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Derrida動物倫理探討與教育深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洪如玉; Ruyu Hung
    本文主旨在於探討解構哲學家Derrida的動物倫理思想,以及內含深刻的教育哲學蘊義。Derrida的動物哲學起點在於質疑Heidegger與Levinas的人本主義,然而Heidegger與Levinas哲學重點之一在於批判傳統人本主義,換言之,Derrida認為Heidegger與Levinas雖批判傳統人本主義,但仍然保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核。Derrida的批判包含著對人性本質之深刻反思,顯示出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另類思考,此解構取向的動物思想並非只是個純概念遊戲,在教育與倫理政治學上有相當程度的回應,整體而言,本文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探討Derrida對於Heidegger存有論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三節為Derrida對於Levinas倫理學之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四節探討Derrida動物倫理之教育反思及其在倫理政治面向的意義;第五節以「跟隨(動物)倫理為尊重他者教育之起點」作為Derrida動物倫理之結語。
  • Item
    東西方教育理論與實務之對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簡成熙; 洪如玉; 何佳瑞; 李彥儀; Cheng-Hsi Chien, Ruyu Hung, Katia Lenehan, Yen-Yi Lee
  • Item
    書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9-??) 洪如玉
  • Item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Derrida動物倫理探討與教育深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6-??) 洪如玉; Ruyu Hung
    本文主旨在於探討解構哲學家Derrida的動物倫理思想,以及內含深刻的教育哲學蘊義。Derrida的動物哲學起點在於質疑Heidegger與Levinas的人本主義,然而Heidegger與Levinas哲學重點之一在於批判傳統人本主義,換言之,Derrida認為Heidegger與Levinas雖批判傳統人本主義,但仍然保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內核。Derrida的批判包含著對人性本質之深刻反思,顯示出對於人與動物關係的另類思考,此解構取向的動物思想並非只是個純概念遊戲,在教育與倫理政治學上有相當程度的回應,整體而言,本文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探討Derrida對於Heidegger存有論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三節為Derrida對於Levinas倫理學之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四節探討Derrida動物倫理之教育反思及其在倫理政治面向的意義;第五節以「跟隨(動物)倫理為尊重他者教育之起點」作為Derrida動物倫理之結語。
  • Item
    網際空間與網際公民資質之探討及其教育蘊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洪如玉
    本文主旨在於探討網際公民資質的意含及其在教育上之蘊義。網際空間起因於二十世紀晚期網際網路之發達新興概念,在此新空間,蘊含著新興「公共領域」以及新公民--網際公民--之可能性,在教育上應有相應的反省與實踐。本文分為五部分,首先是緒論;第二部分釐清網際空間與網際公民的意義,在此我們採取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與科技烏托邦主義、反科技烏托邦主義為分析架構,說明網際空間的結構與內涵;第三部分以全球第一個網際公民組織「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為例,說明與網際公民權利之相關爭議。本研究認為科技烏托邦主義與反科技烏托邦主義從不同角度探討網際公民與相關概念,要建立健全的網際公民必須各取所長。第四部份指出網際空間之根本在於實質空間,建構理想網際公民資質必須奠基於真實生活中理想社群與公民資質,這正是網際公民教育今後必須注意之處。結論部份指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 Item
    一個民間團體在全球化下終身學習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2-12-??) 洪如玉