究
    (2015) 林國甯; Lin, Guo-Ning
    本論文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做為研究架構基礎,目的在於探討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後,對桃園市原住民國中生之結核病防治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之改善效果。本研究設計採真實驗設計,立意取樣桃園市復興區某國中原住民學生67人為實驗組,及該國中原住民學生140人為對照組,兩組樣本共207人。在衛生教育介入前,二組皆接受前測作為介入效果的比較基礎,實驗組研究對象接受四週有關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衛生教育課程介入後進行後測,以了解課程介入對實驗組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改善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 一、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研究對象之結核病防治態度。 二、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研究對象之結核病防治主觀規範。 三、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研究對象之結核病防治知覺行為控制。 四、結核病防治衛生教育介入能顯著提升實驗組研究對象之結核病防治行為意向。 本研究並針對在教育介入後四項校標變項改善的意義、本研究如何控制內在及外在效度之執行過程,以及後續研究應考慮的方向等加以討論。
  • Item
    私立幼托機構人員腸病毒通報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0-04-01) 林國甯; 許銘能; 胡益進; 李思賢
    目標:本研究調查台北縣與苗栗縣私立幼托機構人員之執行腸病毒通報行為意圖,及探討影響意圖之相關因素。方法:本研究採用計畫行為理論進行橫斷性研究調查,以台北縣及苗栗縣之私立幼托機構之老師與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立意抽樣,施行結構問卷調查。除計算計畫行為理論每一子信念之相關項目之人數與平均值外,並對通報意圖不同者在各信念之單因子施行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使用多變項邏輯式迴歸分析辨認通報意圖之影響因子;另進行通報意圖相關因素之複迴歸分析。結果:共計回收調查問卷501份,幼托機構人員有通報意圖者86.2%。有通報經驗者33.7%。研究對象通報的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與態度呈正相關(r=.610);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與主觀規範呈正相關(r=.818);控制信念、發生強度的交乘積和與知覺行為控制呈正相關(r=.375)。邏輯式迴歸發現就讀系所為非幼保專科者,其通報意圖較幼保專科者高(OR=1.99,95% CI=1.01~3.91)。以態度及主觀規範預測通報意圖解釋力為25.3%,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後解釋力上升至34.5%。結論:私立幼托機構人員多數願依從政府單位訂定之腸病毒防治政策執行相關防治作為,建議政府單位辦理宣導活動可結合其他與家長或媒體互動之活動並行,且可對幼托機構人員說明,如依政府規定進行腸病毒通報,承諾將不會披露園所名稱予媒體記者報導,以提升通報意圖。
  • Item
    青少年毒品戒治者對藥物濫用之認知、態度、行為與因應方式研究
    (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 2009-06-01) 李思賢; 林國甯; 楊浩然; 傅麗安; 劉筱雯; 李商琪; Lee, T.S.H.; Lin, G.N.; Yang, H.J.; Fu, L.A.; Liu, H.W.; & Lee, S.C.
    青少年濫用藥物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過去台灣地區對於青少年藥物使用之相關研究多以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同時青少年因為使用藥物期限尚短,透過藥物防治教育與諮商的效果較成人好;因此,本研究針對少年戒治犯進行質性焦點團體訪談,探討他們對於藥物的認知、態度與行為,並且評估其如何因應高危險情境。焦點團體質性訪談由擁有質性研究經驗 的兩位碩士級人員帶領,對談主題包括建立關係、初次使用藥物的危險情境與認知、使用藥物可能產生的影響或結果、家庭以及使用毒品相關因應。最後共徵得45 位青少年受訪者,10 位青少女及35 位青少年組成7 個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分析是將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並經由研究人員重複確認資料準確性,再進行內容分析。依據訪談資料,本研究主要結果為青少年家人有使用藥物、以為俱樂部藥物使用不會成癮、藥頭會以免費及可以解決煩惱來說服青少年用藥,青少年對於使用藥物的結果感到懊悔。因此,本研究建議加強教育青少年有關俱樂部藥物成癮狀況;發現青少年家中有家人使用藥物時,應及時針對家中青少年進行心理諮商,減少使用的可能性;並研發藥頭引誘用藥相關宣導手冊,加強青少年辨識危險情境,以及加強「say NO」的行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